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李淮: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9-10-28 《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 李淮 参加讨论

    【摘要】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孕育并体现着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治理机制。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源自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民族平等内容的实在性、民族平等主体的全覆盖、民族平等方向的准确性与民族平等路径的中国化是其理论创新的重要表征。就其实践指导价值而言,以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党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民族事务法治化应成为基本依照。同时,需要面向国际,为推进世界民族平等事业提供中国经验。
    【关键词】民族平等思想;民族团结;实质平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
    【作者简介】李淮,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民族问题无小事,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并且不断发展变化,如何消解各种潜在的民族矛盾与社会风险是我们当前应该承担的时代课题。因而有必要研究与揭示民族问题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探寻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问题的道路。民族问题的支点在于民族平等,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平等可以发挥重要的目标指向和思想指导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关键内容不断进行升华,再经过党的十九大的洗礼,伴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得以进一步充实,其内涵与外延均更加周密,成为夺取新时代民族工作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一、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生成
    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石。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与经验积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平等理论、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民族平等事业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来,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一种体现,在对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深入分析之时,既要将其置于整体的宏观体系中,也要细细回顾客观基础与理论承继。
    (一)客观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某种社会意识能否长期存在和发挥指导价值的重要标尺。处于指导思想境地的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同客观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地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进行更新或者补充,以此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通过对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期关于民族平等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讲话进行梳理,可以得知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这要追溯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之时(1985-2002),尤其是担任宁德地委书记的几年时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实际走访当地少数民族畲族,获取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民族地区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对准问题认真思考,形成了在当时比较成熟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和对策。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族工作具有根本性的特质,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是党在民族政策上的基本内容,民族共同繁荣与民族团结至关重要;二是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在于经济发展,只有切实发展好民族地区的经济,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三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着重开展脱贫致富工作,要与其他地区共同进入小康;四是民族地区经济要走开放型发展道路,树立商品经济理念,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对各种优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亦即针对民族地区制定脱贫致富政策时,既要重视外来“输血”,也要强化内在“造血”,二者需并驾齐驱,秉持“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的发展思路,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就开展好民族工作提出了科学的“三观”思想、正确的“三要”策略和准确的“三从”方针;五是要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发扬,并办好民族中学。
    第二阶段是初步形成期,主要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之时(2002-2007),其十分关注景宁地区少数民族畲族的发展问题,就民族平等事业形成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阐释了诸多科学论断。大致包括:一是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去维护民族团结,保护并弘扬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不断强化并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是经济发达地区要承担民族道义,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积极援助欠发达、相对弱势地区的少数民族,改善民族地区的发展能力,推动全国各地的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也要主动抓住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步伐,逐步缩小外在差距,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三是要全面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群众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四是要办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完善自治立法规范,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将各项民族工作都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阶段是基本确立与发展期,可从习近平同志进入中央工作时起算,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思考层次更具战略性,思维方式或视野也更为全局性,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核心内容得以充实。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考察民族地区之后,站在全国宏观的高度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前瞻性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这不仅规划了国家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还确定了各项民族工作应该遵循的居于根本性地位的依据、方向、任务、原则、目标和方法,也为有关民族事项的法律规范订定、制度健全、组织完善以及民族人才培养等供应了思想保障。这些新提法、新认识为民族平等事业的开拓提供了新思路、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于民族团结,加快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全面实现小康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小康社会不能缺一个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掉队等。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前提,才能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第四阶段是基本形成与完善期,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也标志着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基本形成。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对新时代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做了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成为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后考察凉山少数民族彝族地区时指出,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2018年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次次的讲话内容,从社会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再到文化权利以及宗教自由等方面都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本质的深刻剖析,并预示了未来民族平等事业的发展走向,这是对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化与完善。
    通过观察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从区域治理到国家战略层面一步步生成的历史轨迹,足见该思想起源于生动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并不断回应民族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对各项民族工作中优良经验的汲取与总结,经受住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各种考验,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并且,在价值理念上尊重差异、多元统一,话语表达上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二)理论承继
    “民族平等”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表现,但是总会有一条主线或称规律穿透时空。“民族平等”一词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作为对抗封建主义剥削和压迫的思想武器,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吸收前述思想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无产阶级民族平等思想,追求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关系。当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民族平等一词为中华土壤所吸收,逐渐嵌入中国国情之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民族工作,民族平等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和理论基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具有优越性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认为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无论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如何、人口多少都要承认其为一个民族,还要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并且各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要平等对待。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认为要反对民族歧视,确认少数民族的身份地位,各个民族无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参政议政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共同繁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指出各民族不分大小、发展快慢、人口多少,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等平等权利,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并且注重对民族平等的法律保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人,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工作和协调民族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关系和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核心要件。通过对历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思想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掌握和深入理解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核心主旨与基本要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