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成都城市考古研讨会上获悉了成都东华门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与收获。据考古领队易立介绍,2013年至2019年,为配合“天府文化中心”项目的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青羊区东华门街至成都体育中心一带,发掘揭露出大面积的古代城市遗存,主要包括:秦汉六朝大城生活区、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 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等筑成都城,其中大城为蜀候、蜀相、蜀守治所,此后的两汉六朝时期,大城一直为成都的政治中心。东华门遗址约处在大城的中部偏东,发掘出土了排水沟、水井、灰坑等,以及大量的陶质器皿、瓦当、筒瓦、板瓦、钱币等生活遗物,与当时城内高等级的衙署府治或宫室殿宇等建筑物存在密切关联。 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宣华苑,是隋唐至两宋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池苑园林景观。池开凿于隋代,相传为蜀王杨秀(573年—618年)展筑成都子城的取土处,池名得自梵语。唐代中叶以后,此池声名渐起,已为城内一大胜景,是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宴饮和游玩去处。除园林景观的功能外,摩诃池亦为唐代成都全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用水保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营建蜀王府,填池以做基础。东华门遗址发掘的摩诃池池苑园林,建筑年代从隋唐至两宋,延续600余年,主要有池岸、步道、庭院、殿基、沟渠、水井、小型水池等,出土大量的陶瓷器皿和建筑构件,基本展现池苑东岸一带的建筑格局面貌。 2018年9月,四川省文物局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将“2019年东华门城市考古遗址保护开展本体保护与展示利用规划方案编制与实施”纳入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合作内容。 今年7月19日,东华门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方案专家咨询会召开,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张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炳等中意双方专家讨论。 易立告诉记者,东华门遗址的发现,充分表明这里自战国末年以来,即为张仪所筑大城的核心生活区,证实了以往仅见于传说或文献记载之“摩诃池”的确切存在。尤其,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和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工艺精良考究,为研究长达2300余年的成都城市史提供珍贵参考依据,是考察成都古城形态及其演变进程的文物窗口和时空坐标,同时也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与文脉所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东华门遗址是具有极高价值的重要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方案设计应致力于将遗址打造为成都市最为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并作为成都市创建世界文化名城的支撑项目来认真对待。保护与展示方案应表达面向社会公众的理念,可突出水景、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利用,在以明代遗存为展示重点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历史时空的和谐分割,强化遗址在城市现在与过去之间的纽带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