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李京桦 佟德志:新时代中华民族话语的内在逻辑

http://www.newdu.com 2019-10-28 《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 李京桦 佟德志 参加讨论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话语叙事的重大意义,在重大会议中明确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地位并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关系作出科学论述,形成了一套以新时代为背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载体,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识追求的内在逻辑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李京桦,河南新乡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政治学原理和民族政治学;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青年长江学者。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国家认同的爱国主义价值建构研究” (项目编号:17BKS104);国家博士后第61期项目一等资助“多民族国家治理中国家认同生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会议场合对中华民族基础性地位的明确阐述以及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关系做出的科学论述,不仅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和统领性地位,指明了中华民族的组成成分,也使我们明确认识自己与民族团结、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别出现44次和27次,以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民族话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重大表现。习近平总书记从强调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中华民族的内涵、澄清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倡导改革开放精神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作用,呈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话语的内在逻辑。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民族话语的内在逻辑,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更好地契合国家需要,急国家之所急,才能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话语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脉络中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我们把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主体时,以新时代作为历史分期意义重大。它既强调了历史叙事和历史脉络对于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性,同时又肯定了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我们进入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新时代的历史分期意味着对过去的创造性传承。中华民族必须创造一种与过去有关联的可信的自我,并赋予自己民族高尚的品质和文化的信心。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具有自觉担负民族进步发展的使命感。“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新时代,我们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起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相伴而行,强调了现代化必须是全民的现代化,不是某个阶层和某些精英的现代化,也不是经济特区、大都市的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风险、新的挑战、新的困难,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要求我们在民族的历史脉络中看待自己,一方面从历史文化中找到引导和指示,一方面从历史脉络中看到自己在未来发展中的历史担当、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要求我们在民族的历史脉络中看到自己在未来发展中的历史担当、政治和伦理责任。
    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提示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和共同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和各种节庆仪式都是内在于全体人民的精神寄托。为了避免近代屈辱历史所带来的历史间隙,中华民族必须寻求一个不同但又更优越或至少具有相应作用的传统文化或历史,以此来振奋人心和鼓舞人民。“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政治和伦理责任强调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心理机制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将中华民族精神建立在人类关系的始点——“家庭”,最有希望获得民族进步所需要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新时代重新研究传统文化正合时宜。我们“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经过四十年的坚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精英和普通人民的共识。由于经济的成功,长期以来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增加,甚至在中美贸易关系出现冲突时,亦无损于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新时代的历史分期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改革开放在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深度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淬炼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彩华章。忧患图强、革故鼎新、大胆探索、敢闯敢干、开放纳新……这些改革开放的活力因子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色,极大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改革开放精神的论述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价值的反思和发展必须诉诸一种开放性和外来的价值评价体系,他的有关中华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坚持了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来看待传统文化与外在价值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新时代,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平衡的存在会影响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不平衡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人一旦尝到权力和财富带来的好处便更难割舍,甚至变本加厉,并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就需要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动力,需要民族情感营造的同一性来减少国家建设过程中派系、群体、家族和不同人群对公共资源的分割;需要民族情感来凝聚共识道德,提供同胞之间的义务和关爱之情,唤醒人们依法纳税并积极支持福利政策,以减少影响民族建设的异质性因素;需要民族统一性意识为国家进步中政治制度执行过程的不相容提供支持。作为民族成员,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同胞情感使个体具有最初的道德来源。但是,我们依然必须协调政治与文化认同两种要素。我们既要着眼民族的历史又要以进步的眼光看民族的未来。
    没有历史就没有民族,没有分期的历史就没有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的历史分期,主要原因是强调历史脉络的民族叙事可以清楚地呈现共同的历史,我们在历史中的位置、使命、该照顾谁和如何做。新时代的历史分期强调了中华民族作为主体的连续性,不仅克服了中华民族发展中出现的有损主体发展的裂痕,而且在突出中华民族作为历史的主体时,可以规避强调民族传统本源与现代性之间的叙述冲突。“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新时代中华民族主体观念的开放性和全体性,可以呼吁全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爱、团结扶持,从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