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中山国族姓诸说辨疑

http://www.newdu.com 2019-07-0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雷鹄宇 参加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偏西地区,在国势最强盛时,其疆域北至今河北省涞源县南,南至今河北省高邑县一带,曾与燕、赵等强国抗衡,是号称“方五百里”的“千乘之国”。由于流传下来的中山国史料不足,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历史的认识较为模糊,且颇多分歧。其中,关于中山国族姓,就有子姓说、姬姓说、姮姓说、隗姓说、漆姓说等不同说法。
    子姓说
    子姓为商王室之姓,持此说者认为中山乃商王同姓之国。其主要依据为东汉以来流行的鲜于之姓出自箕子的说法。目前见到唐代李贤注《后汉书·第五伦传》中的鲜于褒时,引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其子食采于朝鲜,因氏焉。”1977年,天津武清出土的东汉《鲜于璜碑》碑文说鲜于璜的先祖“出于殷箕子之苗裔”。《颜鲁公集》卷九《鲜于向神道碑》云:“其先出于殷太师。”可见鲜于之姓出自殷商的说法汉唐以来很流行,持此说者又以古音“虞”和“于”可通,故推论鲜虞即鲜于,亦是子姓。《续汉书·郡国志》中更是直接说:“有鲜虞亭,故国,子姓。”《路史·国名纪》《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袭用。当代持此说者有吴荣曾的《中山国史试探》(《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张岗、谢志诚的《鲜虞中山族姓问题探索》(《河北学刊》创刊号),吕苏生的《〈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反对此说者如李学勤、李零的《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则认为,其所依据的《风俗通义》佚文原本只是说明汉代复姓鲜于的渊源,而鲜于与鲜虞中山是否有关系,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晚出的《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是由“鲜于出自箕子”说法推衍而来。
    白狄姬姓说
    姬姓说又可分为白狄之姬姓与周之别封或魏之别封,彼此分歧较大,不可视为一种观点,故分而述之。
    李学勤、李零的《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即持中山为白狄姬姓说。其主要依据为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中说:“鲜虞,姬姓,白狄也。”据杨士勋之疏此语出自《世本》。《世本》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世系之书。所以,后来杜预的《春秋释例》、韦昭的《国语注》《史记索隐》都有类似说法。杜预《春秋释例》说:“鲜虞中山,白狄,姬姓。”《国语·郑语》韦昭注曰:“鲜虞,姬姓在狄者也。”《史记·赵世家》司马贞索隐也说:“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从考古资料的角度分析,平山墓葬群考古文化的内涵特征,反映了中山国的白狄族特色以及其逐步华化的轨迹。另有孙华的《试论中山国的族姓及有关问题》(《河北学刊》1984年第4期)认为战国之中山与春秋之鲜虞虽俱为姬姓白狄,但二者并非一脉相承,与李说小异。但杨博的《“晋伐中山”与春秋鲜虞相关历史问题》(《出土文献》第八辑,中西书局2016年)却认为出土文献清华简《系年》中“晋伐中山”的记载是战国中山为春秋鲜虞之承继提供了新的证据。
    此说所依据的传世文献《世本》,成书年代较其他诸说依据的史料为早,再加上以考古文化遗存作为分析族姓的佐证,亦增加了说服力。
    周之别封姬姓说与魏之别封姬姓说
    持此二说者虽亦主张中山为姬姓,但认为中山并非春秋鲜虞的延续,而是战国时期东周王朝或魏国所分封之国。
    持周之别封说者认为,中山为战国时西周君桓公之后。其所依据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自注云:“中山武公,周桓公子。”《史记集解》亦同。《水经注·滱水》、阚骃《十三州志》、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则说中山武公是“周之同姓”。中山国考古资料公布后,黄盛璋的《关于战国中山国墓葬遗物若干问题辨正》(《文物》1979年第5期)、《再论平山中山国墓若干问题》(《考古》1980年第5期)亦持此说。黄盛璋另补充了新出土中山侯钺铭 “天子建邦,中山侯惟作兹军(斧)”作为证据,认为与此相合的只有中山初建国之君中山武公,其国为周天子所封,故其系出自周室,决非白狄所建之鲜虞。早在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沈钦韩《汉书疏证》就质疑战国时期的周君恐未必有能力越过魏、赵两国分封诸侯。李学勤亦根据中山王方壶中排出的中山王世系“文、武、桓、成”,认为此说“虚妄是显而易见的”(《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还有看法认为中山国是战国时期魏国之别封,魏国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故此说亦可归为姬姓说。此说可溯源自高诱注《吕氏春秋》中 “中山君尚”时云:“尚,魏公子牟之后,魏得中山以邑之也。”清代苏时学《墨子刊误》、沈钦韩《汉书疏证》及近代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中山武公初立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皆持此说,认为战国时的中山国是魏文侯灭掉之前的鲜虞中山后新封之同姓国。但李学勤认为此说与中山三器铭文所显示的世系不合,战国时期魏国的中山封君与复国的白狄中山并存,二者各有统绪(《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孙华也认为中山复国以后始终是以一个独立诸侯国的面貌出现在史籍,魏国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子孙封于中山而使之成为一个独立于魏国之外的国家(《河北学刊》1984年第4期)。
    姮姓说、隗姓说与漆姓说
    子姓说与姬姓说是关于中山国族姓问题影响较大的说法,其外还有影响略小的姮姓说、隗姓说、漆姓说三种说法。
    持中山姮姓说者有段连勤的《北狄族与中山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主要依据是《潜夫论·志氏姓》中先称“姮姓白狄”,后又云:“短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黄帝。”清代王继培《潜夫论笺》也说:“‘短’当为‘姮’。上云‘姮姓白狄’是也。”故而段连勤认为属于白狄族的中山也是姮姓。但持姬姓说者都认为“姮”是“姬”字之误。林沄在《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中更是说“姮”字本为“恒娥”之“恒”的异体写法,而非姓氏(《燕京学报》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持中山隗姓说的当代学者较少,清代有全祖望作《全校水经注》对《滱水》条注释时说:“中山非周同姓,隗姓也。”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猃狁考》(中华书局1959年)中就认为商、周以来北方戎狄皆为一族,俱是隗姓。在王国维看来,中山国恐怕亦不会例外。此说的立论前提是不承认先秦时北方戎狄成分的复杂。反对者如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就认为,隗姓为赤狄之姓,而属于白狄之鲜虞中山与赤狄殊种。
    持中山为漆姓说者,有何直刚的《中山国史杂考》(《河北学刊》1985年第3期)、《中山非鲜虞辨》(《河北学刊》1987年第4期)。其理由是先认为《世本》所云中山武公所居之“顾”地在古代长狄聚居处的今河南范县东南,故而认为中山国本是长狄的一支。而文献又有长狄为漆姓或釐姓(釐与漆音通)之说。但此说立论的前提认为,中山武公所居之“顾”在今河南范县,证据尚不充分,只能聊备一说。
    此外还有一些调和诸说的观点。如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认为鲜虞中山有子姓、姬姓及己姓等相异的说法,是音译不同而导致的。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则说鲜虞中山的族众为隗姓,统治者先为子姓,子姓被灭后则为姬姓统治者。孙闻博《鲜虞、中山族姓及渊源问题之再探》(《四川文物》2005年第5期)认为鲜虞为白狄子姓,中山为白狄姬姓。
    综上所述,由于相关先秦文献记载过于零星,学者对文献的解读与理解也不同,以至于学术界对中山国族姓的看法歧说纷纭。目前看来,白狄姬姓说相对而言证据较为充分,但还是要期待将来更多新考古资料与出土文献资料能载有相关信息,以彻底解决这一千古疑案。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