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33页。 ②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63页。 ③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7~188页。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1949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8页。 ⑤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66页。 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著名讲话,在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同时,还宣布:“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毛泽东:“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载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8页。 ⑦陈永龄:《民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 ⑧王天玺:《民族法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页、第129页。 ⑨宁骚:《国家与民族——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⑩宁骚:《国家与民族——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66页。 (11)俞可平:《中国政治学的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12)转引自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欧洲》1993年第5期。 (1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14)在民族概念稳定以后,相关的研究逐步形成并不断拓展。随着民族研究的拓展,其他的人群共同体也被研究者以“民族”概念来描述和分析,从而使民族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但本原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是与民族国家结合在一起的,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正确认识民族必须重视的基点。 (15)有学者指出:“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因为一方面要维护大清帝国遗留的族群和疆域,另一方面要顺应当时国际上所谓‘民族国家’潮流。因为当时世界趋势是建立‘民族国家’……为了符合这个‘民族国家’的模式,就要塑造整个的‘中华民族’。”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思想战线》2017年第6期。 (16)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是伴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而形成的重要社会政治过程。通过民族构建,一方面,众多的族类群体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华民族”族称下凝聚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另一方面,众多的历史文化群体也在自我凝聚并最终成为56个民族。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过程,可参阅笔者的《中国民族构建的二重结构》,《思想战线》2017年第1期。 (17)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载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页。原文为“中国的民族研究限于少数民族,势必不容易看到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整体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和汉族的关系。” (18)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9)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20)[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78页。 (2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5页。 (22)关于中华民族的构建,可参阅笔者的“中华民族的性质和特点”,《学术界》2015年第4期。 (23)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本质上就是一个国民共同体,它的构建本质上是国民整体化的过程。关于这一点,可参阅笔者的《塑造国民的整体性:中华民族构建的内在逻辑》,《江汉论坛》2018年第8期。 (24)关于中国民族构建的二重性,可参阅笔者的《中国民族构建的二重结构》,《思想战线》2017年第1期。 (25)可参阅笔者的《“亨廷顿之忧”发出了一个严重的警示》,《思想战线》2017年第5期。 (26)不仅是民族政策中存在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内容,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实行的其他政策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一些地区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界定为汉语,进而将其与少数民族语言并列甚至加以贬低,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国家的语言政策并不是单纯的文化政策,而是政治政策,攸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巩固,必须加以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