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揭秘南塘灭亡的原因 只因此人错杀了一个人

http://www.newdu.com 2019-12-0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还不知道:南塘为什么会灭亡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著名的"词人帝王"李煜在国破家亡后追思故国的心绪表达,也是他被宋太宗毒死之前的最后一篇作品。
    

    作为五代十国时代末期南唐的君主,李煜的一生可谓是命途多舛。他喜爱文学、绘画,通晓音律,却被命运捉弄,成为了自己并不想当的一国之君。
    

    后人常说,李煜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君主,笔者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对。
    在位期间,李煜一方面想要改革土地制度,却既触犯地主利益,又不利于农民耕作,遭到强烈反对被迫中止;另一方面,他表面臣服宋朝,暗中整顿兵马,但却不能任用贤能的将领,面对宋军难求一胜。
    

    正是因此,有人认为南唐亡国的真正原因,是李煜误杀一位大将,结果导致朝中再无可用之人,此将便是林仁肇。
    林仁肇出生于建阳,也就是今福建省南平市北部的建阳区一带。根据清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的记载,林仁肇其人"刚毅多力,身长六尺余,姿貌伟岸,文身而虎形。"根据唐、宋时一尺等于三十余厘米来看,林仁肇至少也是一米八往上的个子,且力量惊人,性格刚直有毅力,姿态和相貌也十分出众,俨然是个名将。
    

    林仁肇的勇猛过人,他在当时统治福建一带的闽国军中当上了裨将,也就是副将。又因为生得虎背熊腰,为人豪迈健壮,部队里的人为他取外号为"林虎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在军中也算是很有威信的。
    天德三年(945),闽国爆发了内乱,北方的南唐见状,趁机将其攻灭。面对国家的灭亡,林仁肇选择了暂时回乡闲居。
    

    显德三年(956),决心统一天下的柴荣率领后周军队攻打南唐。当时的国君李璟下令广招勇士,林仁肇被推荐而受封将军,前去救援寿州。据史书记载,林仁肇"率偏师援寿州,攻城南大寨,有功,又破濠州水栅",一路上可谓是顺风顺水。因战功,林仁肇升任淮南屯营应援使,而紧接着,他又前往另一处战场与后周大将张永德对阵。
    林仁肇本想用火攻退敌,但风向突然改变,行动失败。就在南唐军撤退时,擅长射箭的张永德引弓便射。史载,林仁肇单骑殿后,且"矢至仁肇所,辄为格去。"林仁肇格挡住敌方射来的箭矢的举动,让张永德十分惊讶。他惊叹道:"敌有人,未可逼也",便率军放弃了追杀。
    因为退却后周军队的突出贡献,林仁肇被封为镇海军节度使,在南唐很有名望。
    此后后周、南唐议和,双方共度了四年和平时光,但赵匡胤的登基打乱了原有的平静。
    因为忠于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赵匡胤登基后宣布起兵。而赵匡胤则是毫不留情将其平定,就在别人看热闹之际,林仁肇认为李重进被灭,宋军在淮南的势力还没布置好。此时正是进取的好时机,于是上书已是国君的李煜,请求出兵。
    

    当时宋朝强势,而南唐较弱。李煜对宋朝采取着俯首称臣的态度,丝毫不敢反抗或是做出不轨的行动。
    林仁肇考虑到这点,便主动提出:"臣起兵日,仍驰闻北朝,言臣据兵窃叛,事成归国,否则请族臣,以明陛下无二。"也就是说,林仁肇主动提出让李煜向赵匡胤汇报自己窃兵谋反的消息。
    这样,哪怕到时候林仁肇兵败,李煜也可以说发兵攻宋并非自己的本意,只是林仁肇自己的行为。如此,便能撇清关系,不受牵连。即使林仁肇恳切至此,李煜还是回应道:"无妄言,宗社斩矣!"
    宋太祖一直想要攻取南唐,而林仁肇则是他唯一忌惮的猛将。为了将他除掉,这位行伍出身,善于使用谋略的帝王心生一计。
    赵匡胤贿赂了林仁肇的侍从,让他绘制其画像,并将画像悬挂在了宫里一处空空的别室中。
    随后,赵匡胤趁着开宝五年(972)南唐郑王李从善前往汴京朝贡的机会将画像展示给他,并声称:"仁肇行且降,先持此为信耳。"李从善震惊之时,赵匡胤又指着那间挂画的别室说:"将以此赐仁肇。"
    

    从小只接触了诗词歌赋、治国之道的李煜哪是老谋深算的赵匡胤的对手。他从李从善那里听说此事后,便不加以求证就将林仁肇赐死。
    林仁肇去世后,南唐再无可以独当一面的猛将,在战场上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而宋军则是去掉了心头大患,三年后便顺利灭掉了南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