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诸文已述,清同治元年(1862)正式登场的“两宫垂帘”,在政变事实之前曾受到咸丰帝临终时委派的顾命八大臣的抵制。肃顺们抵制的理由很正当,说她们违反“祖制”,没有满清列祖列宗“圣圣相传”的体制合法性。但他们终于成了输家,除了恭亲王已在北京拥有政军实权,使他们猝不及防,在后者突然袭击时失去抵抗能力,还因为他们忘记了同样曾由本朝祖宗不断示范的惯例。 那惯例,前明万历时名剧《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已经道破:“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所谓清沿明制,清初列帝对明初二祖(朱元璋、朱棣)不择手段夺权弄权的帝王术都很钦仰。顺治帝才亲政,就将已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打成逆党首领。康熙帝刚成年,便将顺治临终委任的顾命大臣鳌拜及其党擒拿下狱。雍正帝更厉害,靠“舅舅隆科多”、内兄年羹尧搞宫廷政变,残害手足,转身就杀功臣。乾隆帝搞文字狱,有一个大案就是杀掉劝他建储、立后的言者,从此不准外臣干预皇帝“家事”也成祖训。近例还有嘉庆帝在太上皇尚陈尸大殿,即出手捕杀当国首辅和珅。君位更迭,新主集团必用阴谋暴力清除旧主辅弼,既成本朝惯例,当然也算满清体制的一种不成文法。肃顺们似乎至死未悟。 更可注意的是慈禧善于利用惯例破惯例。满洲原属中国北疆的少数族群,至早在明初才脱离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对生产和生活都保留较大发言权,社交也相对开放。努尔哈赤及其子孙,通过与满蒙各族联姻以增强后称爱新觉罗氏的皇族实力,又不得不防后妃依仗各自氏族或部落的实力干政。清史论著每每好说满清没有后妃干政传统,那时以假当真。正如谁害什么病,谁就老谈什么病,满洲顺康雍乾诸帝,无不警惕后妃氏族干政,早从反面递送了真信息,即宫廷内部后妃争风吃醋,其实映现与列帝联姻的满蒙汉八旗诸氏族的勾心斗角。 慈禧是满洲镶蓝旗人,母家属于叶赫那拉氏。但其父这一支显然已经没落,由慈禧被选秀女,起初分发至圆明园桐荫深处做宫女可知,所以她得咸丰帝临幸,由贵人而妃,即使生子后晋贵妃,也只是二等妾。有的史著已注意,肃顺正是清初第一代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裔,就是说与慈禧同旗。他在慈禧已成懿贵妃之后,仍表示藐视,也可反证慈禧母家在本旗内地位式微。 或说卑贱者最聪明,不知有什么历史统计学的依据?但在等级森严的满洲八旗内部,慈禧由宫廷女奴爬到贵妃地位,除了色相,必定心计过人。近人费行简《慈禧传信录》、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许指严《十叶野闻》等,都记有慈禧如何媚主固宠的传闻,有的传闻只可视作荒唐言。有一点众说相同,即咸丰帝死前两年,已不满慈禧恃宠干政。这可说明咸丰帝何以至死不给独子的这位生母晋封皇贵妃,也不给他的母家“抬旗”(镶蓝旗属下五旗,储君之母未来必称皇太后,照满清惯例应将其家族抬入镶黄旗,即皇帝直辖的上三旗之首旗),决非无因。 正像那些不择手段向上爬的阴谋家,慈禧很懂得利用他人权势以达个人目的。她本来恃子而骄,觊觎皇后地位,却被咸丰帝识破,反被疏远。于是掉头巴结后称慈安太后的中宫钮祜禄氏。 慈安在其夫还是皇子时已为侧福晋,值嫡福晋早逝,于咸丰二年(1852)立为皇后。她比慈禧小两岁,少年入宫,唯知恪守传统妇道,不妒咸丰多内宠,相反常劝皇帝以国事为重,颇得咸丰敬重。据熟悉晚清宫闱官场掌故的张祖翼所作《清代野记》,咸丰帝在热河行宫临终前,“密授朱谕一纸与慈安后,谓某(引注,指慈禧)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及文宗崩,慈安以之示慈禧,殆警之也。”显然慈禧被镇住了,却转而拉慈安共同对付受咸丰遗诏襄政务的顾命八大臣。慈安不知是计,于是充当慈禧篡权所利用的第一个出头鸟。 慈禧入宫前已随其父备历官场沉浮,颇知权术成败在于实力。她早就相中在北京的恭亲王,通过心腹太监安得海,与恭亲王暗通消息,密谋于皇帝身后夺权。 据早与恭亲王打交道的清廷英籍雇员赫德说,这位亲王智商不高。不过在满清宫廷政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非智商,而是权益。恭亲王于道光末与其兄咸丰帝争夺储位失败,终咸丰朝遭忌。然而咸丰帝出逃热河前,命他留京主持和战,却因英法联军在逼出新一轮不平等和约后退出北京,使他人望骤升,化身为帝国中枢的实际执政。 满清“祖制”,其实忌讳皇子亲王干预政事。例外的只有雍正兄弟相残,用十三弟怡亲王充当打手。往后仅有嘉庆帝用其弟成亲王主持军机处,但在打掉和珅集团后即将其免职。因而前揭张祖翼《清代野史》说:“当文宗崩,穆宗孩提,天下又不靖,慈安柔顺不敢负重任,慈禧位卑又恐不孚人望,思得一重望之亲贵佐理之,于是廷议推奕訢为议政王、总理军机大臣。此本为权宜之计,非永远定制也。” 可见恭亲王位居议政王,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一样,都不合顺治、康熙亲新政后改立的“祖制”,当然更背离雍正、乾隆极权于君主个人的传统。慈禧把慈安、恭亲王当作走向个人独裁的影身草,直白地说就是实现权力转移的工具。她成功了,终于成为人莫予毒的晚清大独裁者。但归根结底,她失败了,因为她走向个人独裁四,大清帝国却走向灭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