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民艺调研的路径与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9-10-28 中国民俗学网 潘鲁生 参加讨论

    摘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以我国城镇化变迁的客观社会历史进程为观察视角,探讨民艺与赖以生成的社会土壤以及艺人生存状态的内在关系。透过民艺物象,认识文化生态与社会发展,并从社会现实生活出发,研究民艺发展的基本要素和规律,分析我国民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民艺;调研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于2014年正式立项。该项目以我国城镇化变迁的社会历史进程为观察视角,探讨民艺与赖以生成的社会环境及艺人生存状态的内在关系。具体而言,该项目既是透过民艺物象认识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也是从社会现实生活出发,研究民艺发展的基本要素和规律,分析我国民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策略。
    传统民艺研究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侧重民间工艺研究,重视从艺术意义上分析和把握民艺所包含的材质、技艺、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二是侧重生活方式研究,包括创作主体、接受主体、传播主体所具有的特点,并涉及民俗学等内容。与此不同,该项目突破传统研究重点,从民艺的依存与演变关系出发,进一步考察:在变与不变的社会生活中,民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如何?人们怎样在民艺中创造所认同和追求的价值,从而进一步追踪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民艺演化的变量和规律,深化对民艺价值的认识和传播?应该说,城镇化是一个现实的发展进程,相对于工业化、市场化改变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格局,城镇化涉及数以亿计人口的生产生活调整,更关系文化生态的变化,民艺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正在经历裂变转型,也积淀涵养着我们民族的原创动力。因此,该项目的调研既是观客记录当代民艺的发展生态,是中国民艺研究的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观照,也是民艺发展策略的学术探讨。我们希望尽可能细致全面地记录来自田野的声音,记录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通过文字和影像纪实尽可能客观深刻地反映社会发展及其所关联的生产生活,并通过理论思辨去寻找质实可行的现实举措和发展对策。
    一、调研方法
    民艺调研,关注的不只是个案现象,更是与经济、文化、社会各要素紧密相连的综合问题。比如民间工艺,其工艺装饰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其在具体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是如何存在的?作为民艺事项,其与当前的生活、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社会文化转型中如果受到冲击,其中包含哪些共性的问题?其与当代生活以及人的文化需求有哪些内在的契合点?存续的动力和振兴的契机是什么?就此,需要从社会生活出发进行深入探究,既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也要通过田野调研对经历发展变迁的民间艺人进行深入采访;既要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同时又不能忽视城镇化进程包含的整体性的、关联性的社会因素;既要做面上的普查,还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深入考察和研究。因此需要以田野调研作为基础研究方法,以明确的思路指导案例调研,并在调研过程中及时完善调研计划。
    可以说,开展研究和深化调研的过程,也是关于方法的研讨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就此与英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艺术人类学家罗伯特·雷顿(Robert Laydon)教授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雷顿教授曾在20世纪70年代就法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手工艺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其有关研究方法和理念对于启发我们思考中国城镇化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法国自1850年至1950年经历了百年城镇化历程,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耕地荒芜,而且农民务工机会不断被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挤压,后来法国政府着手创建农产品品牌、保护农民利益、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放缓甚至停下了城镇化步伐。因此他的相关手工艺调研着重了解传统工艺及其传承方式,研究手工艺生产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并通过邀请艺人展示介绍自己的产品,更深入地理解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其主要方法是驻村田野调研,参与生产,融入生活,从而全面体验和认识城镇化对村庄的直接影响,并在重点调研结束后又挑选10个村庄进行整体了解,另有30个村庄的调研由团队完成。在这样不断研讨和论证过程中,我们的项目调研最终确立了关键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思路,进一步明确了通过什么线路进行研究才更加客观、可行、具有代表性。
    (一)以品类为研究引导。我国历史长、地域广,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果研究视野大而化之,可能找不到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事无巨细地考察,也可能使结果变得琐碎而迷茫;必须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因此,调研品类的划分,是代表性案例提炼的基础。由于我国的民艺是体量庞大且内涵丰富的系统,在社会现代化转型及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传承有序、转型发展、濒临灭绝等不同状态,具有复杂性。调研针对的品类划分,因此不局限于制作技艺或社会功能的角度,而是紧扣城镇化语境,关注与生产业态、生活形态相关的生活问题,与生活审美和民间信仰相关的生活艺术,与生活日用相关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工艺”“民间美术”“传统村落”等大类中提炼具体的调研细项。
    (二)针对城镇化的发展差异。历史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存在差异,影响民艺的表现形态、风格和特色。社会发展过程中,部分差异已消弭,但在城镇化水平不同的地区仍有表征。因此,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省份展开,基于城镇化发展程度做出分辨,同时并进一步探究传统民艺门类是否仍然包含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包含区域文化特色,进一步考察在地方文化特色不断消解的大趋势下各地民艺门类和文化内涵具有何种程度的差异,尽可能做出比对和分析。这将有助于把握民艺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把握民艺传承发展的潜在动因和阻力。因此,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是调研的一个重要维度。
    (三)先普查后深化的工作程序。调研在工作程序上讲求先普查后深化,即对前期规划的案例在普查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调研。比如同一种民艺品类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迥异的发展面貌,或者同一地区的同一门类比之于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则相关调研必须抓住要点,深度开掘。同时,调研注重向艺术社会学交叉点深化,从艺术审美、技艺传承等艺术学角度的调研向城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拓展,包括所在乡村或城镇的生产生活情况、周围村民及居民的务工流动情况、其职业选择和生活愿景等等,由此反观民艺生态,形成学科视野交叉后的重点深入。
    (四)着力把握文化生态的关联因素。调研从工艺现象向本地文化、生活方式拓展。具体从三个方面把握其关联性:一是文化要素方面,如现在所见到的传统工艺样式是何时形成的、是由谁创造的以及如何创造的、传承过程中如何得以丰富等等,由此回到“人”这一中心,厘清其中包含的社会历史因素。二是技艺要素方面,包括对工艺难度上的差异如何认识和把握、如何看待工艺的变化等等,从创作者、传习者出发的认知、评价和判断有助于把握民艺发展变化的潜在可能。三是民间艺人群体的构成方面,性别因素、年龄因素、职业因素、文化背景因素等都是比对分析的要点。这些因素对民艺的具体影响应当引起注意。以上问题,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既是科学客观的研究,也包含理论的思辨和深化。
    (五)建立科学的比对和分析机制。根据调研经验,在采访艺人时,往往老艺人提供的信息与年轻艺人提供的信息差异较大。老艺人的手艺来自祖辈传承,多用于生活民俗;年轻艺人有的靠培训课程获得,从业之后成为谋生手段,传承或习得方式发生改变,工艺实践的目的也存在差异。所以设定的百余项调研问题,要面向不同制作者、经营者、消费者、管理者等展开,通过对同一问题的相同或不同回答进行比对,从而分析民艺的变化以及其中的共性因素和微妙差异,在客观数据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变化规律。总之,民艺来自生活,追本溯源要还原其生活语境,并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观照作为民艺主体的艺人,在客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规律、趋势、问题及策略等做出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