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是周王朝分封在东方地区的侯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燕生东推测,从晚商文化分布情势看,滕国位于晚商文化的分布区内,周王朝分封滕国于此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管理在该地区的殷商后裔。周王朝分封滕国为畿外侯国,让其守卫王朝边域,也防备着东部和南部的东夷、淮夷族群的入侵。 据历史文献记载,滕国的第一位国君为错叔绣。《世本》云:“滕,姬姓,侯爵。错叔绣,文王子。”《左传·隐公十一年》提及滕国、薛国朝见鲁国,争长,滕侯说“我,周之卜正也”,滕国始封君错叔绣曾为周王朝负责卜筮的内服王官。与齐国、鲁国等其他山东古国不同,滕国疆域十分狭小,用弹丸之地描述也不为过。历史文献记载,“滕,小国也,间于齐楚”,其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滕国故城的布局逐渐明晰。滕国故城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东、西滕城村周围,荆河流经故城东南,其支流小荆河自城北绕流,城址正处在两河交汇地带。考古发掘勘探证实,滕国故城现确定有大、小两周夯土城圈,平面形状均呈不规则长方形,小城位于大城内的中南部。城内地势东、北部略高,其他较为平坦,两城南墙重叠。考古工作者依据勘探发掘推测,大城应建于战国时期,至两汉仍在修补使用;小城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春秋时期。2019年春季,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墙、壕沟进行了解剖,证明小城城墙年代至少早至西周中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距离滕国故城1.5公里左右的滕州市姜屯镇庄西里村墓地,文物部门在遗址范围内进行了多次考古勘探、发掘,清理西周、春秋、战国墓葬数座,出土了“滕侯鼎”“滕公鬲”等器物。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表明该地区为历史上的滕国故城。 在滕国故城东北部,滕文公楼是当地一处著名的景点。据当地人介绍,滕文公继位后,初建滕文公楼,由于年代久远,屡遭兵祸损坏严重,原楼早已荡然无存,后又多次重建,现在的滕文公楼为20世纪90年代重建。 春秋战国时期,仁义为迂,功利为长,诸侯兼并,崇尚武力,强调仁爱的儒家思想普遍不受重视。《孟子》有《滕文公》篇,专门叙述具有改革开明与进步思想的滕文公和孟子的议政对话。滕文公从善如流,听从了孟子仁政治国的建议,实行井田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施行仁政。滕国成为孟子“仁政”与“善政”思想的试验田,也赢得了善国的美誉。 在诸侯称霸兼并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小国寡民的滕国终究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但其善治的思想和实践却闪耀着超越时代的光芒,成为后世可资借鉴的资源。 记者 张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