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黄开腾:论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

http://www.newdu.com 2019-10-16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 黄开腾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实现乡村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无疑给乡村振兴带来了现实难题。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城乡分割是造成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根源。它使城乡之间在就业收入、社会制度、生活条件、文化认知度等方面产生差距。结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消除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是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根本途径。
    关 键 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城乡分割/城乡融合
    标题注释: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共建课题“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广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GD16XSH02);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大研究课题“广东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研究”(2016WZDXM030)。
    作者简介:黄开腾(1981- ),男,海南临高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 广东 510665,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研究,贵州 贵阳 550025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乃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乡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农村出现了较为典型的“空心化”现象。很显然,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共同作用的产物。本质上看,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建设主体“脱域”的社会现象。农村建设主体的“脱域”必然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因而,也就制约着乡村社会结构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可见,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已成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现实难题。要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将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提上议事日程。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快速城镇化引发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现象的出现,学术界开始关注农村“空心化”问题[1]。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空心化”的内涵界定、形成机制、引发问题、治理途径等四个方面。在内涵界定方面,学者以不同视角审视农村“空心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地理空间视角,认为农村“空心化”体现为传统村落地理空间格局的重大改变。比如,刘彦随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2]。二是人口学视角,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青壮年离开,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的现象。比如,林孟清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导致农业、农村地区的工副业、文教科研和卫生部门的人才出现严重空缺的现象[3]。三是综合视角,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各方面发展出现退步的现象。比如,戴攸峥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的各项事业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既体现为土地、人口、地理等硬环境的“空心化”,又体现为农村组织、传统文化等软环境的“空心化”[4]。在形成机制方面,学者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民追求现代化生活思想观念[5]、农村产业发展落后[6]、城乡制度二元结构[7]、自然资源匮乏[8]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引发问题方面,学者认为农村“空心化”改变了传统村落共同体的“人—地”关系格局,造成农村经济停滞不前[3]、社会面临信任危机[9]、文化传承面临断层[10]、基层政治面临公共权威丧失[11]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治理途径方面,刘永飞[12]、钟震颖[7]、伊庆山[13]、戴攸峥[4]等学者分别从产城互融、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城镇化等视角进行了探讨。
    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的关注缘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当前,学术界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内涵、途径等问题展开探讨。有学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对国内乡村建设运动的批判性继承与发扬,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最新战略布局与要求[1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其核心是“战略”,关键是“振兴”,靶向是“乡村”[15],它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的升级版[16]。关于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学术界基于阶层重构[17]、主体培育和重构[18][19]、乡村治理结构优化[19]、产业融合[20][21]、“新三农化”[22]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纷纷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出谋划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