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甲骨文中的“阱”字✽ 王子楊 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 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提要:本文把甲骨文中上从“歺”(即鏟臿類挖土工具)、下或从“井”或从“凵”之字釋作“阱”,並且將相關甲骨卜辭進行了簡單的说解。同時也討論了師同鼎首字的釋讀問題。 關鍵詞:甲骨文 卜辭 阱 本文主要討論下揭甲骨文字形: A組: ![]() ![]() ![]() ![]() B組: ![]() C組: ![]() D組: ![]() ![]() ![]() ![]() ![]() ![]() ![]() 對於這四組形體,學界長期没有予以認同。關於A形,《甲骨文字詁林》(以下簡稱《詁林》)根據上下橫筆是否打穿兩端豎筆的情形(即嚴格區分丼和丹),將其分別編爲2855和2861兩個號,並没有隸釋,在2855號出按語云:“字不可識,其義不詳。”在2861號下按語云:“當爲人名。”[1]關於B形,《詁林》列爲2876號,亦無隸釋,按語引出《屯南》2408辭例後說“爲地名”[2]。關於D形,討論最多。商承祚先生釋“葬”,陳漢平先生釋作“㕣(兖)”。《詁林》按語說:“字从‘歺’从‘凵’,釋‘葬’、釋‘兖’皆不可據。”[3]從《詁林》所錄情形看,學界對這四組形體的認識還不是十分清晰。一方面,論者並没有把四者統一起來研究;另一方面,並没有對四種形體給予準確隸釋。在這種情況下,甲骨釋文類的工具書一般都摹錄原形[4],也在情理之中。 經過近二十年的研究,學界對上述形體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以當前最有代表性的兩部甲骨工具書爲例,可見一斑。A形,劉釗先生主編的《新甲骨文編》隸定作“ ![]() ![]() ![]() ![]() ![]() ![]() 無論何種隸定,也只是反映了對該字所从兩個偏旁的認知,並没有指出該字到底相當於後世的哪個字。另一方面,目前所見甲骨文字典、字編仍然没有將上述四種形體加以認同。這都是值得進一步仔細探究的。下面先從文字結構層面對上述四組形體進行分析,將之加以認同,然後再討論此字相當於後世哪個字的問題。 此字上部所从之“ ![]() ![]() ![]() ![]() B形跟A同,只是象鏟臿類工具的臿頭刻寫得比較肥大而已,不論。C組“ ![]() ![]() ![]() ![]() ![]() ![]() ![]() ![]() ![]() D組下部从“凵”,顯然也表示以鏟臿類工具挖出坑坎之意,“凵”中還有表示土塊的點狀筆畫,造字意圖跟上述A、B、C相同。我們知道,用作表意偏旁的“凵”有時可以跟“口”、“丼”等偏旁通用,如學界一般釋作“陷麋鹿”之“陷”的專字,既可以寫作下部从“凵”的“ ![]() ![]() ![]() ![]() ![]() ![]() 筆者認爲,此字應該就是見於《說文· ![]() ![]() ![]() ![]() ![]() ![]() ![]() ![]() ![]() ![]() ![]() ![]() ![]() ![]() ![]() ![]() ![]() ![]() ![]() 前引C組形體“ ![]() ![]() ![]() ![]() “穽”字,最早見於出土秦文獻,如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第5號簡和龍崗秦簡103號簡,作“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