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前,我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与整个世界史学科一样,基础相当薄弱,然而并非空白,前辈先贤的筚路蓝缕之功不能忘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术界逐渐破除了“黑暗中世纪”的认识误区,中世纪史成为我国史学界进步最为明显、成果颇为丰厚且富有新意的学术领域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时段,中世纪史还一度成为比较史学特别是中外比较史学的重要策源地,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筚路蓝缕 功不可没 20世纪50年代初,各大学都以世界史取代了西洋史。1962年,在教材方面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系统叙述了人类从古至今的历史,其中包括世界中世纪史,标志着中世纪史进入我国规范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为配合大学的世界通史教学,1962—196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中古部分和近代部分)。其中,“上古部分”“中古部分”分别由林志纯、郭守田担任主编。在当时外国史原始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的补益作用不可忽视。 在受当时历史环境所限,外文资料和对外交流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前辈学者能够坚守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学岗位,实属不易。例如,耿淡如先生坚持在复旦大学开设“西方史学史”课程,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不得不辍教。在世界中世纪史领域辛勤耕耘的学者还有郭圣铭、齐思和、戚国淦、刘启戈、孙秉莹等诸位先生。他们培养了一代年轻学人,使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后继有人,功不可没。此外,《历史研究》编辑部先后编辑出版了《苏联关于封建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封建社会发展阶段问题译文集》《俄国农民战争译文集》,中世纪史学者也参与了这一时期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诸如“亚细亚生产方式”“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问题”等。但是,由于概念先行,缺乏基础史料,对国外学术动态也知之不多,相关探讨容易流于空泛。 逐渐活跃 走向兴盛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走向兴盛的起步期。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中世纪史研究逐渐活跃起来,消除禁区,打破“以论代史”旧框架,悄然兴起一股温和的历史反思之风,也是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之风。 关于欧洲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我国中世纪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呼应了国际史学界70年代末以来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讨论,弥足珍贵。一些学者重视农牧业经济结构差异,一些学者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或农民个体力量的作用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问题相联系,比较史学也逐渐兴起,特别是中西封建社会的比较研究,引发了极大的学术热情。例如,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庞卓恒《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短的根本原因》(《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戚国淦《十六世纪中英政治制度比较》(《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同时,一些专题性研究也得到深化。例如,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开拓创新 日趋深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世纪史的研究风格发生明显变化,如果说以前多有宏大叙事的色彩,现在则倾向于中观、微观研究和更为实证性的专题研究;更加注重方法和理念的更新;更加注重国际学界的发展动态,也更加国际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其一,开拓新领域,尝试新方法。例如,农民日常生活和消费水平研究;社会转型时期下层民众的贫困问题研究;城镇化历程以及贸易手段的变革;中世纪女性观念、寡妇改嫁以及婚姻家庭研究;中世纪宗教生活和信仰研究;疾病和医疗社会史以及特许权研究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剖析社会生活各个侧面,一些研究领域完全是开拓性的,大大深化了人们关于中世纪经济与社会的认知。不仅研究领域空前拓宽,中世纪的研究时段也得到合理延伸,例如欧洲中世纪早期文明与罗马文明的关系研究等。 其二,一些薄弱领域研究取得进展。由于语言障碍,英语地区以外的研究以前多是薄弱领域,新世纪以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例如,法国中世纪史、德意志中世纪史都有相关成果问世;东欧俄罗斯地区研究亦有进展,关于俄罗斯文化、东欧俄国农奴制、农村公社、蒙古统治对俄罗斯历史的影响等问题,都有一些新成果。阿拉伯及伊斯兰问题研究、拜占庭研究、东亚朝鲜史、日本史研究,也都取得明显进展。一些传统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如中古税制史、法律政治史、封建概念史、村庄共同体研究以及文艺复兴研究等。还有大量译著问世,开阔了研究视野,如布洛赫的《封建社会》、汤普逊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贝内特的《英国庄园生活》、麦克法兰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等颇有影响。很明显,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我国中世纪史研究亟待加强之处也需引起关注。首先,需要更加重视原始卷宗等一手资料的使用和积累。随着对外交流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时下出现中世纪史学者使用原始卷宗写作的现象,可喜可贺,当然还不够普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拿出一流研究成果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仍处于奠基时期。接下来,需要尽快补足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空白区域。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中世纪史研究基本阙如,以日本和印度为例,我国的研究人员聊胜于无。最后,研究中存在碎片化现象,原创力度不足,这也是当下明显的短板。一方面,研究成果更规范、更专业了;另一方面,又缺乏问题意识、探索热情和大视野,往往就事论事,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资深教授、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原会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原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