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人一生, 若不忘初心, 尽其心志, 功在当世, 德昭后代, 那他就是一个非凡的人, 一个受人景仰的人, 一个享有威望的人。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即是如此。2017年7月5日, 先生因病在北京仙逝, 享年83岁。噩耗传来, 白云低垂, 冀地呜咽!河北考古界的同仁们无不扼腕叹息, 深为悲恸。 张忠培先生1934年8月生于湖南长沙, 1952—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1957—1961年攻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副博士研究生;1961年被分配到吉林大学任教, 历任吉林大学历史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87—1991年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以来, 张忠培先生担任了19年常务理事、9年副理事长, 并于2008年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回顾先生一生, 自18岁踏入考古之门以来, 60余年一直活跃于这片沃土中, 无论是“谱系论、国家论、文化论”的学术理论, “点线面、时空人”的学术原则, “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 没有材料不说话”的学术态度, 还是“以物论史、透人见物、替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的学术路线, 先生的治学与研究之道都是自成体系的, 引领着中国考古学的前进方向, 更率领中国考古学进入新时代。其中, 张忠培先生对河北的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也提供了许多关键性的指导。 心系燕赵殷切鼓励 纵观河北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各阶段考古工作成绩, 亦是倾注着张忠培先生的心血, 受益于先生的辛勤指导与热心关怀。 张忠培先生在吉林大学任教期间, 于1979—1982年主持蔚县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并在1982年8月, 作为蔚县考古调查发掘的主持者, 参与筹办并出席蔚县三关学术研讨会。 1990年11月28日, 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张先生出席了河北省文物普查总结大会, 作题为“河北考古学研究与展望”的讲话, 对河北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及河北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与分析。 1991年9月, 在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 张先生先后担任了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考古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等职, 还多次参加河北的考古文博活动: 1992年8月, 出席石家庄市“第四次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5年8月, 考察当时邢台发掘的城址和墓葬, 观察了出土文物, 认为邢台是周代邢国的都城所在, 发掘成果为文献记载中商代早期“祖乙迁都于邢”提供了证据, 对研究先商文化意义重大。 1996年10月, 出席宣化辽墓保护工作研讨会, 实地考察宣化辽墓, 给出的科学建议为宣化辽墓的保护和利用找到了有效途径。 1998年8月11日, 至泥河湾参观马鞍山、姜家梁和于家沟遗址。 1999年6月, 参与筹办并出席河北易县西陵“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1]。会议集合了中国优秀的考古工作者, 就国内外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及中国考古学的一些前沿课题进行了汇报和探讨, 成果颇丰。 2006年1月12日, 现场指导唐县北放水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并检查验收发掘成果。张先生在考古驻地仔细观察陶鬲, 一方面肯定了遗址地层划分、遗迹判断基本正确, 另一方面强调晋中地区陶鬲材料对比的重要性, 指出有关先商文化概念使用混乱的问题, 建议使用夏时期文化的说法, 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2008年11月27日, 检查验收邯郸磁县南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详细询问了地层划分和文物出土情况后指出, 发现的先商墓葬虽然出土器物不多, 但很典型、很重要, 可以为这一地区龙山时期文化类型的划分提供依据[2]。同时认为此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并非是单一文化的演变, 而应是若干不同考古学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汇聚融合。当天又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察工作, 对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就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学术团体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2009年10月, 应邀考察徐水釜山文化遗址, 对该地追求传统文化的信念表示赞扬。 2010年3月, 出席“成就辉煌———河北省考古六十周年座谈会”, 会后参观了邢窑考古工地。 2011年4月19日, 参观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 之后考察了鹿泉申生高氏民宅和与高氏民宅毗邻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建的考古基地。先生认为, 能够在交通便利的城市边征15.9亩地, 使用并管理西邻的省保单位申后高氏民宅是非常难得的, 建议建设好基地, 管理、使用好申后高氏民宅, 为文物整理、研究和存放服好务。 2011年6月, 出席河北易县“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筹备工作会。先生在会上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与宗旨, 发表了对环渤海地区考古研究的概念、特点、区域以及当今考古学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的相关论述, 对会议具体筹备工作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2012年11月22—23日, 出席在石家庄举办的中国考古学学会第十五次年会, 并提出“本次大会为河北考古研究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将河北的文物考古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还对“环渤海考古学研究”这一主题做了新的阐释, 提出了新的认识, 强调构建民主、自由、平等、开放的学术氛围。 2013年6月15日, 对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先商文化遗物进行了调研, 观摩了唐县淑闾、北放水, 赞皇南马, 磁县白村、南城等多处遗址出土的遗物。先生以陶器类型学为基础, 分析了各遗址出土遗物的文化谱系源流, 认为河北地区是先商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 敦促河北考古工作者一定要紧抓现有资料, 加强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工作, 探寻商式陶鬲的起源, 加强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2013年6月21日, 参加元中都遗址保护工作专家咨询会, 到张北县中都博物馆、元中都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 对张北县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和元中都遗址保护工作给予认可, 并就文物排险、遗址保护等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2013年8月, 作为当年蔚县考古调查发掘的主持者, 应邀出席在遵化清东陵召开的蔚县考古资料整理与报告出版推进会。 2014年9月28日, 受邀到河北师范大学做题为“我对考古学文化的文化的认识”专题学术报告, 分别阐述了“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文化的文化”的含义。他认为, “考古学文化”是分布于一定区域和存在于一定时间的考古学遗存, 而“考古学文化的文化”是指考古学从界定的考古学文化中观察到的物质文化和物体遗存所表述的精神文化。 蔚县考古伟之憾之 蔚县考古可谓是张忠培先生考古事业中的一抹炫彩, 也是当今许多考古学者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起始点。1979—1984年, 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组成张家口考古队, 建立科研与教育基地, 在蔚县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其中包括发现和发掘了筛子绫罗、庄、三关、四十里坡、琵琶嘴、大水门头、东水泉、饭坡和前堡等多处遗址和地点[3], 出土了丰富的后岗一期到春秋早期遗存。 于张先生而言, 蔚县考古工作是贯彻其师苏秉琦先生探讨冀西北长城地带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 以及黄河流域、燕山南北文化关系的倡议的起始点, 是晋中考古工作部署和晋中考古科研与教学基地建立的指引, 是将其“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相结合的田野考古工作方法予以运用和发展的区域, 还为其陶鬲学术思想, 特别是桑干河流域文化谱系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于吉林大学考古系而言, 1976—1978三届学生都在蔚县实习, 接受了最为严格的田野考古训练。他们在这里首次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 得到锻炼, 后来多人建树颇多, 成为了考古界中坚力量。可以说, 先生主持的蔚县考古工作, 使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脱颖而出, 不仅树立了其重视田野发掘和文化谱系研究的学术传统, 更建立了其田野实习与科研一体的教学特色。 于河北而言, 此次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家在蔚县开展的第一次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 揭开了蔚县考古的新篇章, 对于认识桑干河流域文化谱系、建立冀西北地区先秦考古年代序列标尺有着重要意义。张忠培先生在蔚县主持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是河北迈入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的第一步, 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步。 张忠培先生一直积极倡导及时编写考古发掘报告。“考古发掘不编写发掘报告就是犯罪!”他曾在多次会议和视察时大声疾呼。但由于种种原因, 蔚县考古的整理工作一度停滞, 考古报告至今尚未出版, 这对于当年的考古发掘参与者和考古学界来说都是一件憾事, 更是伴随先生多年的“心病”。在他的多次督导下, 时隔30余年, 2013年8月10日, 蔚县考古资料整理与报告出版推进会在遵化清东陵召开。会议集结了张忠培、张文军、许伟、孔哲生等当年蔚县考古的主要参与者, 总结了蔚县考古资料整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指定了专门人员以持续推进资料的整理和报告出版工作。这次会议的召开, 拉开了蔚县考古资料整理的新序幕。如今报告整理工作已接近尾声, 出版指日可待, 然先生已逝, 憾之恸之, 亦愧之。 释读河北指点迷津 “河北基本同其它地区一样, 自商代以前是文化多元一体的时代, 西周实行封建, 在一定地区开始将不同文化的族群纳入其封建政治统治之中, 自秦汉始, 便进入政治一统、文化多元的时代。还应指出的是, 河北大地发育过自己的文化, 又成长过自己的文明, 同时, 即便在自己的文化与文明成长时期, 这里的文化与文明均是多元格局, 而自西周以后, 初虽有于河北成长起来的商文化参与其中, 但河北基本上已成了单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争夺和融合的地区。”[4] 这是张忠培先生在为《河北考古重要发现 (1949—2009) 》一书所写的序文中的片段。此话不仅是对河北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高度概括与释读, 更从理论层面道出了河北的实际, 引领后辈在此文化格局下观察、研究并释读河北。 “这里当是旧石器时代文化转化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原生地区, 又是外来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移植区。”[4] 河北在长达约200万年的整个旧石器时代几乎都有远古人类活动;河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三大地区, 即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区、燕山南北地区和冀西北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河北主要有两支文化系统:一个是冀中南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文化, 另一个是燕山南北地区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 其中冀西北在仰韶时期的文化面貌表现得较为复杂;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北主要有三支文化系统:一是华北平原龙山文化, 二是冀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龙山文化, 三是燕山南麓地区的大城山类型遗存[4]。 张忠培先生提出的“后岗一期”文化的命名[5]也揭开了后岗一期文化研究的新篇章。张先生认为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均存在后岗一期文化, 这将后岗一期文化的分布范围扩展到了最大, 指出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并非豫北冀南, 而应在山东境内, 并最终形成华渭和泰沂东西两大文化集团[6]。后来张先生对这两大文化集团交流、碰撞及演进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认为后岗一期文化遗存晚期分布可至太行山东侧华北平原北部, 以北辛遗址为代表, 此外下潘旺、灰山、界段营、镇江营和北福地等遗址也有此类遗存的发现。通过对比冀西北四十里坡遗址下层、冀中南杨庄遗址与晋、豫、鲁其它几处后岗一期文化遗存, 认为后岗一期文化的源头应是以北辛遗址、北福地甲类遗存和界段营H50为代表的文化, 可追溯至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先生认为后岗一期文化应属大汶口—龙山文化谱系, 磁山和后岗一期文化应存在承袭关系, 同时指出, 大司空文化是由庙底沟文化发展而来[7]。 在张忠培先生看来, 陶鬲是有效区分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一种典型性器物。在2004年发表的《杏花文化的侧装双手陶鬲》中, 先生认为邯郸涧沟H6∶50的鬲与杏花文化关系密切, 按杏花文化的陶鬲排序, 其年代应属于平裆鬲时期, 是杏花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同时他认为将此鬲归入笼统的河南龙山文化有待商榷[8], 且雪山H66的鬲可能是受豫北冀南龙山文化影响的产物。2006年的《滹沱河上游和桑干河流域的正装双鬲》是先生对滹沱河上游及桑干河流域正装双鬲演变序列的研究。先生考察了筛子绫罗遗址出土的两件陶鬲, 认为其与滹沱河支流牧马河南岸的游邀遗址所见同时期陶鬲双的安装位置相符, 从侧面证实游邀遗址龙山时代后期遗存在桑干河流域也具有代表性[9]。 如上述, 张忠培先生对河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做出了系统研究。他认为, 公元前4000年, 在华渭地区发展起来的西阴文化, 向东发展, 替代了后岗一期文化, 占领了华北平原, 随后演变为贾壁遗存和大司空文化一类遗存, 后岗一期—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基本上退缩到山东境内。也就是说, 华北平原上的考古学文化不是后岗一期文化吸收西阴文化因素形成的, 而是西阴文化移民挤走了后岗一期文化居民, 占据华北平原形成的。公元前3000年, 小河沿文化 (曾被命名为雪山一期文化) 扩展到张家口地区, 与大司空文化对峙共存。然至公元前3000年后期, 龙山时代晋中兴起的杏花文化沿着桑干河—永定河进入北京, 形成雪山二期文化[10]。 “先商文化孕育于此, 在夏商及西周三代, 河北既存在着商、周文明, 又存在着其他文明。发育于河北的商文化,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起过承前启后无可替代的显赫作用。”[4] 张先生在《河北考古学研究与展望——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河北省文物普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 河北至少有两种文化年代上限已进入夏代, 即滹沱河流域的先商文化和滦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这两种文化的文化面貌、特征和性质都不同于黄河流域其它同时期的文化[10]。 河北是先商文化的重要成长和发展区域, 所以先商文化是河北考古工作的一个重点。磁县下七垣, 石家庄市庄, 邢台葛庄, 唐县北放水、淑闾, 邯郸南城、涧沟和龟台等遗址, 都为先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张忠培先生也数次莅临河北考察指导先商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观察出土文物, 足以看出他对河北先商文化研究的重视。先生在1990年河北省文物普查总结大会和中国考古学第十五次年会上都曾指出, 滹沱河流域是先商文化孕育的中心区。商灭夏后, 进入二里岗上层文化时期, 其范围东至黄河下游及大清河, 西达渭水中游, 北起河套, 南抵长江。商后期, 魏营子类型的居民不仅占据了滦河流域, 还深入到永定河流域, 其前锋到达了易水, 易县北福地第三期便是他们的遗存。先生亦指出魏营子类型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是同一谱系的两个文化发展阶段[11]。 1987年, 张忠培等学者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中, 将夏家店下层文化分为西辽河水系区和海河北系区两个区, 认为两区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而其同一性体现在都将尊形鬲作为随葬品[12]。他在对比蔚县壶流河流域夏商时期各遗存后, 认为壶流河流域夏商时期第一、二、三阶段遗存的主体成分是海河北系区遗存, 该地区是海河北系区的西界地段;同时通过印证雪山二期遗存中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存在, 增大了龙山时代雪山二期遗存与夏时期雪山三期遗存之间的年代缺环, 并提出“在没有搞清海河北系区龙山时期遗存前, 不便简单地认为它就是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前身”, 而“魏营子类型和张家园 (围坊) 上层文化是取代西辽河水系和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两种新的北方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 从而得出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与文献记载中的“有易氏”相吻合的结论[13]。后来先生在《镇江营与塔照》序言中再次强调, “镇江营四期 (雪山二期文化) 是形成于晋东北与张家口地区同类遗存的遗留, 既不是镇江营二三期的流, 也不是雪山三期文化, 即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源”[14], 而将其称为张家口龙山期和后岗二期文化融合成的新品种。 张忠培先生对于河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研究以及陶鬲分类标准与年代的讨论研究, 可谓研究之典范, 对于认识河北考古学文化演进过程、追溯河北古文化起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先生虽已仙逝, 其音容笑貌尚留人间, 学术开创之功永世长存。河北考古学界的后继者将沿着先生所开拓的道路,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薪火相传。 谨以此文表示对先生敬仰与怀念之情。 参考文献 [1]张忠培, 许倬云.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 石磊.张忠培先生检查南城考古工地[EB/OL]. (2008-11-30) [2018-5-7].http://hbwwkg.com/news/xc cz/2008/11/0811301157266359.html. [3]张家口考古队.蔚县考古纪略[J].考古与文物, 1982 (4) . [4]张忠培.序言[M]//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考古重要发现:1949-2009.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5]张忠培.原始农业考古的几个问题:为纪念《农业考古》创刊四周年而作[J].农业考古, 1984 (2) . [6]张忠培, 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 1992 (3) . [7]张忠培.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J].文物世界, 1997 (1) . [8]张忠培.杏花文化的侧装双手陶鬲[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 (4) . [9]张忠培.滹沱河上游遗址和桑干河流域的正装双鬲[C]//许倬云, 张忠培.新世纪的考古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6. [10]张忠培.河北考古学研究与展望: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河北省文物普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文物春秋, 1991 (2) . [11]张忠培.我认识的环渤海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上的讲话[J].考古, 2014 (9) . [12]张忠培, 孔哲生, 张文军, 等.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M]//苏秉琦.考古学文化论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13]故宫博物院.中国陶鬲谱系研究[M].北京:故宫出版社, 2014:550. [14]张忠培.序言[M]//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图表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