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萧乾的“童年视角”与文学生涯

http://www.newdu.com 2019-07-04 中国社科报 刘苏周 参加讨论

    《篱下集》是现代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的第一个小说集,也是先生的第一本书。1936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系郑振铎先生主编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第一批之一种,小32开本,布面硬皮精装,带有书衣,总计208页。封面除横排有书名“篱下集”和作者署名“萧乾作”字样外,底端还有商务印书馆的圆形图章,封底也有商务印书馆的英文(The Commercial Press)缩写“CP”围成的、中有一圆形“商”字的菱形出版标记。其扉页也采用横排式,字体均为老宋体,绿色双细线框内,上部标明“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中间印了书名、作者署名,底部则书“商务印书馆发行”。
    书首版权页说明其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初版”,定价为国币陆角,“外埠酌加运费汇费”,发行人为王云五,印刷所、发行所皆为商务印书馆,地址为上海河南路。方框外左侧还印有一行小字,注明“本书校对者王养五”。另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两行大字,可见执事者明确的版权意识。正文前有沈从文先生的一篇《题记》,实为序言。正文为12篇小说,按“目次”依次为:《篱下》《俘虏》《邮票》《蚕》《放逐》《印子车的命运》《花子和老黄》《邓山东》《雨夕》《小蒋》《丑事》和《道旁》。正文为竖排,版心较大,既具有疏阔之美,亦便于读者眉批。同年8月,商务印书馆推出再版。
    此集中收录的12篇小说,篇幅大多在五六千字左右,早在结集出版前已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1933年10月,萧乾在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蚕》。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又先后在《水星》等杂志上发表了其他短篇小说。1936年,萧乾将其结集出版,取名《篱下集》。
    萧乾之所以采用《篱下集》作为书名,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因为该集子首部短篇小说即为《篱下》;二是因为“篱下”含有“寄人篱下”之意。在这些短篇小说中,萧乾集中刻画了一大批北京城乡下层劳动人民形象,其中有孤儿、车夫、老仆人、小贩、疯女人等,他们大都过着仰人鼻息的悲惨生活。萧乾之所以钟情于刻画他们的悲惨命运,大概和他本人的早年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萧乾出生于北京东直门一带的贫民区,父母先后早逝,他只能寄居在堂兄家的“矮檐”之下,忍受婶娘的白眼和堂兄的责骂、体罚。童年时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全部小说创作的诱因。难怪萧乾说:“当我在未名湖畔初拿起笔来创作的时候,我好像在用手感伤地抚摸自己的童年……早年的往事,犹如一碗酸甜苦辣咸的菜汤,有一种难以代替的风味。有时它像是远方吹来的一只儿歌……有时又像是一场噩梦……”《篱下集》包含了萧乾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真实客观地反映了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貌,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
    1990年9月,上海书店出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系列丛书之“京派文学作品专辑”,主编为姜德明。专辑涵盖了十位京派作家的作品,其中《篱下集》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本影印。该版的扉页、目次、正文、开本和页码等均与初版无异,只是改为带黄灰色相间书衣的软皮平装,并将版权页放到了正文之后,定价也变成了三元六角。在该版的《影印说明》中,编者肯定了萧乾作为京派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及其作品价值:“三十年代的京派文学,是指当时集中在北平的一部分比较接近的创作而言。他们当中有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废名、凌叔华、林徽音、萧乾、何其芳等人。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有完整纲领和严密组织的文学社团。它的成员以学人为主,彼此的思想状况、生活经历却不尽相同。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为淡化文学同政治的紧密联系,在艺术上则追求语言的圆熟和锤炼,强调作品的恬淡和纯朴。”
    事实上,沈从文先生当年在《题记》中对《篱下集》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萧乾的每篇作品,他几乎都是第一位读者,并直言对萧乾的文章“除了觉得很好,说不出别的意见”。末了,他还殷切地希望萧乾能“永远是个乡下人,不要相信天才,狂妄造作,急于自见。应该养成担负失败的忍耐,在忍耐中产生他更充分的作品”。而刘西渭(李健吾)先生在《咀华集·篱下集》中指出,萧乾有“一颗艺术自觉心,处处用他的聪明,追求每篇各自的完美”,集子中的《蚕》和《道旁》是个“杰作”,《道旁》更是把读者带进“人生的大道”,给人以“十足的喜悦”。虽然萧乾没有沈从文、废名那种乡村经历,但他的第一步确实是从“京派”的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他是凭着一个城中的“乡下人”的独特身份,从“童年视角”出发,写下了一系列短篇小说。
    压卷之作《篱下》就是通过环哥的眼光和言行,讲述了母子寄人篱下的世态炎凉。环哥的童真童趣,怎么也难以掩盖下层人生活的无奈和悲苦。《放逐》中的坠儿在生日那天,因为干爹的事情和母亲产生了隔阂,却理解不了忍辱负重的母亲在生活的压力面前的无助和无奈。《雨夕》中的“我”回忆起小时候在田间避雨时的情形,怎么都理解不了磨棚里的长工允许“我们”进棚避雨,却“用滚烫的烟袋锅”将同样被暴雨淋透的“疯妇”驱逐在外。《花子与老黄》中的“我”同样理解不了,一向“仁慈”的母亲,为何无情地将被“我”养的小狗花子咬伤的仆人老黄逐出家门。《俘虏》则描述了倔强的荔子、调皮的铁柱儿,以及小伙伴的游戏生活,充满浓郁的北京风情与童稚乐趣。
    此外,萧乾还在小说中暗含了他“当时对人生的一些模糊看法”。《印子车的命运》中车夫“秃刘”虽未能实现“拥有属于自己的黄包车”的梦想,但其近乎现代的价值观,却值得称道。《邓山东》不仅塑造了一个买卖仁义、心地善良的卖货小贩邓山东,更突显了其身上的一种朦胧的反抗意识。《小蒋》讲述了孤苦伶仃的送奶工小蒋对奶厂的奶羊和洋人爱憎分明的态度。《邮票》则借两名中学生围绕着邮票所发生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九一八”事变所激发的中国民众民族意识的新觉醒。
    而从《篱下集》出版起,萧乾先生正式步入文坛,以后更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新闻工作者,并投身中外文化交流,与妻子文洁若翻译了《尤利西斯》等一大批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成为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难忘的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