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博物馆 陈允兰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的人工运河,她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大运河纵贯南北,连接东西,涉及遗产数量众多,历史文化价值罕与匹比,大运河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扬州作为一座运河之城,“应运而生,因运而兴”。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贯通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奠基了扬州文化。所以在展现运河魅力,传承运河文化方面扬州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后申遗时代,如何传承运河文化也是一项重点工作,为此扬州博物馆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策划了“通·融——中国大运河文化特展”和“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两个展览,从不同方面向观众展示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以水为介 融会贯通 通·融——中国大运河文化特展 历经千年的流淌,大运河便利了由古至今的航道交通,繁荣了沿线城市的商贸经济,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由此孕育而生的灿烂文明成了运河沿线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以丰富的、多样的形式凝聚在历朝历代的运河文物上,以独有的、全新的面貌融入现代的工艺作品中,持续不断地造福华夏儿女。经过近年来持续的治理和疏通改造,大运河航运将逐渐恢复。现在,大运河还被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路径加以利用。古老的大运河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继续造福万民。 此次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展,但由于时间等原因,展出文物仅仅局限在扬州地区所出土文物。所以如何策划展览内容,讲好运河故事,展现运河文化魅力,以充分体现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成为此次展览策划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充分集思广益,邀请专家建言献策,最终确定以图片和文物结合的方式,既用图片展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风采,又用扬州文物阐述运河历史的源远流长。 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近年来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成果颇丰,同时随着扬州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扬州地区代表运河文明的特色文物逐年增加,这都为办好此次展览,综合展现丰富的大运河文化提供了基础。同时我们联系运河沿线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浙江等地,结合各地大运河申遗以来的成果展示和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整理收录的精美图片,最终形成以图版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以文物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的展览方式。展览分三个板块,即大运河历史沿革、各城市与大运河文化的关系以及运河文物魅力。 图说文化遗产 纵展南北水岸 结合展厅展线特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我们都是以图版的形式呈现。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发展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复兴于明清,重整于现代。自开凿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悠远历史。运河线路基于自然或政治等因素,在历代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如帝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都曾导致大运河多次变迁。历代在开挖和整治运河方面,出现了不少功臣名士,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在第一部分“悠远沧桑运河长”中,我们以春秋、隋唐、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段时间为节点,通过历代运河的变迁图展示运河的发展历史,让观众通过运河路线图感受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 大运河汇集百川,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6省2市。两千多年来,她蜿蜒流淌数千公里,一路播撒文明的种子,滋润了两岸沃土,催生了座座名城,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变迁。所以第二部分重点展示运河沿线城市丰富而有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比如北京市的燃灯塔,河北廊坊的清代宝庆寺、清乾隆石碑、运河青龙湾三角区,河南安阳永济渠、商丘通济渠,安徽淮北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宿州宋代石建筑码头,江苏徐州窑湾古镇、镇江西津渡古街,浙江嘉兴长安堰旧址等。 文物演绎历史 展现千年魅力 大运河,这个世界上航线最长的古老人工水系,打破了中国自然河流东西走向的固有格局,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谱写出耀眼的华章。大运河两岸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历史遗存星罗棋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极为丰富,是一条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于一体的绿色遗产廊道。绵绵运河水,孕育着两岸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传承着大运河流淌不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虽然第一、二部分主体是图版,但此次展览的核心仍然为文物。最初策展时,已立意明确: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活态运河”成就了世界文化遗产,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扬州应当自觉当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排头兵,探索用文物讲述名城故事、中国故事。为充分展现运河文化魅力,体现各时期运河文化发展特点,展览从扬州地区出土文物中选取了近百件有代表性的运河文物,其中珍贵文物25件(套),包括隋炀帝墓出土文物、唐代各窑口瓷器、清代官窑瓷器等,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大运河的文化与功能。 同时,在做形式设计时,此次展览以展现大运河文化为主题,所以在主题色调方面,根据展览大纲及展品类型,将展览色调定为代表运河悠远的湖水绿,展柜内配以悠远深邃的灰色,突出此次大运河主题的源远流长和蓬勃活力。 为了突出展览主题,给观众一种直观视觉冲击,我们特地对展厅入口进行了运河元素设计制作,使用波光质感的背光雕刻字,寓意运河文化的柔美含蓄。同时将前言文字制作在紧邻弧形墙的入口版面上,并使用发光灯箱予以表现,在材质上采用波纹墙艺效果及电子波光灯等设备,烘托展厅入口处代表运河起航的艺术效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说,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以东西向横亘崇山峻岭的大气势象征我们民族文化仁厚雄浑的一面;则大运河南北贯通五大水系形成两千多年中国的经济命脉,至今仍充满活力,象征着我们民族高度智慧的一面。“通融——中国大运河文化特展” 充分让观众领略到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 交流互鉴 奏响华章 “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 迈入新时代,展览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永不落幕。为此,在“通·融——中国大运河文化特展”的基础上,我们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在2019年5月推出了“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此次展览与“通·融”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都是对大运河文化的展示与传承,不同的是,后者无论在文物展示还是在展陈设计等方面都是对2018年展览的提升、改造。 为此我们多次赴北京、杭州、洛阳、淮北等大运河沿线城市考察、磋商,寻找展览切入点。同时展览大纲与文物清单也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此次展览的筹备工作。 300精华文物 助力博览运河 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宛如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 熠熠生辉。展览期间,正值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作为运博会的重点活动之一,我们在策划“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时,结合运河发展的历史特点,突破扬州本土限制,特别选取了运河沿线23家文博单位的300余件精品文物。展品时代跨度大、品类多、规格高,既有吴国青铜器,西汉的金银器和玉器、唐代的三彩和长沙窑瓷器,元代青花瓷,明清宫廷瓷器,也有现当代大师制作的各类精美工艺品。 京杭运河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贯通,它把南方的经济中心与北方的政治中心连接在一起,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运河长400多公里。 进入展厅后,为让观众感受大运河的恢宏壮丽,我们首先展示了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的《京杭道里图》,这幅运河图绘于清代,长达20米,图中运河起于杭州终于北京,横跨长江、淮河、黄河,蔚为壮观。图中山川重城皆有标注,风景名胜时有所见,人物行船历历在目,虽然画作色彩因年久而失新鲜苍翠,但却更显古老厚重。 接下来,展览以时代为脉络,分别展出了“吴王夫差筑邗沟——早期大运河”“共禹论功不较多——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贯京杭——京杭大运河”“漪路繁华展风采——运河人家的美好生活”四个单元文物。通过各个时期、不同门类的文物,实证大运河沿线城市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讲述运河的开凿对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和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影响等,也展示大运河为沿岸城市居民带来的美好生活,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 其中借助扬州这一运河城市的优势,第一部分“吴王夫差筑邗沟——早期大运河”中,我们重点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邗沟和胥河的历史风貌及相关文物;在第二、三部分重点展示大运河在增进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融合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它将将大量陶瓷、铜镜、金银器、茶叶等由运河送抵全国各地,甚至扬帆起航销往海外,直接开启了盛唐经济、政治的空前繁荣局面。 大运河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在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中,大运河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近年来持续的治理,大运河航运逐渐恢复,还成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路径。在策展时,我们特别增加了“运河人家的美好生活”,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既展出了明清时期运河精品文物,又增加了一部分当代传统民俗工艺品,以展现大运河为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运河沿线各地一衣带水、山水相连、民淳物阜的传统文化魅力。 同时在各部分的文物展示上,我们利用组合文物与重点文物结合的方式,展示出了一大批精美的运河文化遗产,例如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镇江丁卯桥窖藏、洛阳唐三彩等。这种组团式的文物展示方式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不同区域的大运河文化共性与地域特性。 如水波荡漾 契合水运主题 此次展览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策划制作。展览设计以文物为核心,以“运河”为元素,简洁明快,浑然一体,突出主题。同时经过研究比较,将“通·融”中深蓝色内柜与土黄色外墙的结合改为浅蓝色内柜与深蓝色外墙的色调搭配,使展览显得更加大气、庄重。基础色蓝色寓意运河水源远流长,浅蓝色的柜内空间精致简约,将观众的视觉焦点集中于文物本体,墙面选用深蓝色吸光吸音材料,营造宁静舒适的参观氛围。平面设计中多次采用“水”、“舟”的形象符号,特别是弧形的序厅背景墙设计,看似简单,却包含了“运河全图”、“运河上的舟楫”等内容,红色的“运河”印章,暗喻了运河文化的传承。 在展览灯光设计方面,此次展览也做了许多新的尝试。为了使观众能有更好的参观体验,我们力求做到柜内灯光和外环境灯光的和谐统一。无论是灯光色温还是布光方式等,都根据展览及文物展示的需要,几经选择、多次调试,普光与重点光相结合,先“淡抹”后“浓妆”展现文物魅力。同时为了解决平面展柜的眩光问题,我们首次采用了可以切割光源、控制灯光形状与面积的“三可切光灯”,最后灯光展示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 运河文物 “活化” 走进美好生活 展览最后一部分“运河人家的美好生活”,寄予了运河两岸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之一。为了更好地拉近展览与观众距离,让观众在品读运河文化、感受运河魅力之余,能够更直观的接触运河带来的美好,我们特意在展厅的出口处设立运河元素文创展示与售卖区,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在此驻足欣赏各种意趣十足的运河文创产品,并将它们带回家。同时为了扩大展览受众面,我们还精心制作了虚拟展厅,让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水蕴华章”的运河美好,体会大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 大运河水,延绵南北,流淌不息。千年文脉,含英蕴珍,万古生辉。大运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浸润到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更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了两千年以来人们的生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千年大计,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流经省份中线路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为丰富的区段,沿线城镇密集、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从古至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在后申遗时代,我们更应该以高度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江苏段宝贵遗产,再现“千年运河”内涵,谱写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