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郝日虹 毛军刚)10月12—13日,“回顾与展望: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章开沅,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巴黎文理研究大学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教授让·罗贝尔·阿莫加特,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赵凌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敏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主持。 章开沅在讲话中深情回忆了自己的老师贝德士对于他从事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深刻影响。经过30年的发展和积淀,章开沅对越来越多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投身于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深感欣慰,对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 赵凌云在致辞中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末,耳顺之年的章开沅以极大的热忱把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引入到中国。1989年,在章开沅和其他学界同仁共同倡议与努力下,首届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里程碑。为了持续深化研究,1994年,章开沅在学校主持成立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2001年更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此后大批中外学者投入该领域,促使这一研究蔚然成风。多年来,中心以中国教会大学史、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为主要特色,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次研讨会的召开适逢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他希望以会议为契机,推动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取得新进展。 马敏在讲话中回顾了30年来中国教会大学史的研究历程和态势。他引用章开沅的话指出,30年来,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如同一条静静的小溪,不断蜿蜒前行,没有轰动,却锲而不舍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在国内外学者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就。他表示,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如今,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依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亟待从各个层面加以发掘和拓展。马敏认为,要拓展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需打破近现代史与当代史的界限,立足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高度,认真总结教会大学正反两方面的办学经验与教训,更为客观、科学、全面地评价教会大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将其办学精华运用于当代大学制度建设,切实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研讨会为期两天,来自哈佛燕京学社、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从教会大学看中西文化互动”主题,从教会大学与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教会大学教育体制与管理模式研究、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中国化、中国教会大学教授群体及其学术研究、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大数据分析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与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联合举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