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奎先生怎样当主编 薛纯杰 -------------------------------------------------------------------------------- 在最近有关《中国通史》(彩图版)的讨论与争鸣中,一些学人提出了“名家挂名主编应三思而后行”的意见,这对于维护学界和学术尊严,清除学界的腐败现象是有利的,值得提倡。 这两天,我突然想起,历史学一代宗师杨向奎先生在他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办了不少刊物,主编过《文史哲》、《清史论丛》和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学术资料,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名望。但他从不当空头主编,甚至不当他认为自己出力不够的主编。以下试举两例: 一是主编《清史论丛》。著名清史专家何龄修先生回忆说: 1978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室还没有正式恢复,他(按指杨向奎先生)预感到史学研究将走上正轨,让周远廉通行我们开会。他说:“我一直喜欢办杂志,可以培养和发现人才,交流心得,提高学术水平。但目前要办杂志很费手续,可以出论丛,比较灵活,而学术方面的好处还一样有。”…… 《清史论丛》组织编辑组时,推他主编,王戎笙副主编。他亲自规定方针,参加审稿,主持退稿等事宜。几年后,我们见他年事渐高,有意识不让他做具体工作,只在组稿过程中向他请示、报告,编成后总的汇报一次。在这种情况下,他多次透露不再担任《清史论丛》主编的想法。但为了顺利工作,他这个主编实际上不能少。我向他详细说明。他说:“啊,还有这么多事,那就做着再说。”不过,他仍然感觉不自在,想甩掉这个包袱。我知道他对《清史论丛》的热情丝毫不减,只是厌恶空头主编,每次都需要我费唇舌去说服他维持现状。 (《风范长存——悼念杨向奎先生》,《五库斋清史丛稿》,学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847、850页) 二是主编《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杨向奎先生治史,具有广阔、深远的眼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注意从多方面广泛搜集史料。除史籍、考古、民族调查外,还注意到大量历史档案是一个史料宝库。特别是孔府档案是较为完整的贵族地主私家档案,对解剖明清贵族地主是很典型的史料,无有利用,十分可惜。他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写作《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时,曾对曲阜孔府档案进行了短期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这部分档案的史料价值,下决心开发、利用。1963年7月,杨先生率领历史所几名青年研究人员,赴山东曲阜衍圣公府,与曲阜文物管理所、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合作,选编曲阜孔府档案史料。实际上,杨先生是这次整理、选编曲阜孔府档案的总负责人和总指挥,并且身体力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一部五六百万字的孔府档案精选资料出来了。1983年,这部500多万字共23大本的《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开始出版。据本书的编选者、组织者之一的骆承烈先生回忆: (本书)出版以前,六家(山东大学、山东省社科院、曲阜师院、齐鲁书社、曲阜文管会、中国社科院)代表商议共推向老为本书主编。我们和他商量一次又一次,他就是不答应。理由:以前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现在自己做的工作也不多。还是说“不愿掠人之美”,我们六人对向老的这一态度又感动,又着急,实在没办法,只好请山东大学一位老教授当主编,请他当顾问。但向老又表示:顾问是指导这项工作的,指导这项工作的不止我一人。他一口气说出来七八位,最后说“我不过和他们一样,当本书的顾问吧”。向老坚决的态度我们不好违,只好请他和所说的几位先生均当本书顾问。在排名时,将他排在前面。 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二十三本大型资料集,谁能当上主编,定会名垂青史。这部作品集自始自终都在向老指导、领导和直接参与下进行的,而他却让出了主编的头衔。这种不为个人名利、只为发展学术的高风亮节,一直为人所传颂不已。 (《向老和孔府档案》,《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周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我想,我们的名人主编们,如都能像杨向奎先生那样,我们的学术尊严将会得到维护,学术腐败将会被根治。 (资料来源:本文由作者提供,本网首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