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跨学科已成为科学实践与学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在过去70年间,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科,口述史学的发展呈现日益明显的跨学科趋势,无论是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还是传播形式都更加多元与丰富。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涉及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理论等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渗透、交叉与借用。 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来源的跨学科紧密相关。口述历史访谈需要新闻学的采访技巧,受访者的选择需要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口述历史资料的转录和编辑需要语言学和文学的表达方式,口述历史资料的解释需要诠释学和心理学理论,口述历史资料的收藏需要图书馆学与档案学的编目和保存知识,口述历史资料的传播需要掌握现代各种媒介的使用方法与技术,口述历史的著作权、隐私权和名誉权则涉及复杂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等等。概言之,由于口述史学实践与研究本身具有多元属性与多元特征,因而它能够充分吸收与借鉴相关学科的概念、方法与理论,形成跨学科特征。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口述史学的研究与诠释视角汲取人类学、叙事学、文本理论、批判理论和记忆研究等相关学科理论而不断深化与革新。以口述史学的核心问题“记忆”为例,当代口述历史研究者吸收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有关个体记忆、自传记忆、大众记忆、集体记忆、公共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创伤记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口述历史记忆问题的解释模式与理论框架。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口述历史资源的公共传播与利用,口述历史研究者还广泛运用展览、广播、戏剧、舞蹈等形式,并拓展新媒体传播载体和渠道。 口述史学在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应用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综观口述史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可以发现,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跨学科应用中,初级形式主要是利用口述历史方法来记录、保存、书写与传播相关学科本身的发展史,其学科门类几乎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等众多学科。比如,国内较具代表性的口述历史计划是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11部委于2010年正式启动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其部分成果是目前已经出版达50余种的“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同样,大英图书馆和科学博物馆也曾于2009年联合启动英国著名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口述历史计划——“英国科学口述历史”。此外,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还体现为其学术术语、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学科理论与功能在其他学科与领域中的交叉借用与整合。比如,在医学研究中,已经有众多学者将口述史学用于老年医学与怀旧治疗等临床医学与健康护理领域,希望通过口述历史为那些老年失忆或经历心理创伤的患者提供医学治疗,甚至逐渐发展出一门具有高度跨学科特征的新兴学科——叙事医学。在灾难研究领域,近年来口述史学已成为记录、理解灾难事件与灾难记忆的重要手段。此外,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还涉及众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如环境保护、反贫困、历史文化保护、市场营销等,因而其研究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口述史学跨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来自实践与研究主体的多元化。比如,近年来,一些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个人,围绕特定的街区、乡村、城市、历史遗迹以及民俗等特定文化艺术形式,运用口述史学方法开展一系列的历史挖掘、记录、保存、整理与传播等工作,对提升公众的历史意识起到一定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口述历史近年来在我国的日益流行与广受关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元主体的参与。 口述史学在我国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口述史学创新发展,应以更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来理解口述史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及其跨学科应用价值,超越将口述史学主要局限于提供史料来源、拓宽研究视野等较为狭隘的研究价值,充分激活口述史学在更新研究方法、促进跨学科应用、加强代际传承、提供决策信息等方面的多元功能。 (作者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