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观点 >

河南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发掘简报

http://www.newdu.com 2019-12-02 《中原文物》2019年第4期 杨海青 等 参加讨论

    杨海青 韩红波 高鸣 高鹏 彭宇 李永涛 燕飞 张雪娇 贺旭辉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摘 要:2018年4月至5月,为配合义马市开祥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向东扩建工程建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位于义马市市区南部的上石河墓地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春秋时期的墓葬。这里介绍的3座墓M29、M34和M35,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属于春秋早中期中型贵族墓葬,共出土各类器物285件(颗),包括铜、玉与玛瑙、陶、骨、蚌等种类,为研究豫西地区春秋时期的葬制和葬俗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关键词:义马;上石河;春秋墓
     
    图一义马上石河墓地位置示意图
    上石河墓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市区南部、石河西岸约100米处的原上石河村村中, 北临310国道, 南接新安古城遗址, 西与开祥化工有限公司老厂区隔墙相连。2017年7月, 义马市文物钻探队在配合义马市开祥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向东扩建工程建设用地进行考古钻探时, 发现了该墓地。该墓地原为上石河村村民居住地, 周围地势整体较为开阔平坦。目前已初步探明墓地现存范围东西长约200米, 南北宽约150米, 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 墓葬分布较为密集。 (图一)
    2018年4月至5月, 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配合下, 对上石河墓地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清理了一批春秋时期的墓葬, 其中以M29、M34和M35等3座墓葬较为重要, 现简报于下。
    一 M29
    (一) 墓葬形制与葬具
    M29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方向195°。墓口距现地表0.4米, 南北长4.4米, 东西宽2.68~2.74米。墓口略小于墓底, 墓壁修整平滑, 北、东、西三壁向下斜直外张, 南壁陡直, 底部平坦。墓底南北长4.42米, 东西宽2.82~2.96米, 墓深2.48米。墓底四周设有熟土二层台, 北侧台宽0.34米, 东侧台宽0.23~0.37米, 南侧台宽0.18~0.39米, 西侧台宽0.2~0.3米, 台高0.92米。墓内填以红褐色为主的花土, 略经夯打, 较硬, 夯层与夯窝不明显, 土内含有少量的料礓石和河卵石块。
    墓内葬具皆已严重腐朽, 结构不清。从灰白色或灰黑色木质朽痕判断, 其葬具为1棺1椁。木椁位于墓底中部, 椁室四壁紧贴二层台内壁, 平面近长方形, 南北长3.7米, 东西宽2.3~2.4米, 板厚0.04米, 高0.92米。木棺位于椁室中部, 平面呈长方形, 南北长2.56米, 东西宽1米, 板厚0.05米, 高0.7米。棺内葬有1人, 为侧身直肢葬, 头向东南, 足向北, 骨骼保存较差。经初步鉴定为男性, 年龄约35岁左右。
    随葬器物分别放置于棺椁之间西北部和东部。其中在棺椁之间的西北部放置有石戈1件、骨镳2件;棺椁之间的东部则放置铜簋盖1件, 铜盾鍚2件, 铜环1件, 石贝30枚。 (图二, 图三)
    (二) 随葬器物
    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共计37件 (枚) 。依质地可分为铜、石和骨3类。
    1. 铜器
    4件。有簋盖、环和盾鍚3种。
    簋盖1件。标本M29∶4, 盖面上隆, 弧腹, 顶有喇叭形捉手。口沿上饰一周S形平面窃曲纹, 上有3层瓦垄纹。高7.6厘米, 口径20.6厘米, 捉手直径11厘米。 (图四:1, 图五:1, 图六)
    盾鍚2件。出土时皆已破碎, 但尚能看出轮廓, 应为盾牌上的装饰物。形制、大小相同, 壁胎极薄, 作圆形上隆。厚约0.04厘米。
    环1件。标本M29∶5, 圆形, 断面亦呈圆形。直径6.5厘米, 孔径4.7厘米, 断面直径0.9厘米。 (图四:2, 图五:2)
    2. 石器
    31件 (枚) 。有戈、贝2种。
    戈1件。标本M29∶1, 出土时断为三截。石质青灰色。锋呈等腰三角形, 直援, 有微刃, 中脊明显, 援与內交接处有凹槽, 直內。通长16.7厘米, 援宽2.3厘米, 內长1.4厘米, 宽2.2厘米, 厚0.5厘米。 (图四:3, 图五:3)
    图二M29墓葬形制与结构
    图三M29平面、剖视图
    1.石戈2.石贝3.铜盾鍚4.铜簋盖5.铜环6.骨镳
    图四M29出土遗物
    1.铜簋盖 (M29∶4) 2.铜环 (M29∶5) 3.石戈 (M29∶1) 4.骨镳 (M29∶6-1)
    贝30枚。石质较粗, 呈白色, 微透明, 部分半透明。因受沁蚀, 表面较为粗糙或有褐色斑点。形状相同, 大小略有差异。上端有尖, 下端呈弧状, 正面鼓起, 背面为平面, 背面中部纵向刻一道浅凹槽。标本M29∶2-1, 形体较大。长2.3厘米, 宽1.8厘米, 厚0.7厘米。 (图五:4-上) 标本M29∶2-2, 形体较小。长1.5厘米, 宽1.2厘米, 厚0.7厘米。 (图五:4-下)
    图五M29出土遗物线图
    1.铜簋盖 (M29∶4) 2.铜环 (M29∶5) 3.石戈 (M29∶1) 4.石贝 (上:M29∶2-1、下:M29∶2-2) 5.骨镳 (M29∶6-1) 6.骨镳 (M29∶6-2)
    3. 骨器
    2件, 仅镳1种。兽角制成。皆呈弧形弯曲, 一端平齐, 另一端尖细, 断面呈圆角长方形。标本M29∶6-1, 残成多截, 两扁侧有两个长方形穿孔。长13.6厘米, 最大断面2.1×1.4厘米。 (图四:4, 图五:5) 标本M29∶6-2, 残成多截, 中部缺失, 两扁侧有两个椭圆形穿孔, 宽侧底部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长12.5厘米, 最大断面1.6×1.2厘米。 (图五:6)
    图六铜簋盖 (M29∶4) 纹饰拓片
    二 M34
    (一) 墓葬形制与葬具
    M34也是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方向27°。墓口距现地表0.5米, 南北长3.42米, 东西宽2.2~2.3米。墓口略大于墓底, 墓壁修整光滑, 东西两壁向下斜直略内收, 南北两壁上下垂直, 平底。墓底南北长3.42米, 东西宽2.02~2.12米, 墓深1.84米。墓底四周设有熟土二层台, 北侧台宽0.18米, 东侧台宽0.12~0.22米, 南侧台宽0.12米, 西侧台宽0.14米, 台高0.5米。墓底中部有一正方形腰坑, 长、宽均为0.28米, 深0.22米, 坑内底部放置有细小的动物骨骼。墓内填以红褐色为主的花土, 土质较硬, 含有少量的料礓石和河卵石块。
    墓内葬具均严重腐朽, 结构不清。从残存的灰白色或灰黑色木质朽痕判断, 其葬具为1棺1椁。木椁位于墓底中部, 椁室四壁紧贴二层台内壁, 平面呈长方形, 南北长3.12米, 东西宽1.76米, 板厚0.06米, 高0.5米。木棺位于椁室中部偏东, 平面呈长方形, 南北长2.2米, 东西宽0.87米, 板厚0.05米, 高度不详。棺内葬有1人, 骨骼腐朽严重, 已成黄褐色粉末状, 仅能清理出人骨架大体轮廓。依其痕迹可知为侧身直肢葬, 头北足南, 年龄、性别不详。
    随葬器物分别放置于棺椁之间北部和东南角以及棺内。其中在棺椁之间的北部放置有铜鼎1件, 铜匜1件和铜盘1件, 棺椁之间的东南角放置有陶珠30颗;棺内放置玉璜1件, 玉戈1件, 长方形玉佩1件, 玉玦2件, 口琀玉1件, 玛瑙珠91颗, 石贝2枚, 绿松石管18件。 (图七, 图八)
    图七M34墓葬形制与结构
    (二) 随葬器物
    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共计157件 (枚) 。依质地可分为铜、玉、玛瑙、陶和石5类。
    1. 铜器3件。有鼎、盘和匜3种。
    鼎1件。标本M34∶1, 口微敛, 斜方唇, 窄折沿, 附耳微外侈, 附耳与口沿间有两个连接的小横梁, 深鼓腹, 圜底, 三兽蹄足中空, 内侧有一道竖向凹槽。口沿下饰一周C形窃曲纹, 附耳内外侧饰重环纹。器壁内侧铸有竖款铭文3行13字, 从右至左为:
    昜乍 (作) 宝
    鼎, 子子孙孙永
    宝用享。
    通高17.8厘米, 口径18.8厘米, 最大腹径18.4厘米, 腹深9.4厘米, 足高8.3厘米。 (封二:1, 图一〇, 图一一:1, 图一二:1、2)
    盘1件。标本M34∶3, 直口, 斜方唇, 窄折沿, 附耳向上微内收, 浅腹, 平底, 矮圈足。口沿下饰有珠重环纹, 附耳饰无珠重环纹, 圈足饰两周凸弦纹。通高12厘米, 口径32.4厘米, 腹深6厘米, 圈足径25.6厘米。 (图九:1, 图一一:2, 图一二:3)
    匜1件。标本M34∶2, 近直口, 前有窄长槽状流, 后有龙形鋬手。上腹微鼓, 下腹内收, 底近平, 下附四兽蹄形扁足。口沿下饰一周平目重环纹, 腹部饰四周瓦垄纹, 鋬手上饰尖角重环纹, 扁足正面的上部饰卷云纹, 下部阴刻兽爪。通高16厘米, 流长4厘米, 宽4.2厘米, 腹深8.6厘米。 (图九:2, 图一一:3, 图一二:4-8)
    2. 玉器
    13件。有璜、戈、长方形佩、玦、口琀等5种。
    图八M34平面、剖视图
    1.铜鼎2.铜匜3.铜盘4.陶珠5.石贝6、7.玉玦8.口琀9.长方形玉佩、玛瑙珠、绿松石管10.玉璜11.玉戈
    璜1件。标本M34∶10, 青玉, 深冰青色, 大部因受沁呈黄白色。玉质细腻, 微透明。正背两面皆阴刻尖尾双龙纹, 龙首分别朝向璜的两端, 斜尖形尾于璜的中部交错相叠;龙首张口, 臣字目, 龙身饰卷云纹。两端各有一圆形单面钻穿孔。通长5.9厘米, 宽1.1厘米, 厚0.3厘米。 (图九:3, 图一一:4)
    戈1件。标本M34∶11, 出土时已断为多截, 锋与内略残。青白玉, 受沁处有黄白色斑点。玉质较细腻, 微透明。锋呈等腰三角形, 直援, 援与锋皆有刃, 直内。长15.3厘米, 宽2.6厘米, 厚0.35厘米。 (图九:4, 图一一:5)
    长方形佩1件。标本M34∶9-1, 青玉, 冰青色, 玉质细腻, 半透明。正面阴刻四条竖线, 背面中部有一凹槽, 上部有一对钻圆穿。长1.9厘米, 宽1.2厘米, 厚0.3厘米。 (图九:5, 图一一:6)
    玦2件。形制、大小、玉质及玉色相同。青白玉, 因受沁有黄白色斑点。玉质较细腻, 半透明。扁平体, 内有裂纹, 断面呈长方形。标本M34∶6, 直径4厘米, 孔径1.2厘米, 厚0.4厘米。 (图九:6, 图一一:7) 标本M34∶7, 形状、尺寸与标本M34‥6相同。 (图九:7, 图一一:8)
    口琀8件。皆青白玉, 因受沁有黄白色斑点。残碎, 形体较小且不规则。
    图九M34出土遗物
    1.铜盘 (M34∶3) 2.铜匜 (M34∶2) 3.玉璜 (M34∶10) 4.玉戈 (M34∶11) 5.长方形玉佩 (M34∶9-1) 6.玉玦 (M34∶6) 7.玉玦 (M34∶7)
    3. 玛瑙器
    91颗。仅珠1种。皆红色, 半透明。体均作扁圆形。高0.3~1.3厘米, 直径0.3~1厘米。标本M34∶9-5, 直径1厘米, 孔径0.2厘米, 高1.3厘米。 (图一一:9) 标本M34∶9-8, 直径0.9厘米, 孔径0.2厘米, 高0.75厘米。 (图一一:10)
    4. 陶器
    30颗。仅珠1种。形状相同, 大小不一。均为泥质灰黑陶, 菱形, 断面为圆形, 中间有一穿孔。标本M34∶4-1, 为较大者, 长1.5厘米, 直径1厘米。 (图一一:11) 标本M34∶4-2, 为较小者, 长1.2厘米, 直径0.9厘米。 (图一一:12)
    5. 石器
    20件。有贝和绿松石管2种。
    贝2枚。石质较粗, 呈白色, 因受沁蚀表面较为粗糙。形制相同, 大小略有差异。上端有尖, 下端呈弧状, 正面鼓起, 背面为平面, 背面中部纵向刻一道浅凹槽。标本M34∶5-1, 长2厘米, 宽1.5厘米, 厚0.9厘米。 (图一一:13)
    绿松石管18件。青灰色, 受沁后多呈灰白色, 或有黄色斑点。均作圆管状, 长短大小不一。标本M34∶9-93, 长2.1厘米, 直径0.9厘米。 (图一一:14) 标本M34∶9-96, 长0.3厘米, 直径0.6厘米。 (图一一:15)
    三 M35
    (一) 墓葬形制与葬具
    M35也是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方向21°。墓口距现地表0.64米, 南北长3.54米, 东西宽2.2~2.28米。墓壁上下垂直, 平滑规整, 底部平坦。墓底尺寸与墓口相同, 墓深2.14米。墓底四周有较窄的熟土二层台, 北侧台宽0.04~0.06米, 东侧台宽0.12~0.24米, 南侧台宽0.04米, 西侧台宽0.6米, 台残高0.34米。墓内填土以红褐色花土为主, 土质较硬, 含有少量的料礓石和河卵石块。
    图一〇M34出土铜鼎 (M34∶1) 铭文及拓片
    墓内葬具皆腐朽严重, 结构不清。从清理出的灰白色或灰黑色木质朽痕判断, 其葬具为单棺单椁。木椁位于墓底中部, 平面呈长方形, 南北长3.45米, 东西宽2.04米, 板厚约0.05米, 残高0.34米。木棺位于椁室中部略偏东, 平面近长方形, 南北长2.2米, 东西宽0.92米, 板厚0.04~0.06米, 残高0.3米。棺内葬有1人, 为侧身直肢葬, 头北足南, 骨骼腐朽严重, 保存较差, 性别与年龄不详。从墓内随葬的铜戈、铜盾鍚等兵器看, 墓主应为男性。
    随葬器物因用途差异而被放置在墓室内不同的位置。棺盖板上放置石圭2件 (图一三, 图一五) ;棺椁之间的东北角放置铜鍑1件, 东北部散置有石贝54枚和陶珠15颗, 东部放置有铜鼎1件, 铜戈1件, 铜盾鍚7件, 铜辖首2件, 铜衔2件, 铜铃1件, 蚌壳2件;棺内放置有口琀玉3件, 石块1件。 (图一四, 图一六)
    (二) 随葬器物
    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共计91件 (枚) 。依质地可分为铜、玉、石、陶和蚌5类。
    1. 铜器15件。依用途不同, 可分为礼器、兵器和车马器3类。
    (1) 礼器
    2件。计有鼎和鍑2种。
    鼎1件。标本M35∶6, 口微敛, 窄沿微上折, 圆唇, 立直方耳, 半球状腹, 粗矮蹄足。沿下饰一周勾连S形无目窃曲纹, 腹中饰有一条凸棱, 下饰一层垂鳞纹, 耳外侧无纹饰, 蹄足上饰简易兽面纹。足内有范土, 范缝较明显, 一耳有修补痕迹。通高44厘米, 口径24.4厘米, 腹径24厘米, 腹深11.2厘米, 足高9厘米。 (封二:2, 图一八:1, 图一九:1、2)
    鍑1件。标本M35∶3, 圆唇外侈, 敞口, 环形立耳, 耳上端有一乳钉饰, 深弧腹, 圜底, 喇叭形圈足。腹上部饰一周细凸弦纹。底部有烟熏的痕迹。通高26.4厘米, 口径22厘米, 圈足径10.8厘米, 腹深17厘米。 (图一七:1, 图一八:2)
    图一一M34出土遗物线图
    1.铜鼎 (M34∶1) 2.铜盘 (M34∶3) 3.铜匜 (M34∶2) 4.玉璜 (M34∶10) 5.玉戈 (M34∶11) 6.长方形玉佩 (M34∶9-1) 7.玉玦 (M34∶6) 8.玉玦 (M34∶7) 9.玛瑙珠 (M34∶9-5) 10.玛瑙珠 (M34∶9-8) 11.陶珠 (M34∶4-1) 12.陶珠 (M34∶4-2) 13.石贝 (M34∶5-1) 14.绿松石管 (M34∶9-93) 15.绿松石管 (M34∶9-96)
    图一二M34出土铜器纹饰拓片
    1.铜鼎 (M34∶1) 耳部2.铜鼎 (M34∶1) 腹部3.铜盘 (M34∶3) 腹部4.铜匜 (M34∶2) 口沿下5.铜匜 (M34∶2) 流口6.铜匜 (M34∶2) 鋬部7.铜匜 (M34∶2) 前足8.铜匜 (M34∶2) 后足
    图一三M35棺盖板上出土遗物
    图一四M35墓葬形制与结构
    (2) 兵器
    8件。有戈和盾鍚2种。
    戈1件。标本M35∶8, 锋呈等腰三角形, 直援, 中部有脊, 援、胡皆有刃, 阑侧有三个长条形穿, 上部一个为横向, 下部两个为竖向, 下阑较尖锐。直內, 內中部有一长条形穿。通长23.4厘米, 援宽3厘米, 厚0.5厘米;內长7.4厘米, 宽3.5厘米, 厚0.3厘米。 (图一七:2, 图一八:3)
    盾鍚7件。因壁胎较薄, 受腐蚀严重, 除个别外, 多已破碎不堪。形状基本相同, 圆形, 正面中部向上凸起呈覆盆形, 中部饰有一周瓦垄纹。标本M35∶9-1, 部分边缘残损, 外径7厘米, 高2厘米, 厚0.05厘米。 (图一八:4)
    图一五M35棺盖板上随葬遗物平面图
    1.石圭2.石戈
    图一六M35平面、剖视图
    3.铜鍑4.石贝5.陶珠6.铜鼎7.蚌壳8.铜戈9.铜盾鍚10、12.铜衔11.铜铃13、14.铜辖首15.口琀16.石块
    图一七M35出土遗物
    1.铜鍑 (M35∶3) 2.铜戈 (M35∶8) 3.铜辖首 (左:M35∶14、右:M35∶15) 4.铜衔 (M35∶10) 5.铜铃 (M35∶11) 6.石戈 (M35∶2) 7.石圭 (M35∶1) 8.石块 (M35∶16)
    (3) 车马器
    5件。有辖首、衔和铃3种。
    辖首2件。形制、大小相同。辖首正面为兽面形, 近长方形, 两侧有近方形对穿孔, 背面呈马蹄形。标本M35∶14, 通长3.2厘米, 宽4厘米, 高3.4厘米, 穿孔边长0.7厘米。 (图一七:3-左, 图一八:5, 图一九:3)
    衔2件。形状、大小相同。皆由两段近8字形的联环钮套接而成, 端环呈圆形。标本M35∶10, 通长22.7厘米, 端环直径4.3厘米。 (图一七:4, 图一八:6)
    铃1件。标本M35∶11, 整体上细下粗, 平顶, 上有半环钮, 钮下顶面有一个小穿孔, 铃腔内有一个槌状铃舌, 一面凸起, 一面为平面, 舌上有一圆形穿孔, 下口为内弧喇叭口, 边缘向上弧起。器身正面有两个平行的细长条形穿孔, 背面有一个细长条形穿孔, 断面近椭圆形。通高4厘米, 下口长3厘米, 腔宽2.2厘米。 (图一七:5, 图一八:7)
    2. 玉器3件。仅口琀1种。出于墓主口中, 皆为残玉碎块。形体较小, 呈不规则形。
    图一八M35出土遗物线图
    1.铜鼎 (M35∶6) 2.铜鍑 (M35∶3) 3.铜戈 (M35∶8) 4.铜盾鍚 (M35∶9-1) 5.铜辖首 (M35∶14) 6.铜衔 (M35∶10) 7.铜铃 (M35∶11) 8.石戈 (M35∶2) 9.石圭 (M35∶1) 10.石贝 (M35∶4-1) 11.石贝 (M35∶4-2) 12.石贝 (M35∶4-3) 13.石块 (M35∶16) 14.陶珠 (M35∶5-1) 15.陶珠 (M35∶5-2) 16.蚌壳 (M35∶7)
    图一九M35出土铜器纹饰拓片
    1.铜鼎 (M35∶6) 口沿下2.铜鼎 (M35∶6) 腹部3.铜辖首 (M35∶14)
    3. 石器
    57件 (枚) 。有戈、圭、贝和石块4种。
    戈1件。标本M35∶2, 出土时从中部断为两截。青石, 青灰色。锋呈等腰三角形, 较尖锐, 有微刃, 援无刃无脊, 內与援相接处有两个半圆形凹槽。通长19.9厘米, 援宽2.1厘米, 內长2.3厘米, 宽2.1厘米, 厚0.5厘米。 (图一七:6, 图一八:8)
    圭1件。标本M35∶1, 出土时已断为多截, 且上部残缺。白石, 石质较粗糙, 部分受沁呈黄白色或粉化。两边有微刃, 正面有脊, 背面平, 底端中部有一个对钻错位的圆穿。残长13.3厘米, 宽2.6厘米, 厚0.7厘米, 穿孔直径0.8厘米。 (图一七:7, 图一八:9)
    贝54枚。石质较粗, 呈白色, 因受沁蚀表面较为粗糙或有褐色斑点。形制相同, 大小略有差异。上端有尖, 下端呈弧状, 正面鼓起, 背面平, 背面中部纵向刻一道浅凹槽。标本M35∶4-1, 为较大者, 长2.2厘米, 宽1.9厘米, 厚1.1厘米。 (图一八:10) 标本M35∶4-2, 为较小者, 长1.7厘米, 宽1.5厘米, 厚1厘米。 (图一八:11) 标本M35∶4-3, 为较薄者, 长2.2厘米, 宽1.6厘米, 厚0.5厘米。 (图一八:12)
    石块1件。标本M35∶16, 黄褐色。近长条形, 断面近长方形。通长7.2厘米, 宽6.3厘米, 厚4.2厘米。 (图一七:8, 图一八:13)
    4. 陶器
    15颗。仅珠1种。形状相同, 大小不一。均为泥质灰黑陶, 菱形, 断面为圆形, 中间有一穿孔。标本M35∶5-1, 为较大者, 长1.7厘米, 直径1.6厘米。 (图一八:14) 标本M35∶5-2, 为较小者, 长1厘米, 直径1.4厘米。 (图一八:15)
    5. 蚌壳
    1件。标本M35∶7, 河蚌, 白色, 部分残, 呈扇形, 长6.3厘米, 宽5.1厘米。 (图一八:16)
    四 结语
    (一) 墓葬年代
    此次在上石河墓地发掘的M29、M34和M35, 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墓底周围设有熟土二层台, 葬具为单棺单椁, 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小型贵族墓葬M2016和M2017形制基本相同[1]。
    从3座墓出土随葬器物特征看, M34和M35出土的铜鼎分别与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的虢季铜鼎[1]和M2010出土的铜鼎形制相同[3];M34出土的铜盘、铜匜分别与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出土的铜盘和铜匜形制相同[4];M29出土的铜簋盖与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M7出土的春秋早期铜簋盖形制相同[5];M35出土的铜鍑、铜戈与陕西宝鸡甘峪[6]出土的春秋早期铜鍑、山西晋侯墓地M93出土的铜戈[7]相似或相同。此外, 3座墓葬中出土铜器上所装饰的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等纹样, 也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流行的装饰纹样。
    综上所述, 无论从墓葬形制, 还是从器物特征、纹饰等方面分析, 都表明这3座墓的时代应属春秋早期稍偏晚。
    (二) 墓主及其身份
    M29、M34和M35均单棺单椁, 墓内随葬器物组合不全。M34内随葬铜礼器有鼎、盘、匜各1, M35内随葬铜礼器有鼎、鍑各1, 而M29则仅随葬铜礼器簋盖1件。从此规格上可以看出, 这3座墓的墓主并非一般庶人, 但也非级别很高的贵族, 生前应是士一级的没落贵族。另外, M29内出土有铜盾鍚, M35出土有铜戈、铜盾鍚等, 说明两墓的墓主生前为军人或武士;M34内出土的铜鼎铭文中有“昜”2字, “昜”为器主。“昜”为通假字, 通“唐”, 为国名, 在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为女性名字。此鼎应是唐国女子昜生前出嫁时作为陪嫁之物带至虢国的, 为媵器。其身份应为士一级的贵族夫人。
    (三) 墓葬族属义马地处崤函古道, 春秋时期处于虢国和周王室王幾范围之间, 属虢国势力范围。这次在义马上石河村发掘的3座墓葬, 不仅墓葬的形制与虢国墓地墓葬相同, 而且墓内出土的铜鼎、铜簋盖、铜盘、铜匜等礼器, 铜戈、铜盾鍚等兵器以及铜辖首、铜衔等车马器, 造型也均与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据此推断, 这3座墓葬的墓主生前应为虢国较低级的没落贵族。
    (四) 关于铜问题铜鍑是商周至春秋早中期草原游牧文化中常见的一种炊煮器和祭祀用具, 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区、内蒙古和河北一带, 在这些地区的春秋墓葬中常有发现。M35出土的铜鍑, 不仅在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墓葬中没有发现, 甚至在中原地区的春秋墓中也极为罕见, 很可能是墓主在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M35出土的铜鍑, 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虢国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对峙关系。
    参考文献:
    [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的清理[J].文物,2000 (12) .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J].文物,2000 (12) .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2014年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8 (2) .
    [6] 刘莉.铜鍑考[J].考古与文物,1987 (3) .
    [7]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 (7) .
        (图表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