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关于湖南双凤村的认识与保护现状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9-11-18 《南方文物》2018年第4期 郭丹 参加讨论

    湖南省博物馆
    双凤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 地处武陵山区中段, 座落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大山顶凹处, 四面环山, 树林茂密, 古木参天, 坡陡沟深, 具有典型的“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土家村寨特征。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保存完整的民族文化, 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中, 为确立土家族成为中国第56个民族的认定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村落人文概况
    双凤村原名“双且”、“双栖”或“爽切”, “双且”是土家语, 意为“座落在山坡之上”;之后叫“双凤栖”, 意指“两只凤凰栖息于此”。每当霞光升起, 村寨对面的两座山似两只朝阳中的凤凰相对而立, 翩翩起舞, 充满生机, 迁徙中的双凤村先民们感叹这是一片吉祥之地, 便在此停留, 繁衍生息, 于是村寨有了“双凤”的称谓 (图一) 。
    双凤村由彭、田两姓为主。除外地嫁入双凤村的少数汉族、苗族妇女外, 其他均为土家族。随着人丁兴旺, 双凤村有限的面积和资源已承受不了更多的人口, 于是向山下先后发展了巴吉、沙虎、反坡、新寨、坝颗、召起、下里坡七个村寨, 双凤村是“七寨半”的中心。八寨中七寨以彭姓为主, 一寨以田姓为主, 彭、田二姓结为异姓兄弟, 田姓愿附于彭姓, 习称“七寨半”。
    图一:1双凤村土家村寨
    双凤村彭、田两姓都按字派取名, 严格遵循长幼尊卑。彭字派为“文景光宗祖, 武英振家声, 易书启后秀, 忠孝佐升平, 燕翼贻谋选, 鸿图垂裕荣, 继承昭令绪, 永世达朝廷”。田字派为“大英宏宗祖, 仁义礼智信, 昭穆敬贤德, 永远祝昌盛”。
    二、村落特性--民族识别样本村的来由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土家族先民长期居于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酉水河上武陵山下, 渔猎牧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依靠自然经济繁衍生息,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特征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群体。
    历史上曾经土家人被混淆于苗人而被称作为“苗”。新中国成立后,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0年双凤村人田心桃以少数民族代表身份参加首届国庆盛典, 在填写民族类别时, 田心桃坚持自己是“土家”不是“苗族”, 此事引起党中央和政务院领导的重视。
    图一:2双凤村土家村寨
    1955年, 永顺及周边几个县的几百位村民集合在双凤村小学, 联名申请土家族的民族认定。根据土家人要求民族单列的意愿, 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中央、中南局、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区各级领导的关怀下, 随后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多次深入湘西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聚居区域, 开展土家族考察与识别工作。国务院先后派出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多个调查小组, 多次进入土家人聚居区进行民族识别调研。
    在二十世纪50年代的土家族识别与考察中, 永顺县被国家民委确立的中国土家族采样县, 双凤村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样本村成为教育家潘光旦教授考察调研时走访的第一个村寨。1956年3月潘光旦教授进驻双凤村, 在双凤村开展了近30天的土家族文化调查工作, 期间搜集整理了大量土家族作为单一民族特质的资料和证据链, 为土家族确定成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实证。后经国务院批准, 1957年土家族作为单一民族正式得以认定。
    双凤村在土家族族源识别中的影响至深且远。潘光旦教授在土家族族源研究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土家族确认为单一民族发挥了重要作用。潘光旦教授不仅改变了双凤村的历史, 也改变了一个有800多万人口的土家人的命运, 双凤村自此赢得了“土家族第一村”的美誉。
    三、村落物质文化载体——历史遗存
    双凤村是整个湘西地区土家族风俗和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之一, 被誉为“中国土家族第一村”。村寨中有保持完好的岩板古道, 一条小溪沿村寨自上而下潺潺流淌, 蜿蜒的溪水绕着弯弯的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吊脚楼, 勾勒出一道醉人的土家山寨美丽画卷。双凤村文化底蕴厚重, 人文景观光彩夺目。摆手堂、八字门、九蓉庵、官厅、土家祠堂、五谷祠、接龙桥、转角楼群等传统土家族特色建筑, 彰显了双凤村族群活动的规模与久远。
    在双凤村老摆手堂边有一块立于民国二十九年 (1940年) 的古碑 (图二) , 被称为“源远流长”碑。据碑文上记载的“我彭氏自李唐来, 世居溪州穹官隆”推测, 双凤村自唐代即已开始建寨, 至今已历一千五百多年, 是一座古老的自然村寨。
    在双凤村村东岩下约50米处有个先人洞 (图三) , 洞口正朝东方, 每天接受东方的第一缕阳光。洞中供奉有三个稻草人, 土家语为“帕铺嘎”, 稻草代表的是毛发, 又称毛人。村里的老人说, 这三个人是双凤村人的祖先, 他们最早就住在这个山洞里。逢年过节, 周围的土家人都会前来祭拜。
    图二:1古碑
    图二:2古碑
    图三先人洞
    双凤村发现一件奇特的瓷器, 瓷器为白虎神像的造型。白虎神象被认为是古代巴人的图腾。巴人起源于巴蜀地区, 崇尚白虎, 以“勇锐”著称, 商周时期部分进入湖南, 学界认为, 湘西武陵山区为其主要活动范围, 巴人与湘西其他族群相互融合, 演变为今湘西土家族的主体。双凤村白虎神像的发现, 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土家族民族识别中关于土家人是古代巴人后裔观点的系列证据之一。
    摆手堂 (图四) 是双凤村的标致性建筑。摆手堂大门两旁的对联“摆手舞演绎刀耕火种, 毛古斯再现洪荒狩猎”揭示出土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字里行间中展示着土家人的民族气慨和特质。摆手堂是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重要活动场所, 只有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 才建有摆手堂。每逢新年, 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七, “七寨半”土家族男女老幼均自发聚集在双凤村摆手堂前跳摆手舞, 一日一寨共八场, 成为当地的一大民俗。
    土家族地区自元代建立土司制度之后, 由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世袭统治, 历时数百年。土司王是统治一方的土皇帝, 土司去世后, 土家人认为其灵魂仍然会护佑其辖下民众, 于是产生了祭祀土王的习俗。一般在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 才建有摆手堂或土王祠。每年正旦后元宵前, 土司后裔或土民后裔鸣锣击鼓, 舞蹈长歌。双凤村中建有土王祠 (图五) 即是用来祭祀土王的场所。
    图四摆手堂
    图五土王祠
    图六现存最老的明代建筑
    最能代表土家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建筑在永顺, 而这些特色的木结构房屋又集中在双凤村。双凤村的民居是完整的古建筑群, 大部分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木结构建筑, 现存一栋明代建筑 (图六) , 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土家族爱群居, 双凤村民居一般沿小溪两侧选地而建, 全部采用木质结构, 多为转角木楼, 取材都是具有冬暖夏凉特点的木材。小青瓦, 花格窗, 木栏扶手, 司檐悬空, 走马转角, 嶙次排列, 古香古色。楼居多为四排三间, 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一些相对富裕的家庭还会在屋旁顺着坡势另起一座吊脚楼 (图七, 特色建筑) , 一般是二层楼, 三间房结构, 高度不高于主屋。
    图七:1吊脚楼
    图七:2吊脚楼
    图七:3吊脚楼
    图七:4吊脚楼
    图七:5吊脚楼
    四、村落非物质文化载体——民族文化遗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勤劳、聪慧的双凤村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 毛古斯舞、摆手舞、梯玛神歌、过赶年、哭嫁、打溜子、织锦等具有土家族标识的民族文化, 在这里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
    双凤村是土家族摆手舞之乡, 被称为“人类戏剧活化石”的毛古斯和摆手舞是从双凤村挖掘整理进而在湘鄂渝黔土家族聚居区推广。建国初期第一个代表土家族赴京汇演并受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接见的是双凤人。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 被社会各界公认为“中国土家族第一村”。
    双凤村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完整的土家语言和文化原生态遗存在双凤村保存完好。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 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种, 两者差异很大, 不能通话。因南部方言使用人数较少, 通常讲的土家语, 基本上就是指北部方言。目前北部土家语主要在湘西沿酉水流域及鄂、渝、黔个别偏僻边远的土家族聚居小山寨使用, 集中地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
    毛古斯是舞也是剧, 又唱又说, 号称“原始戏剧的活化石”。毛古斯是土家族祭祖时所跳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歌舞, 限于男性参与。毛古斯通过舞蹈、道白等形式表达内容, 有完整情节, 内容主要是讲“先人来历, 先人生活”等。其装扮模仿原始人类穿树衣、兽皮, 从头到脚一律披茅草替代, 并在腹前捆扎红色“草把”以喻生殖崇拜, 娱悦女神。毛古斯舞包含扫祭、烧火、刀耕火种、捕鱼、祭梅山、打野猪、祭祖、剥皮、交易、拜堂等内容, 舞风粗犷有力, 神秘色彩浓厚, 是反映土家人劳动场景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 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 是土家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摆手舞“红灯万盏人千叠, 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 场景热烈、情谊绵绵, 动人心弦, 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歌随舞而生, 舞随歌得名。摆手舞表现的是土家先民跋山涉水、迁徙繁衍、农事活动、日常生活、战争场面等。舞蹈时人们围成多层圆圈, 一人领舞, 众人随跳, 即兴性很强, 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各种姿势, 风格粗犷大方, 刚劲有力、自由豪迈。双凤村摆手舞一般在正月初三以后逢单日跳, 一般跳八天。跳摆手舞时主要用锣鼓伴奏, 节奏不同, 动作也不同。摆手舞系从双凤村挖掘整理后向周边土家族地区推广而成为土家族独有的一种民族舞蹈。曾经向潘光旦教授展示摆手舞分解动作的田仁信老人, 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的传承人 (图八) 。
    图八田仁信老人
    “梯玛”也称“土老司”, 是指专门从事祭神、驱鬼、祈福等行为的人。土家人普遍信仰“梯玛”。历史上双凤村有自己的“梯玛”, 被认为是本族的神人使者, 是专门驱鬼赶鬼、“解癫子”等行为的人。双凤村村民认为人生病或神志不清, 是因为邪气缠身所致, 邪气有天邪、地邪、人邪、鬼邪, 要使人恢复健康, 就需要驱邪气, 要把附在人身上鬼去掉。“梯玛”在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原住民信仰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家族梯玛神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赶年”明朝时, 朝廷调土家族士兵赴沿海抗倭, 时值春节前夕, 为了让马上就要出发的官兵过上一个年, 土司王决定提前过年。征战胜利后, 为表达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 每逢过年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 久而久之, 便成为土家族人一种特有的过年习俗, 称为过“赶年”。土家族过“赶年”遇小月从28日开始, 遇大月则从29日开始, 有杀年猪、打粑粑、推豆腐、贴春联、贴门神、祭祖、吃团年饭、拜年等内容。双凤人彭家齐老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赶过年”的传承人 (图九) 。
    图九彭家齐老人
    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 形式有“母女对哭”、“姐妹合哭”、“新娘独哭”等, 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对即将来临新生活的迷茫与不安。哭嫁时以手帕掩面, 或低吟、或嚎啕大哭、或插科打诨嬉笑怒骂, 非常具有民族情趣。新娘出嫁前一夜哭嫁最为热闹, 特别是天亮之前, 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 如泣如诉, 声泪俱下, 把亲人间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旁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打溜子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 历史悠久, 曲牌繁多, 表现力丰富, 广泛用于土家人节日喜庆、婚嫁迎娶、新居落成、舍巴摆手等民俗活动及场合。打溜子以摸拟自然来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演奏时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4件乐器组成, 主要分布在流经酉水河沿岸的永顺县、古丈县、保靖县土家族聚居的乡镇, 是土家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民族传统打击乐合奏形式。
    五、村落保护现状与粗浅思考
    土家双凤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主要内涵要素有三个:一是其原有的或传统的物质形态, 如村寨布局、房屋建筑等;二是赖以存在并与之有着密切互动关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如山体、河流、草木、鱼虫、鸟兽等;三是延续至今的生产、生活模式。由于村中的古建筑和文物基本属土家族各个单个成员或者家族所有, 保护难度非常大, 单靠政府保护很难做到, 目前双凤村的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作为古村落主体的土家族村民在对村寨中的岩板古道, 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吊脚楼, 以及摆手堂、土家祠堂、接龙桥、转角楼群等传统土家族特色建筑修缮、拆改建过程中, 一些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和文化记忆的建筑正在逐步消失。其次, 过度的旅游开发使双凤村的商业化程度日趋严重, 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 餐饮设施、道路交通建设正逐渐破坏双凤村独特的原生环境, 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乡风民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双凤村的一些古建筑等历史遗存被逐步改变甚至永久消失, 若任其自行发展下去, 后果将不可设想。
    关于双凤村的保护思考, 本人借此谈一些探讨性的个人意见, 希望能抛砖引玉, 得到专家们的批评指正。
    一是对双凤村特有建筑风貌的保护, 应该要采取有针对性地“博物馆式”的保护, 保存这种文化景观、民族符号的历史面貌, 以防过度开发造成的不可逆的毁灭性破坏, 对于一些已经破坏的土家族标志性建筑应该设法考证, 测绘以作历史资料保存。
    二是对整个村落的原生环境保护, 应该保护与传承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村落的建设选址依山傍水, 注重与周围山林、水流、田土的相互依赖, 相互依存,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善于在对自然的索取和养育中取得平衡, 无论生态意义还是文化意义, 都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其保护就应该尊重并延续原有的村落模式, 建筑形式和自然形态等, 建议把双凤村甚至土家族巴吉、沙虎、反坡、新寨、坝颗、召起、下里坡等八个村寨作为针对性保护对象。
    三是对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如村民的生活方式、语言、音乐、舞蹈、服饰、节庆、习俗和传统技艺等, 是其真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应该实施整体性保护, 以传承其传统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 使民众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健康豁达的心态, 并发扬这种传统优良的风格, 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 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这既是尊重土家族古村落的过去, 也满足历史文化延续的要求。
    守护土家族民族文化之源已成为各界共识, 要发扬双凤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有价值的传统、技艺、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给当代社会树立一个让人向往、能够学习、并能超越的人类生活的样板。2009年双凤村被列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3年10月成为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6月又被列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首批名单。但愿这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原生态文化的古村落, 能得到永久、真实的保存与延续!
     
    (图表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