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匣外观 拜匣内部纹饰 ■安徽石台 周小丽 不久前,笔者收藏了一个清代的木雕拜匣。其雕工精美,用料考究,长28、宽25、高6厘米。 外观上看,该拜匣四方端正,看似平常旧物。然而打开一看,匣内却另有乾坤。一幅核桃木嵌黄杨木雕的八仙人物图景展现在眼前:手托宝葫芦的铁拐李、手拿莲花的何仙姑、手摇宝扇的汉钟离、手执渔鼓的张果老、腰挎宝剑,躬身拱手参拜的吕洞宾、背手拿响板的曹国舅、手握横笛的韩湘子、手捧花篮的蓝采和,八仙在松树之下谈仙论道,神情肃然。艺人刀下,八仙或坐或卧,栩栩如生,技法流畅,构图新颖,呈现出人物动态及豪放粗犷的形象。八仙的眼神,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的胡须飘动,铁拐李、韩湘子的短胡茬也雕刻得纯真。铁拐李宝葫芦散发的仙气,十分生动。拜匣底部的核桃木纹理美观而又坚实耐用,极能显示雕磨功夫和木质纹理的自然美。嵌雕的黄杨木属于木料中的黄金,质地细腻,色泽黄润,历经百年岁月,却没有一点掉落,大约是在匣内的缘故,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拜匣在古代是专门用来盛放拜年帖的匣子。拜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今人拜年,或电话、或短信、或微信等,偶有的贺年卡也早已远离人们的视线。而在古时,有点身份的人在春节时都会用拜年帖相互问候。而且送拜年帖是个很郑重的事儿,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慎重。这时,拜匣的功用就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根据史料记载,拜年帖出现在唐代。唐代科举制度鼎盛,官方不设“资格审查”,但你得投身某个老师的门下才能打着老师的旗号去考试,这个时候就需要用门帖了,而春节表达心意的门帖,无疑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拜年帖了。 拜年帖在宋朝十分盛行,宋代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得很清楚:“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著名词人秦观所写《贺正旦》帖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名人拜年帖。 到了明代,投谒拜年成为普遍的交往形式,当时的才子文徵明,在他的一首题为《贺年》的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由此可见,拜年帖当时已经被大众广为使用了。 至清代,拜年帖上不但署名,还要用印,而且发明了拜匣来盛放拜年帖。拜匣的出现除了礼仪的程式化之外,更多的是官场腐败使然。内中除了一张帖子,通常还有古玩玉器、珠宝金银,乃至直接的银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