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崔卫国.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制与调控[J].资源科学,2011(11). [2]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10). [3]林孟清.推动乡村建设运动: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正确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5). [4]戴攸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的治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 [5]冉光和,张林.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空心化形成机理、现状与治理[J].农村经济,2014(5). [6]孙晓鹏,刘皆谊.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空心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16(10). [7]钟震颖.空心村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8]王国刚,刘彦随.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 [9]王伟勤.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风险及其治理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10]苏芳,尚海洋.农村空心化引发的新问题与调控策略[J].甘肃社会科学,2016(3). [11]陈浩天.乡村“空心化”治理:样态扫描与政府服务[J].理论月刊,2013(7). [12]刘永飞,徐孝昶.断裂与重构:农村的“空心化”到“产业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3]伊庆山,施国庆.农业型村庄的空心化问题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4]邢成举,罗重谱.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15]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 [16]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 [17]梁栋.土地流转、阶层重构与乡村振兴政策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18]徐顽强,王文彬.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培育:一个尝试性分析框架改革[J].改革,2018(8). [19]吴重庆,张慧鹏.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0]王晓毅.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1]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2]彭兆荣.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三农化”[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3]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4]王晓荣.农村基层党组织边缘化及其权威重建[J].理论探索,2014(5). [25]肖倩.城乡制度一体化破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制度性障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2). [2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7]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8]王伟勤.农村空心化治理问题研究——基于韩国的经验[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