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世界史 > 访谈 >

刘津瑜:立足史料、开拓前沿:来自一个罗马史研究者的感谢与祝福

http://www.newdu.com 2019-07-02 世界历史评论 刘津瑜 参加讨论

    
    刘津瑜教授
    教授简介
    刘津瑜,美国德堡大学教授。1989年入南京大学文科强化班,选读历史,1993年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至200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和古典系学习,200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专攻罗马史),后任教于美国德堡大学古典系,曾任古典系主任。在罗马帝国时期的社团(collegia)研究、拉丁铭文及古典接受史方面著作颇丰。获得2011—2014年度美国梅隆基金新方向(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s New Directions Fellowship)奖金,2014年入选上海“千人计划",并成为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15年和国内外古典学者合作成功申请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投标项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全集译注”并担任首席专家。入选2018—2019年度Loeb Classical Library Foundation Fellowship(哈佛大学洛布古典丛书基金)。
    代表著作
    《罗马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版。
    Collegia Centonariorum: The Guilds of Textile-dealers in The Roman West,Brill, 2009.
    
    
    刘津瑜教授著作
    以下是刘津瑜教授在《世界历史评论》升级为定期出版的学术季刊之际,给出的寄语: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我们都是尘与影”(《颂诗》4.7.16),可他也把他的诗作称为“比青铜更恒久的丰碑”(《颂诗》3.30.1)。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史料的留存对于不同的阶层、族群而言极度不均,这一点对于古代史来说尤为明显,也使得古史研究具有其独特的挑战性。来自社会上层的书写者、建碑者,以强大的力量影响着历史的重构。失败者的声音、被压制的声音、不在场的声音只能在胜者叙事中剥丝抽茧。而越往社会下层和边缘,“尘与影”的存留便愈加困难,更加不可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历史学就是在已知的和未知的或不可知的之间的张力中勉力前行,不断拓宽史料的疆域、史料批评的手法和处理史料的理论工具。
    
    刘津瑜教授
    文字史料、图像资料等如今都可以作为广义的文本来阅读和解析:这些文本自身的史料是什么?作者身份、地位,政治、宗教倾向为何?为谁而作?文字中有意无意规避的话题和内容是什么?其创作技法如何影响素材的选择与呈现?文本是如何通过语言(广义的语言,包括视觉语言)的运用影响或操纵读者的情绪?文本的创作是在何种文学或艺术传统中进行?文本是如何进行空间、时间维度的构建?资料存留、转抄的过程如何?在这样重重拷问下,文本才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更有效而缜密地解答诸如大众与精英、民族认同、古典接受历程等更大的命题,追索文化记忆的构建以及这些构建之间的竞争。相比于文学资料而言,废墟中的纸草文书、深海的沉船、废弃的古采石场、火山灰下古城、形形色色的涂鸦、陶瓷碎片、古代住宅的有机物遗迹等,因语境的阙如常常更难于进行全面剖析或获得清晰的定论。但也正是对这些资料的开拓极大地拓宽了史料和历史研究的丰富性、复杂性、包容性。
    
    奥维德雕像,罗马尼亚康斯坦察
    作为一名古史工作者,我特别感谢《世界历史评论》对史料译注与史料分析方法论的重视,除了专辟的“文献与史料”专栏之外,这种重视贯穿全十辑,并饱满地体现在“叙述事实与历史事实”“文化传播与文化建构”“穿越世界变局的历史研究”“当代史学主流:主题与结构”等这样鲜明、生动、前沿的主题设置之中。也衷心感谢《世界历史评论》开辟“古典学在中国”专辑,对接受史这个方兴未艾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及时的支持与推动。
    过往十辑,每一辑的封面设计和内页排版都雅致精美,无处不体现着编者的用心和眼界。祝《世界历史评论》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前瞻性、全球眼光与艺术眼光的期刊长伴我们身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