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杨阳)11月15日,“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新”高端论坛暨深圳大学第二届故宫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会议旨在深入挖掘故宫学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探讨如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为时代发展提供文化滋养。 故宫学概念的提出者、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表示,故宫学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学术体系,它不仅研究故宫,更关注当下,注重当代的文化建设。郑欣淼说:“我们是受国家委托,来守护故宫这份文化遗产的,我们有责任让大家共享文化成果,让故宫及故宫学为当代社会服务。” 故宫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文化艺术博物馆”,还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博物馆等特色,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介绍,故宫学术研究的自发阶段始于1912年溥仪逊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研究主要围绕故宫博物院的业务工作展开,如古建筑历史与修缮、馆藏文物、图书档案、明清宫廷历史等。同时,创办于1958年的《故宫博物院院刊》及创办于1978年的《紫禁城》,使故宫学术研究如虎添翼。 正是立足于对故宫、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长期以来的认识,2003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集整理、研究、保护与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问和学科。其学术要义在于从文化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故宫、故宫文物、故宫博物院之间的内在联系。 近年来,故宫学研究所加快了与高校的战略合作,故宫学研究成果已陆续走进高校课堂,收到了良好效果。章宏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依托高校成立故宫学研究机构,招收故宫学方向研究生,举办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故宫学与古代建筑营造讲习班。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徐婉玲认为,故宫学是一套经世致用的学术体系。文物点查与史料整理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物研究与古建保护为其构建了基本框架,理论探索和机制创新为其深化了精神内涵。如何立足故宫资源,做好故宫学问,是繁荣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赋予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命题。 西距北京故宫两千余公里的敦煌同为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文化的交集地,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包容,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由于敦煌特殊的历史原因及地理环境,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一直举步维艰。 近年来,敦煌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上做了有益尝试,如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数字化回归方面就取得了可喜成果。据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夏生平介绍,这主要是针对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实体在没有办法“回归”或“返还”不畅通的情况下,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即“数字化回归”或“数字化返还”。实现莫高窟藏经洞文献的数字化重建,可以让更多敦煌学专家学者、公众共享这一文化遗产资源,借助数字人文研究理论、方法进行敦煌学研究。 夏生平表示,数字化保护技术为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的数字化提供了全新理念。不仅可永久保存文物全部数字化信息,还可为敦煌石窟文物本体保护提供准确和详细的记录,并为遗产深度展示提供数据支持,极大缓解了由于旅游开放造成的石窟文物保护压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保护壁画提供技术保障,将数字化技术科学合理应用到敦煌石窟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进宝提出,敦煌学早期以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转换其研究重点。它虽是一门以地名命名的学科,即历史上在敦煌郡或瓜州范围内的遗迹遗物及其历史地理都是其研究对象,但敦煌学者不能局限在敦煌,要放宽视野,走出敦煌,打通学科壁垒。 据悉,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深圳大学故宫学研究院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