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良渚的故事(上)(3)

http://www.newdu.com 2019-07-22 《光明日报》(2019年07月 秦岭 参加讨论

    
    3、五千年前经济发达的国家
    著名考古学家、剑桥大学的伦福儒教授,近些年成了良渚文化的推广大使。他不光在各类演讲中频繁举例,最近更是在国际知名的考古学类期刊《古物》上,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共同署名发表文章,专门介绍良渚这个复杂社会,他称其为“早期国家社会”。
    其实早在世界注意到良渚之前,国内学术界对良渚的考古成果和学术意义已经有了广泛认可。中国考古学区系类型学说的奠基人苏秉琦先生,早年在莫角山上就曾说过,这里就是“古杭州”;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已故的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是神权和军权并重的国家形态;而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新石器考古专家严文明先生更在2016年良渚文化发现八十周年的纪念会上讲道:“假若良渚是一个国都的话,那些(指福泉山、寺墩等)就是各个州郡所在地,这就是一个很像样的广域王权国家了。”
    正如严先生所说,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只讨论和研究良渚古城遗址是不够的。其实整个江浙沪地区的考古学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在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据不完全统计,在良渚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即环太湖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多达60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为我们比较研究良渚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区域布局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除了良渚古城遗址,在浙北地区、上海青浦地区、江苏的苏州地区和常州地区,都有相对独立的良渚文化区域中心。这些区域中心大多体现为高等级的墓地,每个墓地规模都不大,也跟良渚的反山瑶山一样,随葬大量高等级的良渚玉器,不过也有不同于良渚的、本地区的特色。比如上海福泉山墓地,除了玉器外,还随葬大量精美的黑陶器,并且不像良渚古城内的王墓,玉器数量质量都高度统一,福泉山的玉石器则来源多样,这跟上海周围没有山,无法获得玉料有关。福泉山甚至有来自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一些装饰品和陶器,表现出这个区域中心贵族获取不同渠道资源的社会权力。又比如常州的寺墩遗址,最新的考古调查发掘显示,在寺墩周围还有很多墩体,组成一个较为庞大的土台遗址群。这里面年代略早的高城墩遗址,出土了跟良渚遗址瑶山墓地完全一致的玉器,应该是从良渚古城直接获得的高等级成品;而到了年代略晚的寺墩遗址,则大量随葬本地区批量生产制作的高节玉琮和大型玉璧,玉料也同良渚遗址的不大一样,显示出这个区域中心有自己的手工业生产体系,能够制作自己需要的高等级手工制品。
    同时,在普通村落遗址中,也能发现不完全统一于高等级信仰体系的一些社会活动。有的墓地中看到用大量同类陶器来表现地方性的地位和权力,比如海宁的龙潭港就喜欢用大量陶鼎,而松江的亭林就喜欢用大量的双鼻壶;还有的墓地中则看到用玉料制作农具,以此随葬来体现农业村落中的社会分层,可见稀缺的玉料资源和高级的制玉技术并非完全被最高阶层所控制。
    能够支撑这样一个富庶的社会,支撑密集分布的聚落中庞大的人口,足见良渚时期的农业经济是相当发达的。举一个水田遗址即可说明。位于余杭临平的茅山遗址,只是一个普通村落,但经发掘的稻田面积竟达5600平方米,合83亩;这些田块由五条南北向的红烧土田埂和南北两条东西向的河沟分隔,每个田块宽20~30米,长近80米,面积1000~2000平方米,这样的水田规模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过历史时期的传统农业。并且良渚文化有伴随水田发展形成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最为完整的农业工具组合,包括掐穗的、割杆的不同收割工具,还有用于耕地的石犁、破土器等。
    正是将良渚古城遗址放在整个“良渚古国”当中,它的中心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同其他良渚文化重要遗址相比,良渚古城规模宏大,功能复杂,遗迹种类最为丰富多样;
    其次,在与其他良渚文化高等级墓地遗址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良渚古城与这些次中心的关系是单方向、往外辐射的。在这些次级中心可以看到从良渚古城直接获得的高等级玉器等身份标志物,但是在古城中却鲜见来自其他良渚遗址的物质文化影响。这种单中心的政治格局,使良渚古城成为良渚文化唯一、也是最高等级的社会政治中心;
    同时,良渚古城也是整个良渚文化的宗教中心。目前良渚文化分布区所见的各类遗物,特别是玉器、刻纹陶器、漆器等,其纹饰、母题、风格都与良渚古城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表现于玉器上的神人兽面以良渚古城遗址所见最为繁复多样,可见这一物化形式背后所承载的早期宗教、思想内容是由良渚古城遗址的使用者来创造、解释并传播的;
    最后,良渚古城也应当是良渚文化相当范围内的经济中心。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良渚文化中唯一所见利用自然地貌对水资源进行大规模管理的实例;水坝、莫角山人工土台、古城城墙等大量公共性建筑和设施的营建需要大量的劳力支出和人员管理;莫角山东坡、池中寺台地发现的大面积炭化稻米堆积亦说明古城内具有相当规模的粮食储存能力。古城内外目前没有发现明确的水田,古城发掘中也鲜见良渚典型的农业工具;反而同玉器手工业相关的作坊遗址在古城内多有发现,由此可见,城乡差别早在良渚古国时就已经存在了。
    (作者:秦岭)
    (未完待续。在下一期中,《良渚的故事》将向您介绍作为良渚文化名片的玉器所表达出的权力与信仰,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