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前往福建考察文化遗产,行程中有两处考察点很值得做一番比较,分别是武夷山市下梅村和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从这两处古村镇的比较中,谈谈对聚落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体会。 遗产概况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住户居民500户,现留存清代古民居30多座,村中的祠堂、古井、老街、牌坊保存完整,石雕、砖雕、木雕等景观资源极其丰富。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名虽为村,其街道布局有市镇的形态,全村主街沿河伸展,两岸分布古宅。这些古宅外部有高大的封火墙,内部以厅堂加两厢为基本构造,饰以各种砖石木的雕绘作品。 下梅村大夫第 嵩口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西南部,曾经是闽南部商贸重镇,地处漳溪畔,实为交通要冲之地。嵩口镇于2016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镇仍保留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各种古厝、寨堡,仅在镇区就有60多座。而在嵩口下辖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达百座以上。镇区内的各类厝布局较为灵活多变,外墙不甚高大,墙体有土夯也有砖砌,体现了市镇的开放性和近代的建筑面貌。而镇区下辖村中的寨堡以回廊四围型平面布局为主,外墙高大,具有武力防御设施,内部建筑多为木结构,总体类似于福建土楼。体现了村寨建筑的封闭性和防御性。 总体而言,下梅村和嵩口镇都是依山傍水而建,体现了山区聚落和建筑“外表厚重,内饰繁华”的特点。 保护状况 下梅村总体保存情况较佳,村落原始布局基本完整,古建筑遗存丰富,完整的古建筑个体较多,主要建筑结构和细部构成可以清晰辨认,原材料得以大部分保存,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嵩口古镇保存状况与下梅村相比,其建筑质量更上乘,传统建筑技艺更精湛,建筑遗存更丰富,历史上遗留的布局理念更具科学性。而且各个时期的建筑形态均有遗存,较全面地反映了近代以来当地建筑形态的变化历程。可见在传统时代,嵩口镇的发展还是要比下梅村快一点。 下梅村主街 两者均能较大程度地得以保存,其客观原因是地处山区,现代化交通设施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即使是旅游业开发也是比较滞缓的,因而对文化遗产构成的破坏力比较小。下梅村至今仍处于闭塞之地,如果不是武夷山的旅游知名度高,更是无人知晓。而嵩口古镇在传统时代,凭借漳溪的交通条件,成为闽中部山区的重要商贸市镇,因而镇的发展较为繁荣。但在现代,公路运输不发达,该镇反而成了交通闭塞地区,又没有重要的内生产业,经济发展缓慢,新建筑的营建缺少了物质条件,因而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是有利的。另外,目前两者还有很大数量的原住民在此居住生活,传统建筑被正常使用维护,也是其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尽管存在少量和整体风貌不符的新建筑正在施工、部分古建筑局部修补使用现代材料,与原貌不协调等问题。另外,山区的家族传统聚居方式,使得体量较大的古建筑产权仍归全家族所有,因而也不能随意地拆改。还有粗朴的外表,无需太苛刻的观赏需求,使其保护维修也相对比较简单。 旅游业态和当地居民生活 下梅村虽然地处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地,但其本身旅游业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村中服务于游客的公共卫生设施不健全即可说明问题。考察当日正值周六,游客量也不大。旅游商业站点有,但不密集,游览舒适度较强。当地百姓具有较强的传统乡土文化观念,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传统时代的家族聚居方式。原住民保留较多,生活气息浓厚。以当地开设的商铺来看,主要还是本地人经营为主,而且主要的盈利商品是茶叶。茶叶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也是当地的特色商品。原住民自家经营茶叶,获利要比出租房屋给外地人经营其他商业更加丰厚。这就有利于促进原住民对旅游商业的控制,缓解了原住民的流失。该村以原住民作为主要的旅游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以兼顾公私,尤其是传统的地方特色产业能继续保持,这就有利于原住民的保留和繁衍。有人居住,就有利于老房子的保护,也有利于当地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 而嵩口古镇离省会福州有相当长的车程,历来也不是热门旅游景点。当前的旅游业仍不发达,游客量不大,主要来自福建省内邻近城市。旅游开发不过度,商业站点不密集,整体氛围比较安宁。游览舒适度较强。大部分古建筑面向游客开放,但仍有相当数量原住民居住,游客与住户相安无事。因为原真的生活氛围得以保持,以及该镇与大城市距离较远,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传统的、旧式的手工艺行业或服务业得以保留,如竹篾器具、老旧的牙医门诊、钟表修理店、面线作坊等八十年代及以前的业态仍然可见。 嵩口古镇传统店铺 虽然嵩口镇原住民人口也不少,但其中年轻人的比例是较低的。这一点不同于下梅村的原住民中中青年占比较大。这是因为嵩口镇缺少传统的高产值的地方特色产业,使年轻一代的人口易于流失。如果旅游业充分发展起来,嵩口古镇的旅游业态的独特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相较于下梅村,也更易流失和异化。原住民流失和旅游业态的恶化,会直接导致遗产本体保护状况的恶化。 通过对两者的考察和比较,笔者认为:聚落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核心在于人,即聚落的原住民。而留住原住民,且要留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要有赖以为生的传统特色产业,而这一产业也不能只是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要求,而是要跟得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客观来说,并非所有的聚落型文化遗产都有这一条件,有这一条件的遗产要好好珍惜,合理利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