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坡村作为侗锦织造技艺的主要传承区域,通过增权、授业、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办法,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的良性道路。在其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价值重构、对多方力量的协调、对非遗特点的坚守,下一步需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来保障这些实践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创新 “乡村振兴不能千村一面,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注]在历史的积淀下,我国许多乡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为村民提供致富渠道,适应乡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些学者的共识。[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通过非遗项目的价值重构,实现其造血功能?如何调动民众的积极性,避免传承人群的失语现象?如何协调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产业发展之余,推进乡村治理和文化重启?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工作的开展将是大有裨益的。以下仅以通道县文坡村的实践为例,呈现一个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地方经验。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地。因为地处偏远、山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该县至今仍为国家级贫困县。不过也正是由于与外界的流通相对较少,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得以保存,其中的侗锦织造技艺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坡村地处通道县牙屯堡镇西北部,是侗锦织造技艺的主要传承区域之一,在2016年的合乡并镇中,由枫香、元现、八毫、树团、绞坪五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总面积33159亩,其中林地面积25942亩,耕地面积3802亩,总人口3178人,设28个村民小组,共758户,拥有正式党员110名。从2011年开始,村民在能人的带动下,借助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大力发展村内产业,同时注重机制创新,努力寻求合作关系,走出了颇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之路,其实践经验可以总结为增权、授业、协同、创新四个要点。 一、增权:由传承人引领当地乡村振兴 新乡贤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注]但是,乡贤功能多聚焦于单一的资金捐助,在激活村庄闲置资源、激发村民自动力、激励集体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甚微,农村缺乏能够凝聚人心、整合人力、聚合智慧的新乡贤力量。[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往往是村里的能人,不仅身怀长技而且对本土文化有丰富的感情,应当成为乡村振兴中新乡贤培育的重要对象。这样既有利于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本土特色文化的重塑和民众文化自觉的形成。 粟田梅是土生土长的文坡村人,从小就在母亲和村寨老人的指导下学习纺纱织锦,熟练掌握了侗锦织造技艺。2008年她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她当选枫香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枫香村人均纯收入仅500余元,是典型的贫困村。担任村支书以后,她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呼吁加大对侗锦织造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召开村党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劝说村民重拾侗锦制作技艺。在她的带领下,2016年枫香村村民人均收入增长到3500元。枫香村及周边的四个村合并成为文坡村之后,粟田梅又被推选为文坡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她带领村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继续传承和发展侗锦织造技艺,二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推进脱贫攻坚。2017年文坡村作为全县“村企合一”的试点,组建了通道锦绣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村支书粟田梅兼任董事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