图1 西周刖人守门方鼎 图2 西周伯公父瑚 ■湖南 天心 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法门镇境内的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是在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于1988年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遗址博物馆。馆内藏着周原遗址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四件(组),国家一级文物一百七十三件(组),其他等级文物三千多件(组)。尤其是出土文物中的青铜器,不仅器型硕大、造型精美,而且都有史料价值极高的铭文和明确纪年,更是西周青铜器和历史研究中难得的断代标准器。以下笔者就介绍周原博物馆藏的两件巧夺天工的西周青铜器。 古代的鼎多为圆鼎,方鼎较少。周原博物馆藏的其中一件“刖人守门方鼎”(图1),是1976年出土于扶风县庄白1号青铜器窖藏。此鼎的设计独具匠心,是我国青铜器中极其罕见的鼎形。它通高17.7厘米,口横11.9、纵9.2厘米,腹深6.3厘米,重1.75千克。整个器物为方体,双附耳,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上各铸有一个立体卷尾龙,鼎口外沿下部装饰有云雷纹衬底的窃曲纹。 最引人注目的是鼎的下部,为盛炭火的炉膛,膛正面铸能开闭的两扇门,左扇是插扣关口,饰有兽钮,右扇则有一刖刑奴隶,裸体束发仅剩右足,侧身屈膝跪坐在门边作守门状,与史书记载刖者守门相符。鼎两侧铸方孔窗户,炉底镂有5个小方孔,可以从左、右、背后、下4个方向出烟。背面是镂空窃曲纹,可以通风助燃。炉内可烧木炭,使鼎内的食物保持温度。四个鼎足为四兽足,下部四角饰脸庞似猴、钩喙似鸳、曲角似羊、颈体似鹿的单足怪兽。 刖人守门鼎是一种温食之器,上层用以盛放食物,下层两侧设窗,正面开门。鼎底部的小孔和背面镂空的窃曲纹用以出烟助燃,炉盘可以盛放炭火加热鼎内食物,很像现在的火锅。此鼎的价值所在正是由于其上有受到刖刑的奴隶形象,其装饰以立体雕塑为主,造型奇巧别致,颇具匠心,既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周原博物馆藏的另外一件西周青铜器“伯公父瑚”(图2),则出土于1977年8月。当时扶风县云塘生产队社员在村南何家沟崖边铲土,发现西周铜器窖藏一处。这处窖藏在1976年1月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以南,相距仅20多米;同时还出土了一件造型奇特,自铭为“公式”的器物。该器通高19.8,口长23、宽28.3、腹深6.4厘米,重5.75千克。器呈长方形,腹斜收,体略呈漏斗状,器盖与器身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腹两侧有一对环状耳。盖缘四边中间各有一个小牛首,牛首吻部下垂,扣合时以纳底,使器盖与器身不能移动。 “伯公父瑚”整器造型精美,设计精巧,纹饰简洁大方。其盖与器同铭,均为61字,记载伯公父择吉金,盛放稻粱,用召事辟王,以及诸考诸兄,以祈长寿多福之意。相关专家均认为“公式”即为“瑚”,故其名曰“伯公父瑚”。这件伯公父瑚在西周青铜器中颇为罕见,是伯公铜器中比较重要的一件。伯公父铜器不断出于周原,说明伯公父是西周晚期居于周原的王臣。 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核心区域就在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有“晚清四大国宝”之称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都出自周原。从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迁居于此,至平王东迁,这里就是高级贵族居址和墓葬密集分布的区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周原一带出土了大量的西周青铜重器,数量远远超过西周名义上的京都所在地丰镐遗址。青铜器是西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王朝礼乐制度的载体,能够集中反映其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成就。以周原为核心的整个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重器多、铭文多、器型种类多的特征,是认识西周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读者从周原博物馆藏的以上两件西周青铜器中,可见这些器物工艺复杂、造型奇特、纹饰华丽、铭文丰富,代表了西周青铜铸造技艺的最高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