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如何让博物馆无障碍参观常态化——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实践

http://www.newdu.com 2019-09-19 中国文物信息网 张珂 参加讨论

    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出博物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机会和条件。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推动文化机构关注服务残障群体的需求。国内各大博物馆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主要是在环境、信息和态度三个层面的无障碍建设。满足特殊人群在博物馆展厅内参观游览常态化的需求,是近年来世博会博物馆努力的一个方向。
    设施保障是前提——环境无障碍
    我国的博物馆基本都配备了基础无障碍设施,而最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应该在具备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厕所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残障观众的需求,设置侧位和低位服务台、低位饮水机、无障碍导向标识、无障碍停车位和无障碍信息设备等设施,以便让残障观众能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游览方式,从而顺利完成进馆、参观、休息、离馆的流程。
    这需要将无障碍理念一直贯彻在博物馆建筑的筹建过程中。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在新馆建设阶段通过数字化建造手段,对可能造成游客不便的物理空间进行优化。在场馆建造过程中运用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可视化工具),从科学理念出发,结合博物馆无障碍规范搭建场馆三维模型,在数字化模型中模拟参观者通过拐角、上下扶梯和展厅等空间,对可能产生的碰撞点进行施工设计修正,另外在某些复杂区域中自动计算最优参观路径,为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打下基础。
    目前,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配备出入口绿色通道、无障碍电梯、母婴室等设施空间,提供轮椅、童车、拐杖租赁和协同特殊人群参观等无障碍服务,并在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推出“智慧世博馆”小程序,以满足今后较长时间内博物馆无障碍发展需求。
    轻量化的手机辅具——信息无障碍
    信息的传播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通道来获取,相较于普通观众,残障观众或多或少缺失了某些“通道”。
    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通过专题活动形式尝试信息的无障碍传达,定期组织面向残障观众的讲解活动。比如浙江省博于助残日启动“博物馆无障碍手语讲解”项目、广东省博在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为视障人士提供专场导览服务等。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正在建设中的数字图书馆把针对视障人士的无障碍阅读技术纳入最终的建设方案,建成后可让特殊人群顺利获取世博会相关书目和文献信息。
    除了举办相关活动,博物馆还在展览中满足视障群体在博物馆中的感知需求。上海博物馆近期的特展《浮槎于海》,有五件复制作品供参观者碰触,并在导视牌设置了盲文解说,便于视障人士了解展品本身内容。世博会博物馆的展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放式的展台能够让盲人朋友触手可及,另外馆内有大量3D打印的世博会发明创造品模型,都可以让盲人朋友在感知上有较为真实的感觉。
    视障参观者使用“智慧世博馆”小程序参观
    国内博物馆的信息无障碍传达主要还是表现在临展、特展和特定活动中,大多没有实现全馆以及全展区的无障碍导览和讲解服务。基于此,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希望在全展区无障碍服务便捷化及特殊人群参观常态化等更大范围和更多细节上做一些努力和尝试: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观众智慧服务系统——“智慧世博馆”小程序正式上线,其中为视障人群定制了“视觉辅助导览模式”,优化了初始菜单的页面布局,增加了欢迎界面的语音提示,解决了盲人朋友快速准确获取展品信息的问题。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笔者曾去黑暗体验馆体验,了解到在黑暗中,声音成了重要感官获取通道。嘈杂的场馆里,如何营造一个能让视障人士浸入展览的环境,同时能给到他们身心的安全感,我们就此进行了反复规划和尝试。在邀请数位盲人体验者来馆对小程序测试后,我们对展出的200多件展品解说词进行了二次编写和重构,同时增加了洗手间等服务设施的语音导航,尽可能符合特殊人群日常获取信息的习惯,希望他们在所有展厅内参观游览常态化。我们采用了口述影像,即视障口述影像服务,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将视障朋友无法接收的影像讯息转换成语言表述,协助他们克服在参观博物馆中出现各种影像障碍的一种服务。其实简单地说,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见”的“说”出来,把展品“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
    世博馆内可以触摸的展品能让盲人观众在使用无障碍导览小程序时有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即听觉和触觉的融合,从而提升体验感。
    得益于手机系统的无障碍设计,盲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场景丰富起来。而博物馆也应从场景和用户画像出发,在开发相关导览系统时把视障群体如何使用手机辅具无障碍参观纳入考量。如使用轻量化的小程序代替传统需要下载安装的APP;避免在设计中使用“文字转曲线”,尝试“不转曲”文字和图形的组合,让手机“可读”;使用短信验证码或语音验证码代替传统的图片验证码等。
    尊重意识是关键——态度无障碍
    当残障人群进入到博物馆,不管是以参观者的角色亦或是以工作人员的角色出现的时候,如何做到态度无障碍,是我们需要去思量的一个地方。
    上海嘉定博物馆曾尝试让自闭症孩子在博物馆担任相关工作,与公益组织和家长做了多次沟通,尝试让孩子在博物馆内通过农场效应慢慢适应外界的压力,希望给孩子们增加与世界沟通的窗口。
    要做到态度无障碍,务必要将残障人群的建议充分考虑进来。从公共空间硬件环境入手做到无障碍,比如馆内是否考虑盲道的建立,低位展示等充分考虑残障人士日常行为模式,使他们在馆内的日常活动可以方便自主。另外就是需要对馆员进行无障碍服务技能培训和意识培养。比如世博会博物馆推出无障碍小程序之前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了助盲、导盲知识的培训,嘉定博物馆也对自闭症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科学的了解。打破以往我们的既有认识,消除偏见,聆听残障人群发出的声音,是态度无障碍的基础和关键。
    视障参观者使用“智慧世博馆”小程序参观
    博物馆保存着时代的记忆,激励着人们对世界上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却又相互关联的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思考。残障人群也享有在博物馆获取知识的权利,而我们博物馆人能做的,就是给予到他们自在的环境,从容地在博物馆欣赏、休息、社交。
    笔者认为,技术只是观念的一种表征,本质在于意识和态度的尊重。残障人群需要社会的尊重和接纳,而不是过度的关怀和同情。我们需要提供友善的态度,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以给予到恰当的帮助,让他们能够常常走进博物馆,能够独立游览博物馆,和大家一样尽情享受博物馆的舒适时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