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梳理简帛文献用字 展现汉字发展历程

http://www.newdu.com 2019-11-1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周朋升 参加讨论

    秦至汉初是指战国末期的秦国到西汉武帝时期,这个时期是古文字阶段到今汉字的过渡时期,字体上有小篆和隶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简牍帛书,先后发布的有近二十批材料,经整理的大宗材料主要有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牍、马王堆简牍帛书、银雀山简牍、张家山竹简等。进入新世纪,发布的有里耶简牍、北京大学藏秦简和汉简牍。2008年底,在荆州又发现4546枚简牍。这几批篆隶材料都是研究用字习惯的绝好材料。
    研究用字习惯必须结合可靠的具体文献材料进行。可靠的文献材料是未经改写的出土文献资料,因为其地域和时代是相对明确的。具体的文献材料要文本清晰完整,出土文献材料可以与相关的传世文献相对比,秦至汉初的简牍帛书中有许多可以对读的典籍文献,比如《周易》《诗经》《老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仓颉篇》等,还有文书、日书等。
    结合两个视角进行研究
    裘锡圭先生在《简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读传世先秦秦汉古籍的重要根据》中曾说:“我们所说的用字方法,指人们记录语言时用哪个字来表示哪一个词的习惯。”的确,研究用字习惯最关键的是要分清汉字与汉字所记录的词(有的是语素或音节)之间的关系。用字习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用字习惯包括某文本所用字的字量、字频、字形、字体等,狭义的用字习惯重点在于词(或称音义)与汉字的对应关系、字际关系、词(或称音义)际关系,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涉及汉字“职能”和“使用”的变化情况。李运富先生继承了王宁先生的理论,提出了“汉字职用学”,且对此有过很好的理论阐释。词(或称音义)与汉字的对应关系有一词对应一字、一词对应多字、一字对应多词、多词与多字交叉对应等复杂情况。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差异入手发现用字习惯,可以采用对比法发现其用字差异,系联出相关词(有的是语素或音节)的用字情况,对用字情况进行合理的描写与解释,进而反映出这个时期的用字习惯。
    “一词对应一字”情况是最多的,这体现了汉字记录汉语的稳定性以及秦实行“书同文字”的功效。“一词对应多字”的情况多数是因使用了异体字、通假字。“一字对应多词”是一个汉字有多个职能的表现。“多词与多字交叉对应”的情况是前三种情况的综合表现。如果将研究材料扩大,字词的对应关系将会更加复杂。所以,用字习惯的研究应该是穷尽性的研究,如此才能更加全面地展示像秦至汉初这样的某个具体时期的用字习惯状况。
    应当从两个视角对秦至汉初简牍帛书材料用字习惯进行研究。从对内的视角,着重对比所涉及的近二十批材料之间用字的差异,观察从秦至西汉初这个时期内的用字习惯的变化。从对外的视角,观察秦至汉初在整个汉字发展中历时的变化,总结出这个时期有特色的用字习惯。研究时应注意静态描写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描写要充分,对秦汉简牍帛书中的汉字隶定转写要标准统一,在字词关系处理上,应该做到“完全考释”。动态分析就是要把某文本的字词关系放在特定历史时期来考察,加强纵向的对比,不能“以今律古”,简单地处理某字与某字通假是不可以的。
    发掘汉字演变规律
    系统分析秦至汉初简帛文献的用字习惯,可以为专书用字习惯研究甚至整个汉字发展史提供切实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深入探索形成这个时期用字情况的各种原因,分析用字相同或者用字差异的原因,一定会得到许多规律性的认识。
    能够充分了解秦汉时期的字词对应关系,进而明确这一时期的语言面貌、文字用法等。通过分析这个时期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以及全面展示汉字记录汉语的情况,可以丰富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内容,为语言学界描写这个时期的汉语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能够很好地理解秦代“书同文字”的作用。秦至汉初是隶变时期,是汉字发展的转折时期,弄清楚这个关键时期的用字习惯,对秦至汉初的汉字包括俗字使用情况的掌握也有一定的意义。
    简帛文献中的字际关系、词际关系的研究,涉及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古今字等情况。分析通假字之间的音韵关系,可以对秦至汉初语音系统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异体字、分化字、古今字的分析,为汉字的孳乳、字典编纂时设立字头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确定秦至汉初的常见汉字总量以及词汇总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材料中的用字与传世的《尔雅》《说文》《方言》《仓颉篇》等进行对比,补充传统字书、词书漏收的字形和词语。即使对专门的字编,如《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秦文字编》《马王堆简帛文字编》《张家山汉简文字编》《银雀山汉简文字编》等也有补充字头、统一用字的作用。
    对规范秦至汉初简牍帛书材料释文的整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术界对整理出土的简帛材料的释文隶定以及出版时用字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导致有的释文与原材料的秦汉文字存在各种问题。通过用字习惯的研究,能规范出比较忠实于原简牍帛书材料又符合用字习惯的释文。
    对校读古书有重要的意义。秦至汉初的简帛文献,有许多传世本与之对应,如《周易》《老子》《诗经》《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以及各种医书、法律文书、日书等,从用字习惯研究的角度能为进一步理解、校释传世文献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
    全面研究秦至汉初简牍帛书材料的用字习惯,呈现出其整个用字面貌,归纳其用字规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项目“秦至汉初简牍帛书用字习惯研究”(19BYY155)、黑龙江省哲社项目“西汉马王堆简帛用字现象研究”(14E08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