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随州周家寨墓地M9、M22发掘简报

http://www.newdu.com 2019-11-14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史德勇 等 参加讨论

    史德勇 凡国栋 郑文 余霜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
    摘要:2014年发掘的周家寨墓地是孔家坡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M8再次出土了竹简《日书》,是我国近年出土的重要文献;同时该墓出土的木牍,再次确证西汉时期今湖北随州一带曾有一“桃侯国”。M9、M22是除M8之外,另外两座比较重要的墓葬,是四座带墓道的墓葬中保存稍好的两座,规模亦为整个墓地最大,证明其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墓葬,对研究整个墓地的等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出土器物的特征判断,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出土器物的数量也较为丰富,尤其是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西汉青铜器,这在江汉地区并不多见。M9、M22的发掘,为研究随州地区秦汉丧葬制度、侯国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研究江汉地区西汉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周家寨墓地; M9;M22;铜器;陶器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随州周家寨墓地发掘报告”(项目批准号:17BKG029)成果
     
    图一周家寨墓地地理位置图(采自《考古》2017年第8期)
    周家寨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周家寨村八组、九组及孔家坡社区一组,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8°,北纬31.74°,高程为78.45米(图一)。为配合当地还建小区工程建设,2014年9月至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联合组队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一共发掘了汉代墓葬25座、汉代灰坑1个及晚期窑址1座,其中M9、M22的规模较大,形制在整个墓地中颇为特殊,在此对其发掘情况进行简要的报道。
    图二M9开口及盗洞(西北—东南)
    一 墓葬形制
        (一)M9墓葬形制M9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开口在表层土下,打破生土,大致呈东西走向,方向105°,其西部有一盗洞,口小底大,直通椁室,整个椁室受到了严重盗扰,盗洞所出土的矿泉水瓶显示日期为2012年,表明该墓于近几年被盗(图二)。墓口东西长5.4米,西端较东端稍窄,口宽3.3-3.5米;墓底长5.2、宽3-3.2米,直壁略斜,深3.8米;墓道为东西向长斜坡墓道,长8.7米,东口端稍窄,墓道宽1.3-2.62米,斜坡倾斜度为16°。墓主要集中于棺室的西边及南边,棺内则以饰品居多(图三)。葬填土较纯净,为红褐色夹杂灰斑五花黏土,较疏松、潮湿。此墓为积炭墓,椁室周边有青灰泥分布,椁室上部有一层厚约0.5米的草木灰烬和炭层。棺椁保存较差,东西向,但从痕迹来看,略呈“亚”字形,一椁一棺,无垫木。椁长5.1、宽2.48-3.24米,棺室位于椁室北侧,长2.4、宽1.2米,棺室内人骨腐朽无存,头向葬式不明。随葬器物绝大部分分布于椁内棺外四周,
    图三M9平剖面图
    1.铜带钩2、14.铜釜3.铜镂4、9.木盘5、6、11.陶壶7、12.陶瓮8、10、25.铜盆13.陶灶15、16、18.铜镜17、30.滑石璧19、20.陶鼎21.铜壶22.铁剑23.铜印章24.木杆26-28.陶盒29.耳杯漆皮
    图四M22平剖面图
    1.铜镜2、3.铜盆4.铜釜5.铜勺6.铜7、16.铁剑8.陶瓮9、11.陶壶10、13.陶盒12.陶灶14、15.陶鼎
    图五M22椁室
    (二)M22墓葬形制M22为长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基本呈东西向,墓葬开口在表层土下。M22口大底小,墓壁略斜,墓口东西长4、南北宽2.72米;墓底东西长3.67、南北宽2.33米;墓道为东西向长斜坡墓道,长8.17、宽1.06米,斜坡倾斜度为16°。墓葬填土较纯净,为红褐、灰色五花土,粘性大,较疏松,未见夯打。椁室周边有青膏泥分布,无积炭。棺椁保存较差,从痕迹推测葬具为一椁单棺,椁下有两根保存较好的圆形垫木。椁具痕迹略呈“亚”字形,长3.39、宽1.9米,棺位于椁室北侧,棺长2.5、宽0.6米,棺室内未见人骨遗存,头向葬式不明。随葬器物主要分布在椁内棺外南侧及东侧(图四、图五)。
    二 墓葬出土遗物
        (一)M9随葬器物M9随葬器物绝大部分分布于椁内棺外四周,有陶、铁、铜、漆木器等,主要集中于棺室的西边及南边,棺内则以饰品居多。
    1. 陶器M9盗扰严重,陶器多残缺不全,可辨器型11件,包括陶礼器鼎、盒、壶,日用器瓮,模型明器灶。
    陶壶3件。其中2件带弧隆顶盖,敞口,束颈,溜肩,球形鼓腹,腹最大径在中部,肩部有两个对称兽形辅首,肩部、腹部各有一组包含四圈的凹弦纹,器身施一层黑色漆皮,并有朱绘图案。M9:11,泥质灰陶,口部、肩腹部均残,高圈足,喇叭状,复原高52.9、圈足径24.6厘米(图六:1)。M9:6,泥质黄褐陶,矮圈足,圈足有折痕,通高47、口径20.6、腹径36.7、圈足径20.1厘米(图六:2)。另一件M9:5,泥质黄褐陶,仅残留下腹及圈足,高圈足,喇叭状,残高27.8、圈足径24.5厘米(图六:3)。
    陶盒3件。弧顶盖,圆形捉手,器身敛口,鼓腹,斜弧腹内收,平底,器外壁施一层黑漆,并残留有朱绘痕迹,可辨弦纹和波状纹,器内壁施红色颜料。M9:28,泥质黄褐陶,仅存盖顶及器口,残高6.9厘米(图六:4)。M9:26,泥质黑陶,通高16.7、口径21.1、底径8.8厘米(图七:1)。M9:27,泥质黄褐陶,残高16.3、底径9.8厘米(图七:2)。
    图六M9随葬陶器
    1-3.陶壶(M9:11、M9:6、M9:5)4.陶盒(M9:28)
    图九M9随葬陶灶(M9:13)
    陶鼎2件。泥质黄褐陶,弧隆顶盖,敛口,弧腹,蹄形足外撇,方形耳上端外折,施黑漆,大部脱落,有红色痕迹。M9:20,残高26.4、口径18.1厘米(图八:1)。M9:19,残高18.6、口径15.7厘米(图八:2)。
    陶灶1件。M9:13,泥质灰陶,灶体平面呈梯形,近方形灶门,圆形烟筒,灶面两火眼,灶具四件,两釜一锅一甑。灶通高19.1、长30.9、宽14.7-19.6厘米(图九)。
    陶瓮2件。均残。泥质黄褐陶,敛口,短斜领外折,方唇,折肩,素面。M9:12,平底,口径21.6、底径14.2厘米(图一〇:1)。M9:7,斜弧腹内收,残高29.4、口径20.6、腹径44.6厘米(图一〇:2)。
    2. 铜器12件,器型有盆、釜、壶、镂、镜、印章、带钩。
    铜盆3件。M9:10,铜质呈黄色,胎薄,侈口,折沿上扬,上腹部微鼓,下腹部斜弧急收,腹部最大径在中部,假圈足,素面。通高13.2、口径28.5、底径11.9厘米(图一一:1)。M9:25,中腹残,残高10.1、口径15.7、底径7.7厘米(图一一:2)。M9:8,胎较薄,敞口,极短折沿,斜弧腹内收,平底,上腹部有一圈凸弦纹。通高8.9、口径25.7、底径12.9厘米(图一一:5)。
    图一一M9随葬铜盆、铜釜
    1、2、5.铜盆(M9:10、M9:25、M9:8)3、4.铜釜(M9:2、M9:14)
    铜釜2件。铜质呈黄色,胎极薄,敞口,平折沿,斜弧腹,圜底,素面。M9:2,有明显颈部,稍长,残高9.7、口径19.8厘米(图一一:3)。M9:14,高9、复原口径19.5厘米(图一一:4)。
    铜壶1件。M9:21,铜质呈黄色,器身呈扁球形,带盖,敛口,领较矮,广肩,球形腹,腹最大径在中部,圜底,三蹄形足,方形銎柄,靠器身一侧略折,龟蛇首形活页式流口,活页式圆形折沿盖,顶带圆形铜环钮,通体素面。通高9.7、口径7.7、腹径12.5厘米(图一二:1、图一三)。
    铜镂1件。M9:3,铜质呈黄色,胎薄,盖顶三个穿孔鸟形首,盖与器身合至肩部,器身近直口,粗长束颈,溜肩,球形鼓腹下垂,圜底,三蹄形足,提梁与肩部相接,由两端雕有龙首形的把手接两段长度相等的铜环链组成。通高21.6、口径8.7、腹径15.3厘米(图一二:2、图一四)。
    图一二M9随葬铜器
    1.铜壶(M9:21)2.铜镂(M9:3)
    图一三铜壶(M9:21)
    图一四铜镂(M9:3)
    图一六铜镜(M9:16)
    图一七铜镜(M9:15)
    铜镜3件。M9:16,铜质,青灰色,镜背部中心一鼻形钮,方形钮座,座外方框,有铭文“愿长相思长毋见忘”,四角处施“×”形纹,缘边有16个半圆连弧纹,内等列乳钉纹、卷草纹、花叶纹四组。直径约12.2、缘厚0.3厘米(图一五:1、图一六)。M9:15,青灰色,背面中心有一鼻形钮,双框圆形钮座,钮座外施一圈蟠螭纹。直径8.7、缘厚0.2厘米(图一五:2、图一七)。M9:18,青灰色,胎极薄,中心一鼻形钮,无钮座,素面。直径10.1、厚0.1厘米(图一五:3)。
    铜印章1件。M9:23,铜质,正方形,一面阴刻“蔡氏家印”,另一面阳刻“臣丑”,均是篆文,侧面有一个宽条形穿孔,应是系挂绶带所用。边长2.3、厚0.7厘米(图一八、图一九)。
    铜带钩1件。M9:1,铜质呈银白色,圆形扣,鹤状钩。通高1.74、通宽3.5厘米(图二〇、图二一)。
    3. 铁器1件,器型为剑。M9:22,柄残,锈蚀严重,铜格横截面呈菱形,剑身修长,前窄后宽,前聚成锋,中部起棱脊,截面呈菱形。残长77.2、身宽2.1、格宽5.6厘米(图二二、图二三)。
    图一八铜印章(M9:23)
    图一九铜印章(M9:23)
    图二〇铜带钩(M9:1)
    图二一铜带钩(M9:1)
    图二三铁剑(M9:22)
    4. 漆木器4件,器型有盘、耳杯、杆。
    木盘2件。M9:4,复原为圆形,髹黑色漆皮为地,盘内中央施一圈弦纹,弦纹内充满卷云纹,盘底有一周凸棱纹,并残有两个圆形小孔。残高1.4、残长19.5、残宽7厘米(图二四:1)。M9:9,复原成圆形,除盘中外,髤红色漆皮为地,盘中略内凹,以黑漆皮为地,红色漆绘圆形团簇卷云纹。复原直径约20.2、厚1.3厘米(图二四:2、图二五)。
    图二五木盘(M9:9)
    图二六耳杯漆皮(M9:29)
    图二七M9随葬玉石器
    1.M9:30 2.M9:17
    图二八滑石璧(M9:17)
    耳杯漆皮6张。M9:29,出土时仅留漆皮,木胎已腐朽,六张叠在一起,上均用隶书写“大蔡”二字,根据M8的情况,这批漆皮应为耳杯木胎腐朽后残留(图二四:3、图二六)。木杆1件。M9:24,腐烂残留,推测为幡杆,长1.85米(图二四:4)。
    5. 玉石器2件,器型为壁,均残。肉大于好,璧面施满网状凸点纹。M9:17,直径15.3、好径4.5、厚0.7厘米(图二七:2、图二八)。M9:30,直径13.9、好径4.5、厚0.7厘米(图二七:1)。
    (二)M22随葬器物随葬器物主要分布在椁室内棺室南侧及东侧,有陶、铜、铁器等。
    1. 陶器陶器8件,陶礼器有鼎、盒、壶,日用器有瓮,模型明器有灶。
    陶鼎2件。器身轮制,耳、足模制成坯后粘附于器身之上。弧隆顶盖,敛口,弧腹,圜底,三蹄足外撇,方形附耳外侈,耳上部有一圆形穿孔。下腹及底部饰交错绳纹,通体应施黑色漆衣,残红色彩绘痕迹。M22:14,泥质灰陶,口径16、通宽25.5、腹径20.6、腹深9.5、通盖高19厘米(图二九:1、图三〇)。M22:15,泥质黄褐胎,口径15.2、腹径19.8、腹深9.9、通盖高18.3厘米(图二九:2)。
    陶盒2件。泥质灰陶,轮制。器盖、器身扣合呈扁圆形,弧顶盖,圆圈状捉手,敛口内折沿,弧腹下收,小平底。器表施黑色漆衣。M22:10,口径18.7、腹径19、底径8.8、腹深7.6、通高14.5厘米(图二九:3)。M22:13,口径17.5、腹径20.2、底径6.9、腹深7.2、通高14.5厘米(图二九:4、图三一)。
    陶壶2件。泥质灰陶。弧隆顶盖,敞口,束颈,溜肩,圆鼓腹,腹上部有两个对称兽面铺首,圜底,喇叭口大圈足。壁施黑色漆衣,残有少许彩痕,腹饰三道凹弦纹。M22:9,口径15.2、腹径27.4、圈足径22.1、通盖高38.1厘米(图三二:1、图三三)。M22:11,口径14.5、腹径27.4、底径23.6、通盖高37.3厘米(图三二:2)。
    陶瓮1件。M22:8,泥质灰陶,胎厚,小口微侈,唇外侧有一周凹槽,短领,圆鼓肩,下腹斜内收,平底。素面。口径19.8、底径19.8、肩径33.5、残高31.2厘米(图三二:3)。
    陶灶1件。M22:12,泥质灰陶,灶平面为长方形,直壁,长方形灶门落地,斜立烟囱,灶面等大火眼,灶具四件,两釜一甑一锅。灶长26.7、宽16.8、通高15.5厘米(图三二:4、图三四)。
    图二九M22随葬陶鼎、陶盒
    1、2.陶鼎(M22:14、M22:15)3、4.陶盒(M22:10、M22:13)
    图三〇陶鼎(M22:14)
    图三一陶盒(M22:13)
    图三二M22随葬陶壶、陶瓮、陶灶
    1、2.陶壶(M22:9、M22:11)3.陶瓮(M22:8)4.陶灶(M22:12)
    图三三陶壶(M22:9)
    图三四陶灶(M22:12)
    2. 铜器铜器6件,器型有盆、釜、镜、勺、提梁。
    铜盆2件。M22:3,器表呈黄褐色,胎薄。侈口,仰折沿,鼓腹下垂,假圈足。素面。口径25、底径9.5、通高11.4厘米(图三五:1)。M22:2,器表呈黄褐色,敞口,翻沿,斜弧腹内收,平底。素面。口径25.5、底径12.6、通高9.4厘米(图三五:2、图三六)。
    铜釜1件。M22:4,器表呈黄褐色,胎薄。侈口,仰折沿,弧腹,圜底。素面。口径17.9、残高7.6厘米(图三五:3)。
    图三六铜盆(M22:2)
    铜镜1件。M22:1,青灰色,龟形钮,方形钮座,座外方框,内有铭文应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四角处饰花叶,其外饰草叶纹、花叶纹、四乳丁,十六内向连弧纹缘。直径10.7、缘厚0.2、中厚0.1厘米(图三五:4)。
    铜勺1件。M22:5,红褐色,勺身近椭圆形,圜底,流状柄斜出,截面呈“U”形,柄首平。勺身长8.4、宽9.1、柄长25厘米(图三七:1、图三八)。
    铜提梁1件。M22:6,整体呈圆柱形,带盖,盖顶略平,直口,无唇,直筒形腹,平底,三蹄形小足,腹部偏上有一提梁,为两端铸造成龙头形状的横梁与链组成,腹中部有一周宽条弦纹。口径10.7、底径10.7、通高26.3厘米(图三七:2、图三九)。
    3. 铁器2件,器型为剑。M22:7,仅存剑身,剑身窄长,截面呈菱形。残长47.2厘米(图三七:3)。M22:16,剑锋、剑柄断缺,剑身截面呈菱形,铜剑格。残长23.6、格宽4.2厘米(图三七:4)。
    图三八铜勺(M22:5)
    图三九铜提梁(M22:6)
    三 结语
        M9、M22受到严重的盗扰,器物受损严重,墓内未出比较明确的表明该墓年代的文字资料,但可通过器物的基本组合及与其他地区有明确年代的汉墓做对比来推断其大致年代。
    M9:6陶壶与宜昌前坪Ⅲ式壶(前33:2)形制类似,其年代大致在西汉中期前段[1];M9:28陶盒与荆州高台墓地Ⅲ式陶盒(M17:5)类似,年代为西汉早期后段[2];M9:7陶瓮与当阳岱家山汉墓BⅠ式瓮(M99:4)类似,其年代为西汉中期[3];M9:8铜盆与满城汉墓Ⅳ式盆(2:4092)类似,其年代为西汉中期[4];M9:21铜壶与荆州高台墓地BⅠ式(M2:280)壶类似,其时代为西汉早期晚段[5];M9:3铜镂与陕县M3003:61铜镂类似,该墓年代为西汉中期或稍后[6];M9:16铜镜与荆州高台墓地Ⅲ式镜(M25:1)类似,其年代为西汉中期前段[7]。综合来看,M9的年代大致在西汉中期偏晚至西汉晚期之间。
    M22:15陶鼎与襄阳王坡A型Ⅲ式鼎(M54:2)形制类似,其年代为西汉早期后段[8];M22:13陶盒与襄樊郑家山Ⅳ陶盒(M63:5)类似,其年代在西汉初年至文景之际,西汉早期后段[9],同时其与襄阳王坡B型Ⅱ式盒(M22:3)形制也较为类似,其年代在西汉中期前段[10];M22:11陶壶与襄阳王坡B型Ⅲ式壶(M154:3、M84:5)形制类似,其年代在西汉中期前段[11];M22:8陶瓮与肖川汤家洼Ⅰ式釜(汤M6:1)形制类似,其年代为西汉文景时期[12];M22:2铜盆与宜昌前坪汉墓M101:12盆形制类似,该墓年代简报称为西汉后期[13];M22:4铜釜与满城汉墓Ⅲ式釜(1:4330)形制类似,其年代为西汉中期[14];M22:1铜镜与肖川汤家洼Ⅲ式镜(汤M8:1)形制类似,其年代为西汉中期偏晚[15];M22:6铜提梁的形态介于陕西扶风一号墓铜(原简报名提梁卣)[16]与安徽芜湖贺家园1号墓铜(原简报名樽)[17]之间,其年代大致在西汉中晚期之间,区别在于周家寨M22:6铜提梁盖顶平,无钮。因此,M22的年代也大致处在西汉中晚期之间。
    周家寨及孔家坡墓地所见带墓道墓葬只有四座,M9与M22保存稍好,其中M9的陶礼器组合鼎(应为3件,被盗扰,仅存2件)、盒、壶应各为3件,比其他墓葬多1件,同时其墓葬规模也是整个墓地最大的,证明其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墓葬,这对研究整个墓地的等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两座墓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西汉青铜器,这在江汉地区并不多见,无疑为研究该地区西汉青铜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注释
    1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前坪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2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高台秦汉墓》,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6、237、257页。
    3湖北省宜昌博物馆:《当阳岱家山楚汉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87、406、407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52、337、338页。
    5同[2],第96、255、256、257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报告之五·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81、199页。
    7同[2],第110、255、257、258页。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考古队、襄阳区文物管理处:《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49、331、332页。
    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襄樊郑家山战国秦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第3期。
    10同[8],第255、331、332页。
    11同[8],第262、331、332页。
    12[15]湖北省博物馆、丹江口市博物馆:《丹江口市肖川战国两汉墓葬》,《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
    13宜昌地区博物馆:《1978年宜昌前坪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5期。
    14同[4],第56、337、338页。
    15罗西章:《陕西扶风石家一号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
    16安徽省文物工作队、芜湖市文化局:《芜湖市贺家园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图表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