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海南洋浦盐田调查简报

http://www.newdu.com 2019-11-18 《南方文物》2019年第1期 张建林 胡春勃 田 参加讨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基金: 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海南洋浦海盐生产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资金资助
     
    2012年北京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启动了“指南针计划”的“中国海南洋浦海盐生产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项目,项目组织单位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负责对遗址地形、地貌及遗迹分布范围进行航拍、航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负责对洋浦盐田周围村落展开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及历史文献的调查,深入了解当地传统的制盐工艺、盐田的历史沿革以及工艺传承等问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负责考古发掘及调查,确定遗址堆积地层,分析遗迹分布规律及环境变化。项目计划以海南洋浦古盐田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田野考古、民族民俗学调查、科技检测等研究手段,对海南儋州地区利用火山岩资源晒制食盐的传统、海盐制作工艺等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对这项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以及展示和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估。现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性文章有:《走进千年袖珍晒盐场———寻访海南洋浦盐田村》(2008年) (1) 、《海南洋浦盐田遗址》(2011年) (2) 、《海南省儋州洋浦古盐田玄武岩晒盐工艺的初步调查》(2013年) (3) 、《海南洋浦海盐生产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的最新成果》(2017年) (4) ,以上调查报告与文章对洋浦盐田的历史沿革、地貌气候、制盐流程和工艺、村落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陕西考古研究院除完成既定的航拍、航测任务外,还对盐田遗址范围内的遗迹进行了编号、记录和测绘,记录和绘制了各种类型的晒盐槽、卤水池、制盐工具,同时还提取了修补使用的材料样本。本简报即为此次调查结果的介绍。
    一、盐田分布与文物分布状况
    根据前期航拍取得的资料以盐田村盐田通向海边的道路为界限,划分成三区,南北两区和海岸一区,对应《海南洋浦海盐生产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中提到的西、北、南三区,现有保护面积约750亩,实地统计确认的晒盐槽6171个,卤水池122个。每个区域由于地貌原因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图一)。
    图一洋浦盐田调查分区示意图
    北区的北部有两个较大的鱼塘,西临盐田村,南部是由村中伸向海边的一片冲积半岛,半岛上基本为近现代墓地,道路从半岛南部穿过,是现在去海边的主道路以及相对集中的晒盐槽区域,本区计有卤水池54个。
    南区的西面依然与盐田村相连,向东的方向中部也有一片冲积小半岛,岛上有墓地,与北区南部小半岛相邻,将南区与海岸区分隔开,同时也为南区留下了两个通向大海的通道,本区计有卤水池58个。
    海岸区在南区小半岛的外侧,临海的带状区域,因其更加近海的原因,本区范围内的晒盐槽和卤水池的数量较少,计有卤水池10个。
    图二L76平剖面图、间隔细节照片
    图三L102平剖面图、滤水池细节照片
    二、盐田、卤水池
    盐田彼此紧邻,形状无规律,通常是在盐田一周垒砌略高出中间地面的石块,同时开挖出引水沟渠,在涨潮时,海水沿着沟渠流向盐田,使盐田内的泥沙充分吸附海水。盐田内为纯净的泥沙,碎石块和盐槽集中分布在盐田四周。盐田的大小与卤水池的数量成正比,一般为一块盐田有1到2个卤水池,卤水池多数为一个过滤池对应一个蓄卤池。以编号L76号卤水池为例(图二),其过滤池长230厘米,宽394厘米,一周均用泥土向池内侧修砌斜坡,坡高40厘米。卤水池周边以石块垒砌,形状不规则,砌石外侧长246厘米,池内呈椭圆形,内径210~250厘米。两池中间的间隔部分,其底部垫石块,之上修砌用以连通两侧的高60厘米,厚30厘米的柱石过洞,再上为一层水平垫石,最上面立筑隔墙,缝隙用石灰加固。
    图四L74平面图、照片
    编号L102号卤水池的结构更为清晰,过滤池上层为一层草帘,在其上方铺填盐泥;中间为一排半剖的竹棍,竹棍剖开面向下放置,使其可放置平稳并有一定的强度;其下为几排起支撑作用的石块。向盐泥上浇海水,溶解盐泥内的盐分,盐水经草帘过滤后,经暗道流入蓄卤池内储存。过滤池长220厘米,宽330厘米;卤水池大致呈半圆形,池长200厘米,以盐田地面为准,深130厘米(图三)。
    编号L74号卤水池结构较特殊,为一个过滤池对应两个蓄卤池,整体布局左右对称,用小石块垒砌四周。两过滤池均呈长方形,长边300~330厘米,短边200厘米,与蓄水池共用相邻两长边,蓄卤池呈菱形,外侧两边长220厘米(图四)。
    三、晒盐槽
    本次调查中对各种形态的晒盐槽作了详细登记,并选择清理了几件淤埋的晒盐槽,其开凿多是利用原始裸露的火山岩部分,先将顶面凿平,然后随形凿出浅槽面并处理平整。晒盐槽平面随石形呈现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石料一般选择质地较细,少孔洞的火山岩,其形态各异:或在一块岩石上刻多个盐槽(013、014、015号),或为口小底大的砚台状(33、2642号),也有上下一样粗细的筒状(101、102号)以及阶梯状(107、108号),个别盐槽还有刻字,如“白”“白玉盐”等(图五)。
    图五1 0 3-105、33、2642、102、101、108、107
    平剖面图;"白玉盐"
    编号013、014、015号晒盐槽,为一块基岩顶面上利用岩石自然形态稍加修整凿刻出三个小型晒盐槽,岩石长255厘米,宽220厘米,露出地面部分高130厘米。晒盐槽呈“品”字形分布,尺寸在80~90厘米之间,槽深5~7厘米。编号2642号晒盐槽,整体造型如同砚台状,岩石平面大致为椭圆形,顶面高低起伏,低处较平,凿刻一半圆形晒盐槽,尺寸60~90厘米,槽深2厘米,一侧边缘残损严重,用石灰修补。编号107、108号晒盐槽为典型的阶梯状,岩石平面呈近五边形,大致长宽皆为240厘米,因岩石顶面中间存在裂隙,有23厘米高的落差,凿刻后形成高低两层平台,晒盐槽均呈不规则条状:编号107号长230厘米,宽75厘米;编号108号长175厘米,最宽处95厘米,槽深均为3厘米。
    图六5 8 2、2361、610、1090、794平剖面图
    另一类是利用可以搬移的火山岩,将其从中部凿刻剖开后加工出槽面,这样便可根据放置的位置来使用小石块支垫,使其顶部浅槽面达到水平,其形态有:口大底小的锅状,底部多支撑有小石块(582、2361号);上下两面均为人工劈凿面加工的平面平底状(610、1090号);上面平整,下面保留原状的几案状(794号)等。
    编号582号晒盐槽,岩石呈口大底小的锅状,平面呈三角形,晒盐槽也随形而刻,三角形底边86厘米,高74厘米,深3厘米,石块高36厘米,底部使用小石块支垫。编号2361号晒盐槽,平面呈椭圆形,晒盐槽直径72~80厘米,深4厘米,石块高60厘米。
    编号610号晒盐槽,岩石底面为明显人工开凿取平,整体呈扁长方体状,长75厘米,宽64厘米,石块厚22厘米,顶面中部凿刻一近方形槽,槽长61厘米,宽52厘米,深2厘米。编号1090号晒盐槽,形状与610号近似,槽的转角较圆,槽长54厘米,宽45厘米,深2厘米,石块厚22厘米。
    编号794号晒盐槽,石料较扁平,底部中间内凹,形似几案,长132厘米,宽80厘米,厚30厘米。顶面刻晒盐槽呈长条形,长100厘米,宽50厘米,深2厘米,边缘多残破,用石灰修补(图六)。
    还有将火山石加工平整如砖状,整齐铺砌而成的晒盐槽(图七)。如编号2269、2270号晒盐槽,石料都呈方形或长方形,但尺寸不统一,并根据实地需要再次进行局部修整,以达到整体平整和减少缝隙的目的。2269号晒盐槽呈长方形,长272厘米,宽195厘米。平放石料厚10~15厘米,四周侧立石块,紧密相连,缝隙填以石灰,挡砌石块高出中间平铺面10厘米,挡砌石块外侧高出地面20厘米。编号2270号与2269号晒盐槽相接,共用侧立挡砌石块,平面近方形,位置较2269号偏后,共用边长255厘米,宽220厘米,厚度同2269号。两块晒盐槽的后部挡砌石块损坏较多,可见石灰修补痕迹。
    图七2 2 6 9、2270平剖面图;照片
    晒盐槽的修补:当晒盐槽破损时,盐民多用毛刷蘸石灰泥浆涂于破损缺口处,石灰泥浆由水、沙子、熟石灰、纸浆搅拌熬制而成,凝固后色白、坚硬且柔韧,修补之后的晒盐槽若无人为破坏可连续使用三年左右(图八)。
    图八修补的晒盐槽 下载原图
    废弃后改作他用的晒盐槽仍然保持晒盐槽面的水平状态,表明未移动过,且废弃晒盐槽顶面与现盐田地表平行或低于现地表,其上便可直接填垒形成卤水池。本次调查中发现,完全废弃的晒盐槽多集中在靠近村庄的边缘地带,因为近年倾倒生活垃圾和海中废物的聚集,已无法继续制盐。
    四、盐道
    调查中发现,盐道集中于南区的东部范围内,盐道垫石多沿着盐田边缘单列铺设,间距10-20厘米,多与引水沟渠相依,要横过水渠的地方用长石条搭设过桥。盐道垫石形状多数呈不规则圆形,也有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等。尺寸多在直径50~70厘米之间,厚度约20~30厘米(图九)。上面较平整,多有图案或文字。旧的盐道垫石表面磨损和侵蚀较为严重,刻有盐工劳作、工具、鱼蟹、吉祥字等,采用直接阴刻线条表现。较新的盐道垫石表面平整光洁,上刻画有方孔圆钱、鱼、龟、八卦、葫芦、如意、文字等。
    图九盐道石和盐道
    五、工具类
    贮存卤水的卤水缸多为褐釉陶制水缸,大口,圆唇,鼓腹,平底,高80厘米,口径50厘米,口沿宽约3厘米,一般都有盖子。据走访得知,水缸是近些年来在盐田流行的,从前村民都是在地势较高处挖小水塘贮存卤水(图一〇)。
    图一〇卤水缸
    制盐工具包括挑水工具、耙沙刮沙工具、贮卤测卤工具、收盐晾晒工具及其他工具。挑水工具包括挂木钩的扁担和水桶。收盐工具包括收盐簸箕和铁刮板,晾晒器为覆盖着塑料布的晾盐筐。收盐簸箕分旧式和新式。旧式收盐簸箕以竹编为主,加装木柄及木制箕口。新式以塑料撮箕钻孔并加装木柄而成。目前,村里多用新式的塑料收盐簸箕,旧式已难得一见。与制盐相关的其他工具:清洗盐槽所用刷头、修补盐槽所用熟石灰、毛刷等。旧式刷头为带轴穗高粱杆捆扎而成,圆柱形,适宜手握。新式刷头则为去杆后常见的塑料扫把头(图一一)。
    图一一制盐工具
    六、结语
    以洋浦盐田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最初选择风浪较小且海侵较严重的儋州湾东岸作为晒盐的理想区域。靠近海边的盐田因逐年淹没淤积而废弃,盐田有向内转移的过程,规模逐渐扩大。当地人因地制宜,采用当地火山岩制作晒盐槽,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盐工艺并延续多年,成为我国盐业生产的一个独特类型。
    海南洋浦盐田现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但盐田村现从事盐业生产的户数不超过10户,靠近村庄的、地势较低区域的晒盐槽多已废弃,所产食盐除供应当地人食用外,主要是卖给附近村落村民和以旅游纪念品形式出售。在本次工作中,还对盐田村中的陈氏和谭氏祠堂、火山岩垒砌的房屋进行了调查;并对距洋浦盐田直线距离15公里的峨蔓镇盐丁村盐田进行了踏查,详尽的调查工作尚待开展。
    注释
    [1] 王仁湘:《走进千年袖珍晒盐场---寻访海南洋浦盐田村》,《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2期。
    [2] 王育龙:《海南洋浦盐田遗址》,《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
    [3] 崔剑锋、李水城:《海南省儋州洋浦古盐田玄武岩晒盐工艺的初步调查》,《南方文物》2013年第1期:
    4 李水城:《海南洋浦海盐生产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文物报》2017年5月19日第六版
        (图表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