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史研究成为学术界广受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突破“欧洲中心论”单一书写模式和弊端,将全球文明进程看成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努力探索构建全球化时代中国世界史研究新体系。近日,围绕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克服“欧洲中心论”弊端 随着全球范围经济社会交往的不断推进,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于文杰认为,世界历史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必须用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代民族国家及其社会发展的共存与共融问题。 事实上,在世界历史的研究和编撰上,西方史学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传统,具体表现为将西欧地区的进步视作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主题,其他地区则被排除在世界历史之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董欣洁看来,这意味着把不同于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视野排除在世界历史的阐释体系之外,集中体现了西方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地域主义,严重歪曲了对人类历史的整体考察。 当前世界整体的联系和互动性加强,克服“欧洲中心论”弊端,把“互动”视作世界文明演进的基本动力,从全球视野和互动视角考察世界历史变迁是世界史研究的重要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孟钟捷告诉记者,我国学者在消除“欧洲中心论”影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世界史学者不断发现,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转型存在不同特征,所谓“中心单一模式”并不是历史事实。第二,从老一代学者关注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出发,研究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一批历史学家提供的大量证据表明,近两百年来欧洲的崛起并不代表其文明的优越性。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一些不同发展模式。这一研究加强了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第三,研究者运用批判性视野认识到,欧洲在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与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行为分不开。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重点讨论了欧洲文化霸权的形成及其对当代社会认知的负面影响。第四,在全球史的发展浪潮中,历史学家把“互动”视作世界文明演进的基本动力,从而得以认识中国及东方观念对于西方现代性构成的作用,同时也明确了全球现代性在继续建构中不能缺失非西方性的观念或概念。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勇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迄今,国内出版了体现中国学者集体智慧的世界史教材,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纳入重点范围,努力将世界视为整体加以考察。近年来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世界史学人潜心治学,砥砺前行,在古代东方和亚洲、非洲地区国别史研究方面渐成气候,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开始建立,学科内部分工日益发展,研究领域从“西洋史”逐步扩展到亚洲、拉美和非洲等广大地区。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地区史、断代史、国别史和专门史的专业研究学会纷纷成立。世界史学科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是在现有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打通学科体系内部的门类划分,加强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学术交流,使世界史研究更好地体现出“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直面全球化时代重大问题 关注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当前世界史研究尤其是世界现当代史研究的重要任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启迪当代世界的现实发展。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变革,历史是现实发展不可割裂的根基。”陈勇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史研究在历史发展规律、当代世界格局的变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社会民生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作出贡献。 有学者表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史学工作者应积极回应时代主题,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解决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有三个主要的学术增长点。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史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史研究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乎全球亿万民众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二是世界通史编撰研究,通史的内在宗旨是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变化,而非单纯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全球化时代要求通史编撰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发展动力及其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三是史学理论重要专题研究。如何说明各种历史现象发展顺序,分析各种历史阶段发展形式和内在脉络,都需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理论研究发挥作用。 孟钟捷告诉记者,世界史学界在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从分散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观念盛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发展,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特别是横向联系的发展及其重要作用。第二,“一元多线的现代化”理论得到重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帮助人们突破“欧洲中心论”。第三,在上述理论突破的基础上,世界史学科从微观角度不断形塑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化与多样性的基本特征,既从大量个案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又从整体上提出了若干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生存问题。 构建中国世界史研究话语体系 近年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在对重大问题的探讨中,以现实关怀为切入点,注重中外学术对话和交流,努力构建中国的世界史话语体系,推动世界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于文杰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出发,提出“生产方式”是中国世界史体系建构的基本尺度。他认为,生产方式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地域以及不同时代的特点和差异,可以作为世界历史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的观察尺度,考察人类文明变迁。在他看来,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的建构十分艰辛,要在多元互融、文明互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地体现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世界历史和各民族及地域文明的健康发展。 孟钟捷表示,研究者需要明确世界历史研究“为谁而做”的价值立场。中国世界历史研究不能离开中国发展实际,为解决中国问题而进行的中国世界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在未来上升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并具有为世界其他地区答疑解惑效用的创新性认知。此外,固步自封仍然是构建世界史研究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主要障碍。孟钟捷建议,第一,从全球思想史角度出发,全面梳理当代重要观念的形成历史,厘清东西方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大致脉络,思考当代中国的实践如何为全世界提供新的视域及认识过去的新视角。第二,结合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时代的一些新方法,发现当代世界的流行性命题,并从历史书写的角度回眸这些命题的发生史,进而更为主动地回应新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 在陈勇看来,应当在开放和创新中构建世界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开放包括视野开放、学科开放和学术交流开放。以博大胸怀和宏阔眼光进行史学创新,形成特色,讲好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故事,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中国气派、中国气度、中国力度,形成足以使国际同行正视的话语和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