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在上古神话中,月神神话流传颇为广远。但是,从主角到民俗存在诸多谜团。这里,专门谈谈月神。 在当下的中国,说到“月亮”神祇,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嫦娥。 嫦娥奔月最早见于商代《归藏》:“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两汉时期,嫦娥故事逐渐完善。《淮南子·外八篇》里记载了一则完整的故事: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然而,在更早的文字记录中,月神则是西王母。 甲骨文中有“若东母西母”记录,并将其与祭祀相联系——“西母”即月神,故《礼记·祭义》谓“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西周金文有“王母”的记载。《管子·轻重己》说:“以春日至始……出祭王母。”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有王母之山”。《古今图书集成》引《鸿苞轩辕黄帝纪》则说:“神人西王母者,太阴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头,戴胜颢然,白首长啸。” “太阴”即月亮,“太阴之精”即月神。 不过,上古楚地的月神却是虎。屈原的《天问》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其中的“顾菟”,源于古楚流传的一则传奇。 《左传》记载:当初,楚若敖在郧国娶妻,生了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跟着母亲回到郧国生活。其间,斗伯比和郧子的女儿私通,生了个男孩。郧夫人让人把这孩子丢在“梦中”。“梦”是楚地方言,指沼泽湿地。结果,居然有老虎喂奶给这个孩子吃。如此场面被郧夫人知道后,便把女儿私生子的情况告诉郧子。郧子让人收养了这孩子,并将其称为斗穀於菟。斗是姓氏,名是榖於菟。 榖於菟是楚语。《说文》段注:“谓既生而乳哺之也”。所以,“穀於菟”就是“虎乳哺的(孩子)”。 “榖於菟”也可以简称为“穀菟”。而“顾”和“榖”是通假字,也是古无定形注音字,因而“顾菟”就是“榖菟”。 《天问》中的“顾菟在腹”就是说,月亮里有个“既生而乳哺之”的虎。即,月亮之所以能由亏而盈、死而复生,是得益于月亮里的那个“既生而乳哺之”的虎。可见,这里是将虎视为主宰月亮的神。 月亮里有虎神,也得到了古楚出土文物的证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漆衣箱盖上,就绘有日月神兽图。其中,月亮树上端两旁各有两只神兽。学者认为,这两只神兽即为“顾菟”。 其实,我们细看月亮可以发现,占据大半月面由阴影组成的图像确实有点像老虎,右上角1/4是虎头,虎眼炯炯有神,弭耳萌萌,蜷着的身躯沿月形向右伸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