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上海 王家年 明清时期文房雅玩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工艺奇特,而且凝聚了厚重的文化积淀。这其中,砚台几乎更是当时每一位文人墨客所钟爱之物,不仅做工精细,而且极具神韵,令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风雅。 笔者收藏过一方清人用过的圆形水波纹龙尾砚台(图1),该砚台造型别致、纹饰工艺奇特,一番探究之后,发现其还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在婺源溪头乡有座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山的两麓是蜿蜒流淌的武溪和芙蓉溪。1200多年前,一位猎人在这里捡到一块“莹洁可爱”的石头,回家随意凿成了一方砚台。让人没想到,这方砚台在上百年后,竟然催生出了名扬天下的龙尾砚。 婺源自建县起一直属于歙州,龙尾砚后来也称为歙砚,是四大名砚之一。因石质细腻、纹理缜密,兼具又润又坚的特点,尤以那“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石性,更在众砚之上,深得历代文人推崇。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蔡襄等都为龙尾砚撰文、赋诗、填词、记铭,留下了大量赞美的诗钞文辞。宋朝诗人苏轼冠以“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厚而坚,朴而重”之美称。 龙尾砚的制砚艺术,可分为唐宋和明清两个阶段,这与端砚等其他砚种相同。但材料特性和文化浸润是决定其工艺手法和风格的重要因素。从石材上看,龙尾石是一种沉积板岩,属层状构造。因而,很少看到深雕甚至镂空雕龙尾石传世砚。砚工们大多在砚的正、反两面,用浅浮雕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对图案层次的刻画要求更高,对刀法的运用要求更精。文化上,徽州“雅”文化的影响,是龙尾砚形成“精细秀逸”风格的关键条件。无论是题材的选择、图案的构思,还是布局的谋划、技法的运用,砚工们大都传承着清雅、飘逸、细腻、简洁的文化追求。龙尾砚的装饰总是与作为砚台主体的水池和墨堂相得益彰,从不喧宾夺主。 北宋唐积在《婺源砚谱》载,唐开元中,猎人叶氏偶于山中得之,用以制砚、湿润质宜,研磨生辉,后数世,叶氏子孙献于地方,遂为天下所知,成其南唐后主李煜称“龙尾砚为天下冠”,从此龙尾砚声名日著,被历朝定为贡品。龙尾砚的名贵除了巧夺天工的雕琢艺术外,主要是它那稀世的石质,它的石品繁多:眉纹、罗纹、金星、银星、金晕、金花、鱼子、玉带、青绿、紫红等。龙尾砚以“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而闻名。 古时,文人把砚看做是自己耕耘的一块田。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地希望得到一方好砚。历史上,龙尾山就曾留下过无数文人的足迹以及他们的喜悦和失望。龙尾石歙砚,也因其石材优秀,也深受当今收藏市场追捧。早在2012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方元明时期“元至桂馥铭”大龙尾砚,就拍出155.25万元高价。而在2014年举行的嘉德四季拍卖中,一方明代龙尾坑歙石抄手砚(图2)仅拍出13800元。不难看出,龙尾砚作为一个砚台品类,收藏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突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