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明嘉靖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 图2 清晚期德化窑凸螭蒜头瓶 ■福建石狮 王国良 蒜头瓶,因口若蒜头而得名,始于战国晚期,流行于秦汉。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瓶罐”载:“蒜头者,口似蒜头,而体段则近油锤,宋制已有之,后此尤伙。纯色、青花多有之。”宋人认为可塞其口,而瓶颈细长便于握持,瓶腹扁矮可以盛装,故称之为温壶,用作酒器。明、清仿古之风盛行,御窑厂多有仿制,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单色釉品种。 随着其他酒器的创新与发展,蒜头瓶自元代始已由酒器演变为陈设器。因此其器型日趋完美,其饰纹也逐渐丰富多样。如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但器型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型趋于轻盈秀美。 本文我们就来欣赏两件馆藏级、肩部堆塑有蟠螭纹的蒜头瓶。 图1所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嘉靖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器高30、口径3.6、足径10厘米。瓶肩、颈处塑贴蟠螭纹,螭首昂起,口衔灵芝。整个器物仅在蟠螭身上涂抹高温铜红釉,釉色灿若红宝石,在纯净无杂的白釉衬托下,异常醒目。明代嘉靖时期,鲜红釉瓷器的烧造技术已濒于失传,鲜红土亦告断绝,有关官更不得不请求改烧矾红。传世嘉靖鲜红釉瓷器只见有少数笔山、香炉等。此器仅在局部使用鲜红釉,可谓惜红如金,而且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是一件孤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画家绘《胤妃行乐图》套12幅之第11幅中,一妃子斜倚方桌站立,桌上摆放围棋、折扇,还有这件蒜头瓶,瓶内插有鲜花。由此也可看出其作为陈设器的功用。 图2为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晚期德化窑凸螭蒜头瓶。该瓶为蒜头口,头部较大,细长颈,溜肩,垂腹,腹部略小,瓶底为圈足,足底露胎。颈部有圆雕白色螭龙形象,螭体身形矫健,造型生动,其上身略高,下身完全依附缠绕于瓶壁。通体素面无纹饰,施以纯白釉,釉色鲜亮,釉面莹润,光泽度强;该器烧造技艺纯熟,虽为纯白釉色,更显素雅恬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