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李俊杰 吴宜财: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对策(2)

http://www.newdu.com 2019-10-1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李俊杰 吴宜财 参加讨论

    二、民族地区推进产业扶贫应吸取的教训
    1.盲目决策,脱离实际,导致新业不立旧业废。产业定位不准、项目选择失误,很容易让贫困群众陷入新产业不成功、传统产业又荒废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民族地区个别扶贫干部作风漂浮,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在产业布局和项目选择上拍脑袋、凭经验、想当然,不深入调研、认真筛选就仓促上马项目,不经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就随意制定规划,不测算成本、评估风险就匆忙投入资源,造成产业项目与地方实际、市场需求、群众意愿严重脱节,扶贫产业成为短命夭折、损失浪费的“伤民产业”。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个别领导抓扶贫脱贫存在政绩冲动,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在产业选择及项目确定中,不考虑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环境等实际情况,一味求新求变,贪大媚洋,热衷垒大户,“造盆景”,搞短平快,致使产业扶贫扭曲走样,出现规模庞大但“水土不服”、调整频繁但收效甚微、短期有效但长远失效等问题,产业扶贫成为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
    2.精英俘获,资本逐利,导致“扶强不扶弱”。资源分配不公、利益联结不紧,很容易使产业扶贫异化为产业扶富、产业扶企,甚至出现“产业化”扶贫问题。一方面,受自上而下的竞争性项目分配机制影响,一些民族地区出于领导政绩、扶贫效果和投入成本等因素考虑,将资金、项目等产业扶贫资源,优先、更多地配置给领导挂点联系、交通比较便利、具有产业基础、实力能力较强的贫困村或贫困户,致使最贫困、最偏远、最需要扶持的贫困村、贫困户被边缘化,对象瞄准偏离,从而导致产业扶贫出现“精英俘获”现象。另一方面,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驱使下,一些企业、大户或者能人存在利己主义和搭便车思想,将资金、项目等扶贫资源作为不吃白不吃的“免费馅饼”和任人分食的“唐僧肉”,想尽办法借产业扶贫之机获取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但却主要用于自我发展而不是优先带动贫困户发展,首先实现自我利益而不是优先保证贫困户利益,甚至出现“只见项目不见贫困户”的争利、蚀利现象。
    3.低端重复,同质竞争,导致增产不增收。产业类别同构、产品价值低端,很容易因产能过剩导致贫困群众遭遇“多收了三五斗,丰产不丰收”难题。一些民族地区不遵照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缺乏错位发展理念,市场风险意识不强,发展产业盲目跟风随大流、简单连片成规模,导致产业趋同,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导致市场饱和,产品滞销,价格下跌,造成无效供给,资源虚耗,甚至出现项目亏损、劳民伤财的现象,不仅达不到产业扶贫的预期效果,反而会挫伤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些贫困地区产业体系和配套设施不健全,产业链不长,产品类型单一,附加值不高且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脱贫产业普遍小、散、弱,生产销售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不足,产品市场知名度、品质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市场竞争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带动就业能力较差,产业扶贫面临“有产品无效益、有业态无产业”的窘境。
    4.急功近利,无序开发,导致收益不高破坏大。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开发过度,很容易让贫困地区陷入资源耗尽、环境破坏但收益很低、脱贫无望的恶性循环。一些贫困地区抓产业扶贫急功近利,脱离资源实际、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和收入快速增加,把有限的资源当成“摇钱树”透支使用,搞无序无节制开发,甚至走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发展老路,导致资源资金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发展基础削弱,既损害了产业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又加大了区域扶贫脱贫难度。一些地方发展产业只算“经济账”,不算“环境账”,为了脱贫胡乱发展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环境容量的产业,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项目,忽视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甚至突破所在区域、流域环境容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既严重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还可能让一些贫困户刚脱贫又因环境污染患病而返贫,造成精准脱贫和生态保护新的瓶颈制约。
    5.权责错位,主体缺位,导致干部付出多而群众不满意。权责边界不清,群众参与不足,很容易造成产业扶贫“政府热、市场冷、干部累、百姓怨”的尴尬。一些扶贫干部受政府全能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影响,存在“长官意志”,习惯“以我为主”,不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发展意愿,在产业扶贫中过度干预、履职越位,大包大揽,强迫命令甚至“好心办坏事”,导致产业项目脱离实际,偏离市场乃至亏本失败,既扭曲了市场机制,浪费了扶贫资源,又伤害了群众感情,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甚至还可能引发潜在社会矛盾。一些民族地区贫困群众主体意识和发展能力较弱,“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主动发展产业、依靠产业增收的积极性不够,再加上一些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弱,文化素质低,技能水平差,资金资源少,缺乏参与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要素,造成贫困群众有效参与能力不足,分享产业红利有限,一些贫困地区、扶贫项目甚至还对贫困户形成“挤出效应”,影响了扶贫脱贫绩效。
    6.资源分散,管理粗放,投入产出率低。力量资源零散、跟踪问效缺失,很容易导致产业扶贫面临投入很大但绩效不高、项目失败却无人担责的窘境。一些地方产业扶贫联动协同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项目没有整体规划,资金没有有效整合,信息没有及时共享,导致出现“多龙治水”、小打小闹的分散化局面和“撒胡椒面”、跑冒滴漏等不精准问题,甚至还出现一些“半拉子”工程,既影响了项目综合效益,也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还弱化了整体扶贫绩效。一些地方缺乏产业扶贫跟踪问效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同程度存在政策扶持重前端轻后端、帮扶措施重生产轻市场、项目推进重落地轻跟踪等问题,部分扶贫干部甚至抱有“只要钱没进自己腰包,不管项目发展好不好”的无所谓心态,导致产业项目因为后续投入不足、配套建设不力、日常管理不够而“半途而废”,“前建后荒”,既严重影响扶贫产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还容易助长干部不作为不担责的不良风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