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随笔 >

中国传统民居防御遗产观察

http://www.newdu.com 2019-06-06 《中国文物报》2019年5月 王龙霄 参加讨论

    人类建造防御性建筑由来已久,龙山时代即已出现城邦林立的景象,及到现在,以长城、西安城墙、平遥古城为代表的防御性建筑遗产仍是人们耳熟能详、游人如织的重要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这些典型防御性建筑遗产大多是政府主导修建。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类民间力量主导修建的民居防御性建筑,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南北方。传统的中国乡村聚族而居,每到战乱四起的年代,豪门大族往往集中力量修建居住、防御合为一体的寨堡,保一方平安,现今尚保存有大量明清以来的寨堡类遗产。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遗产本身条件不同、开展工作时间程度不同,这些传统民居防御性建筑的保护利用情况也各不相同,如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西的皇城相府成为了著名旅游地,福建的爱荆庄、四川的宝箴塞等也完成了保护修复工作,开始朝加深文化解读、活化利用方向迈进。但仍有大量的此类建筑尚未得到关注,保护利用的方法程度也有相当必要的讨论价值。5月11日在四川省武胜县举办的 “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宝箴塞民众防御建筑群峰会”上,参会遗产地代表介绍了各自的遗产情况、理念做法,可资借鉴。
    宝箴塞
    开平的“仓东计划”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19世纪初,广大侨胞为了防洪防匪,保护侨眷安全,纷纷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这些碉楼与周边的村落、稻田一起,构成了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申遗成功后,这些碉楼的保护利用、价值传播一定程度上遇到了瓶颈,2013年,五邑大学副教授谭金花带着“建筑保护, 社区发展, 文化传承”的理念正式开启了“仓东计划”。
    仓东村是开平塘口镇的一个华侨村落,20世纪初,大批华侨返乡,在那里兴建了数十栋民居、祠堂、碉楼。随着村民移民、外迁,这个华侨村落人去楼空、破败凋零,只留下几户人家。“仓东计划”发挥了教育基地的作用,在记录修复村中建筑的同时,还关注到村落承载文化的保存,详细分析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查阅族谱和历史文献,编写村民口述史;记录村中的动植物生长状态、特性等;两年跟踪拍摄,完成了普通话、粤语、英语三语一体的纪录片;完成了多个内容的展览,包括塘口谢氏族人迁徙历史、仓东华侨历史、侨乡社会发展史、历代村落及建筑变迁沿革、仓东教育基地发展策略等;出版了中英文宣传册,开展了遗产教育、寻根旅游。谭金花认为大众参与和社区营造是这个项目最为突出之处,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单单为了保留那些古朴华丽的建筑,还为了了解那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居民对当地的文化遗产所产生的感动与认同,以及可以反映地方精神的当地人及其传统生活方式。
    申遗后的南靖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南、闽西,产生于11到13世纪(宋元时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建筑材料以生土为主,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形态上以圆形高层建筑为主,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服务于家族或村落的聚居需要,或自成主体,或成群落,与当地其他传统低矮民居组合构成或大或小的村落。2008年,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极大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但也带来了一些乱象,保护遗产与发展经济本不冲突,保护可以实现更好发展,发展又能为保护提供更多保障。
    田螺坑土楼群
    申遗成功后,南靖县积极申报传统村落,目前已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书洋镇田螺坑土楼群)、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梅林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处(书洋镇塔下村、石桥村、河坑村,奎洋镇上洋村);中国传统村落7个(书洋镇田螺坑、塔下村、石桥村、下版寮村、南欧村,奎洋镇上洋村)。积极开展“拯救老屋行动”,通过将传统村落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引入外来资金,让村民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得到实惠,让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实践古村落活化再利用,以塔下村为例,将该村五座百年历史的土楼进行改造,秉持“回到原初”的精神,保留土楼原有的夯土墙体和木质栏杆,扩充了内庭院的空间,并沿溪流打造了滨水公共空间,以“青普行馆”的新面貌迎接宾客。南靖县原申遗办主任王华洋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有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也要提高当地民众对古村落的自豪感、自信心和保护的自觉性,让广大群众认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皇城相府的旅游开发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并不是一座简单意义上的普通民居,而是清康熙朝名臣、《康熙字典》总纂官陈廷敬的故里。古城堡建于明末清初,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织,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内外城墙总长达800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整个建筑群集明清两代精华于一体,城中有城、层楼叠院,融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军事防御于一体。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出过九个进士、六个翰林。
    紫去阡碑林
    御书楼
    只有建筑遗产本身是不够的,为开发皇城相府,当地成立了村办企业,首先进行的是文物保护,如紫云阡碑林,放置有陈廷敬去世后康熙帝御制的挽诗碑等碑刻,原来的地方都是庄稼,碑躺在土里,保护后,加了碑亭,整齐安置。再有御书楼里的康熙帝御书“午廷山村”匾额,之前村里小孩坐在上面吃饭,不懂得是文物,也是之后保护了起来。接下来是文化发掘,研究文物和古堡背后的故事,不仅研究陈廷敬,还研究整个大家族的历史、皇城相府的历史,建立了中华字典博物馆。为实现全域旅游,联合打包附近景点,统一规划发展。皇城相府副总经理张秀枝说,他们开发旅游的目的就是让皇城村的老百姓,包括皇城村附近的老百姓,大家共同走上富强之路。
    天人合一的爱荆庄
    爱荆庄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又称美祚寨、米石寨,由同安鲍氏美祚公为其发妻李氏建造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土石木混合建造,是典型的闽中庄寨建筑。整座庄寨依山而建,由正座、下座及后座、边房、过雨亭、横楼、书斋楼、后花台和绕庄一周的跑马道组成,共有房屋360间,占地5200多平方米。同时,爱荆庄拥有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专家认为该建筑体现了人居与防御并重的民间智慧以及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2018年,爱荆庄保护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颁奖词里写道:“爱荆庄寨保护项目由宗族成员主导,得到学者、本地工匠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历经七年严格的保护过程,以令人赞叹的克制,保护了乡土住宅和防御结构的原真性,保护了象征场地的水系,为中国的历史村落提供了一个范本。”
    爱荆庄
    在修复过程中,项目组以原材料、原工艺修缮了防御系统铳楼、跑马廊等建筑,恢复了耕读文化载体、女绅文化载体,用传统工艺草拌白泥土涂墙,干砌毛石墙,恢复了鱼鳞挂瓦。目前,当地积极探索活化利用农村遗产,建立爱荆庄耕读文化体验博物馆,希望通过农耕劳作体验、传统建筑工艺体验、民俗文化体验、节气文化体验、传统饮食文化体验等使游客了解庄寨、爱护庄寨,并在庄寨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举办多期公益活动,开展夏令营,让青少年了解庄寨文化,体验庄寨传统音乐——伬唱,带领小记者团了解茶文化和体验山歌文化,开展插秧班、夯土墙班等等。爱荆庄保护与发展理事会鲍爱明女士说,参与爱荆庄保护项目的过程,也是寻找根脉、找寻祖先记忆的过程,这是传统文化、历史建筑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
    小记者团了解茶文化
    插秧班体验
    近代民众防御建筑的代表宝箴塞
    宝箴塞位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近代中国民众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曾荣获“全国古村落与古民居保护奖”。它将城墙、碉楼、回廊及四院三天井布局的厅、堂、阁、楼融为一体,形成规模宏伟、全封闭式的要塞堡垒。这座建于1911年、扩建于1932年的要塞,是冷、热兵器交融时期军事防御的代表性实物,它不仅有蜀中罕见的闽南团楼建筑,又有通廊迂回、严密精巧的防御体系。
    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现场踏勘和考古调查证实,以宝箴塞为核心,向南至合川的燕窝镇,向西北至武胜胜利镇的天生桥,长约12公里,宽2~3公里,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院、碉楼、山寨、古桥、古井等建筑约100处,共同构成了牢不可破的庞大的民众防御建筑群。目前,遗存有宝箴塞、段家大院、护院碉楼等完整文物,段氏宗祠、段丹亭寨等部分文物。近年来,当地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宝箴塞建筑本体、承载文化的研究,积极谋划文物的活化利用,在武胜在宝箴塞旅游景区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通过打造舞台剧“神秘宝箴塞”、拍摄电视剧“大英雄”等活动来深入挖掘和展现宝箴塞文化内涵,并确立了保护与活化利用宝箴塞民众防御建筑群的目标。
    独树一帜的藏羌碉楼
    藏羌碉楼和村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地区,行政区划集中在甘孜、阿坝地区,这一地区山高谷深,自古就是西北古氐、羌人南下的主要通道之一。碉楼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与藏羌文化形成、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民族迁徙、大小金川战役、格萨尔史诗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信仰、习俗、文艺作品等有着紧密联系。自然环境、民族纷争造就了碉楼厚墙、封闭、下圈上居等带有明显防御特征的外部形态,以藏羌碉楼和村寨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与“六江”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完美结合,是“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鲜活例证。2013年,包括桃坪羌寨、黑虎羌寨等在内的“藏羌碉楼和村寨”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陈颖认为,藏羌碉楼的保护要扩展为对村落的整体保护,包括农业聚落的整体环境景观、空间格局等,要改善空间质量,补充基础设施和防灾设施,要加强对村民的教育,让村民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活化利用应从整体保护及乡村发展来考虑,而不能照搬城市模式。除了专业技术指导,也要吸引村民参与,依靠、发动村民进行自主性建设,使乡村能够持续发展。
    黑虎鹰嘴河羌寨碉楼
     
    堡垒(城堡)作为一种伴随着人类聚落出现的建筑形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类的建造能力,是世界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世界遗产名录上现有寨堡的情况很复杂,涵盖了居住、军事、宗教等多个方面,有些保留了原有功能,也有一些变成了博物馆,利用方式多种多样、非常灵活。建立中国塞堡遗产联盟后,下一步可以扩大联盟,比较研究、寻找和世界遗产名录上现有堡垒的差异,寻找自己的突出特征。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吕舟
    军事遗产在国际遗产资源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防御工事是被保卫区域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或独立的结构,同样,防御工事的内部结构要素也存在着必然联系。防御工事的外部构件是与景观相融而建,不仅要保护历史结构遗存,同样要保护好相关的地形地貌。军事遗产作为历史遗迹,代表着与建造它的事件有关的建筑、技术、艺术、历史价值,以及在随后时间里所获得的历史意义,对这些价值的认识,决定了防御工事作为我们遗产的重要程度,展现了它们独特的方面,并影响它们的保护、修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奚江琳
    (本文图片由“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宝箴塞民众防御建筑群峰会”组委会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