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图4 ■安徽合肥 刘东 宜兴紫砂兴起于明代中期,此后的几百年间一直驰名中外。宜兴紫砂器以茶具尤其是茶壶最为著名,也最为多见,而其他种类的紫砂器物则相对较少见,本文来介绍一件清代陈觐侯款紫砂夔纹大碗。 这件陈觐侯款紫砂夔纹大碗(图1),高7.5、口径19.2、底径9.6厘米,1950年代征集于安徽省祁门县,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碗作敞口,弧腹,圈足,上腹部饰一周变形夔龙纹,并以云雷纹为地纹,此纹饰带下方刻28个三角形开窗,每个开窗内饰相同的变形兽面纹,碗底刻“陈觐侯制”四字印章款(图2)。 细观这件紫砂夔纹大碗,主要采用了凸雕工艺,亦称“堆雕”“凸花”,其运用堆、贴、刻等技法,使胎体表面出现凸起的纹样。而此碗所雕刻的夔纹、云雷纹、兽面纹等有仿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意韵,反映了清代上层士绅崇古之风尚。另外,这件紫砂碗一侧腹部至底部有残破,应该是在50年代入馆前就已得到修复,可以看到锔钉修复的痕迹。“锔瓷”是传统民间修复技艺,是用一种扁平的钉子和粘结剂将破碎的陶瓷器进行修补。 陈觐侯作为清代紫砂制陶艺人,在《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紫砂鉴赏与收藏》《紫砂收藏入门百科》等多本紫砂图录中有所介绍,皆称:陈觐侯,清代乾隆时宜兴紫砂名工,生卒年不详。工冶壶,亦擅作碗、盘等器皿。所制精细工整,造型优美。并介绍说:香港茶具文物馆、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均藏有“陈觐侯贴花夔龙大碗”(图3),高8.4、口径20厘米,灰紫梨皮泥,器身薄而坚实,口微敞,高圈足,碗身贴饰夔龙卷草纹和如意花卉纹一周,制作精美。对比这两件紫砂碗,尺寸大小接近,器型相似,且皆以夔龙纹为主要纹饰,可见这类紫砂大碗为陈觐侯较成熟的紫砂作品。 不仅如此,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中提及“陈觐侯”款的红砂雕花觚,《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一书中收录一件宜兴窑陈觐侯款凸莲瓣大碗(图4),高10、口径19.3、足径9.9厘米,下腹部凸雕一周莲瓣纹。通过这几件陈觐侯紫砂作品,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陈觐侯擅长在紫砂胎上运用凸雕技法,所谓“贴花夔龙大碗”,其实也是在胎体表面凸雕,使装饰纹样具有立体感。 关于陈觐侯,虽然当代紫砂著录中多有提及,但相互传抄,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近来,笔者从清康熙年间刻本曹亮武的《南耕词》中找到了一篇很有价值的词句:“谁琢青甆(瓷)如琢玉,陈家兄弟尽名家”,原文附注说:“游芙蓉后泊舟川埠,三日始归,陈觐侯、子贻、鸣远、鸣谦皆一时甆壶名手。”据考,曹亮武也是宜兴人,清初阳羡词派代表人物之一,陈鸣远为清康熙年间紫砂陶艺名家,宜兴川埠陈氏,这也与此文附注中所说“泊舟川埠”相吻合。那么,陈觐侯也应当是宜兴川埠陈氏家族的紫砂艺人,这段记载中陈觐侯位列陈鸣远之前,可能年龄上略长。所以,以往紫砂图录中介绍陈觐侯为乾隆时期人显然是不正确的,其主要生活年代应不晚于康熙年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