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现实价值 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来自于实践的反复锤炼,自然也会反过来对民族实践产生重要的助力。该思想展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标识,通过领会、把握其科学内涵、思想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以及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提出了挑战、创造了机遇。 1.维护祖国统一,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单一制结构背景下国家治理民族地区与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正确性。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就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实际举措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享有的各项自治权利得以实现,善用自治法规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改革与和谐,将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统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宪法和自治法等相关规定,切实帮助自治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要想解决各民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重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鲜明体现。民族自治地方通过自治制度获得较大的自治权,能充分考虑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尊重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确保自治地方各族群众的各项公民权利得以顺利实现,这对于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裨益深远。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积极参与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全面迅速发展,逐渐消除由于发展不平衡而存在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尽快实现共同繁荣的局面。习近平同志在民族领域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极大地巩固国家统一,并为做好民族工作供给持久的制度保障。 2.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宗教自由 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民族问题,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得以平等实现,不仅需要制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还需要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的作用,重视民族法制建设。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对事关民族宗教的重大问题要加强研究和协调,对宗教事务要强化依法管理的力度,各党政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懂宗教、抓宗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宗教工作动态,认真指导和协调宗教工作。 任何民族要生存、繁衍和发展,必须有情感寄托、精神支撑和心灵归宿。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全面记录了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历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而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加强保护和发展,同时也更要强调民族的传承。传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族教育的开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抓好少数民族教育,就不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长久不衰,更很难有全面小康。要认真搞好民族教育工作,把民族工作纳入扶贫奔小康的重要位置,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思路和办法,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比如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的明文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典型特征。 3.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是经过实际调查研究与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民族政策的始终。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团结的问题,核心在于加快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消灭民族事实上不平等的深入思考。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具体路径上,首先,需要看到民族地区的优势。民族地区具有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的特征,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潜力和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其次,需要认识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局限性,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和形式各有特点,必须依据实际情况确立精准脱贫方略和目标定位。 在国家整体层面,要考虑民族地区的现实特殊性,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在地方层面,经济发达地区要从财政、技术和人力上支援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水平,逐渐缩小贫富悬殊和发展差距。同时也要注重生态保护,在民族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并且,要将精准扶贫成效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惩治机制。最后,民族地区要抓住伟大的战略机会来发展自己。改革开放是党在新形势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决定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实行改革开放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得向改革要动力和活力,深化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机制来连接沿海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4.以中国特色路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 民族平等的基本图景已经搭建,需要通过适合国情的路径逐一实现。民族平等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才能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道路和制度,也只有牢牢坚持中国特色路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才能真正地实现民族平等。在2014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是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结果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关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抓牢的正确政治方向。在欧洲访问时,他再次强调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都指明了开展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注入中国土壤中,使之真正民族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顺利推出了一系列可行、科学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效地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迈进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通过对以往实践和国际状况进行比较,足可证明,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运用的理论、政策和制度与具体国情是相符的、正确的。因而,需要继续坚守“四个自信”,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始终,促使各民族间真正平等的实现路程稳步推进。 (二)为推进世界民族平等事业树立中国样板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民族之间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生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拓展,中国声音逐渐传送到世界各地,中国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受到中国影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世界民族平等事业的进展贡献力量,提供中国经验,输出中国智慧,打造大同世界,这也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的样板作用,需要我们充分提炼并归纳已有的成功经验,深化对世界民族间冲突根源的认识,搭建世界各民族间和睦相处的友谊之桥,从中寻找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民族工作治理规律以及实现民族平等的可行方法,为世界民族平等事业的推进开出处方。 四、结语 “民族平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又有新的意义。民族间平等的内容由多个方面组成,有政治上的、法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等等。各民族享受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是最为基本的保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但不能只停留在政治法律等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要将各民族间深层次的事实平等作为终极目标。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方法论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的最佳阐释,已然由实践证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各级领导干部在对民族工作进行决策或执行时要汲取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精髓,给精神“补钙”,为思想“提神”,抓住民族工作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明确民族工作的真正要义,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间的真正平等,持续推动我国民族平等事业向前发展。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不是一个封闭式的体系,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开放式的构造,既有基本元素的坚守,也有与时俱进的补充,这就需要我们长期观察实践状况,下沉认识视域,并及时在理论层面加以提炼,以此不断供给其新鲜的养料,使之保有持久的生命力。 阅读原文请点击: 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pdf 原文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