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李尚旗 姚文静: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教育与文化适应能力提升(3)

http://www.newdu.com 2019-09-19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 李尚旗 姚文静 参加讨论

    四、民族团结教育与文化权益表达
    文化休克理论认为,个体在步入新文化场域、实现文化转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均将面临文化差异冲击所带来的压力与不适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陌生的、新的城市社会环境下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要实现积极的文化适应,缓解文化冲击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及生活不适应的压力,除了自身需要有充足的文化适应能力,还必须要有充分的社会支持与和谐的人文社会环境支撑。民族团结教育具有促进国家团结统一与繁荣发展、推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有序的强大功能,因此,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适应进程,应该发挥好社区与民族社团的作用,拓宽各民族群众文化权益表达的渠道,在不断传播好民族团结文化故事、构建好民族平等团结文化发展氛围的进程中落实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描绘好各民族文化互动与交融的城市文化建设“蓝图”。
    (一)提升社区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供给能力,促进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各民族群众在城市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也是各民族同胞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为确保城市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要积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者”的职能转变,在多元一体文化治理理念下,重新构建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平等、互动、合作的水平式民主参与关系模式。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明确的权责清单,定位好自身在社区中所应扮演的角色,重构政府与社区的权力关系,促进政府与社区的有效互动,以便提升社区的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社区处理公共事务的效度;另一方面要提升社区的民族宣传教育供给能力,强化城市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促进城市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进而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增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认同感。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的实现,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宣传教育功能,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具体来说:
    一是要加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力度。社区要承担起促进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责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既可以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张贴海报、横幅或设立宣传橱窗等传统宣传方式加大城市各民族群众对国家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基本民族知识的认识,促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与接触;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QQ等现代网络媒体优势,展示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城市风土人情,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推进、巩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
    二是要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种互动式的多元文化活动,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社区凝聚力和公共参与意识。首先要结合本社区的空间和人口规模现状,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的人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充足的、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场所与设施,确保社区文化活动有平台可用;其次要在本社区居民的现有文化背景之下,以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为基准,通过不定期开展富有多元民族文化色彩的文艺晚会、举办民族联谊会、设立民族文化长廊、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等系列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意识,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各族群众的交流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促进其对城市文化的适应。
    (二)提升民族社团的宣传教育供给能力, 拓宽文化权益表达的渠道
    要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的进程,就必须加大对民族社团的支持力度,创设民族社团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民族社团自身的资源吸引和配置能力创新及形成与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协同关系,使民族社团能够充分发挥在城市民族工作中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说:
    首先,要发挥民族社团在联系政府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间的桥梁作用,反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需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民族社团之间存在的天然的关系,就业资源整合有限、需要外界协助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民族社团极为信任、认可。熟悉掌握政府的法律法规,又十分了解本民族群众的利益诉求的民族社团要搭建好政府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系的桥梁并发挥好枢纽作用,一方面要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保持密切联系,拓宽他们文化权益表达的合法渠道,为他们在城市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文化适应问题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网络媒介等各种渠道及时向政府反映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中的实际诉求,并将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完整传递给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其次,要发挥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适应营造和谐的族际关系氛围。同处在城市空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难免会因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一些文化适应方面的矛盾。这就要求民族社团在协调城市民族关系时,一方面要关注处于异质文化空间与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之下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状况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他们在心理上主动适应与融入城市社会,并及时发现、疏通他们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民族知识竞赛、举办民族联谊会、开展民族风土人情座谈会等活动来加强族内、族际间的联系,为城市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提供平台,帮助他们拓宽社交、社会支持网络,进而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真正适应城市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