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建构70年(4)

http://www.newdu.com 2019-12-04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 周竞红 参加讨论

    四、各民族社会交往日益广泛
    社会交往是一切社会联系的物质基础,新型民族关系的建构、巩固和发展都与各民社会交往的日益广泛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以边、偏、山为特征,即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大多数均主要分布于边疆地区、偏远地区和山区。1949年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人民民主政治保障和民族平等团结的实践,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逐步打破历史上形成阻隔各民族人民交往的阻碍,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行政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得各民族人口全国性流动成为常态,推动各民族人民间交往交流交融。
    (一)各民族人口迁移流动促成民族间全方位互动
    民族人口的分布状况取决于现实因素,也与历史上的民族交往状况相关。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9%,少数民族人口高度聚居于边疆地区。依据当时统计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比例数,我们可以将省级行政单位分成三个类别:一为少数民族人口在当地人口占绝对优势者,主要是西藏、新疆和青海三省(西藏高达100%、新疆93.06%、青海50.95%);一为少数民族人口在当地人口不占优势,但是少数民族人口较多者,主要为广西、云南和贵州(广西37.51%、云南31.59%、贵州23.69%);一为少数民族人口在当地人口所占比例较低者,主要是内蒙古、甘肃、吉林、辽宁、黑龙江、四川几省区(其中内蒙古15.53%、甘肃11.75%、吉林10.67%、黑龙江7.89%、辽宁8.07%、四川3.11%)。这三类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条件、构成内容和状态有很大的不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政府对民族关系的全面协调、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推动,不同民族间交往量大大增加,不同民族地区人口构成有了新的变化,对民族关系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多数民族地区在这一进程中打破了封闭状态,形成各民族人口全国性迁移态势,据统计,1964年53个少数民族中,只有壮、满、回、苗、维吾尔、蒙古、藏、朝鲜、白等9个民族分布于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阿昌族和塔吉克族分布于2个和3个省区内,其余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到2000年,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中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人口较少的德昂族人口也已分布22个省区,阿昌族人口分布区已增至27个省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大多数民族人口高度集中于传统人口分布区的程度已趋于减小。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市场转型,使各民族经济生活在市场推动下深入交流,各民族成员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人口自主流动进一步扩展,各民族成员平等进入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改革不仅使大量的汉族人口因经济活动而迁入传统的民族人口聚居区,也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从传统的聚居区流动到东部城市参与市场竞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国总量为1 522.9万人,比2005年的978.4万增长了544.55万人。尽管不同民族成员由于文化差异、技术技能或代际差异等复杂因素,在经济活动分层中出现较大的差距,但是,各民族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生活已得到全面改善,温饱型是各民族生活的普遍状态。
    (二)城市和城镇化创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环境
    城市和城镇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创业环境和丰富的就业门类,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规则提出了新要求,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设了新环境。城市的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规则等都与人们习以为常的乡村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因就业、就学、就医等需求而进入城市的民族人口,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尽管与特定个体的技能相关,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城镇管理进程中,充分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多民族社区、工作场所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注意创造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社会氛围和规则,使“各民族群众能够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现代城市空间更有利于各民族广泛地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五、新时代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途径
    70年来新型民族关系建构的经验证明,只有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才能保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将全方位助力新型民族关系持续和加强。新时代继续加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需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基本政治制度,在不断满足各民族群众发展需求中开拓创新。
    第一,在创新引领下稳步发展各民族地区经济,民族地区在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中谋求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改善民族地区经济面貌,提升民生经济保障能力。各民族地区经济日益发展繁荣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物质基础,党中央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当前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要真正完成这项前无古人的任务,一方面需要民族地区搞好本区域经济管理改革创新,不断更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观念,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在对内对外开放中寻求引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各民族地区特定自然环境资源作用,在互惠互利中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
    第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建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制度保障就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也是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历经70年的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系基本完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益得到法制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性体现,一方面,上级国家机关要依法行政,充分保证各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在调节不同层级行政关系中切实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权力机关应依法履职,充分了解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群众需要及本区域民族关系状况,保障少数民族管理内部事务权的实践,积极调节民族关系,充分行使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切实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定原则。
    第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在各民族群众中强化“五个认同”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民族关系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巨变。第一代共产党人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设计和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创新实践,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趋势。新型民族关系一经确立,历经国内极“左”影响和国际社会冷战等考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建构大趋势得以持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关系空前紧密。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党和政府民族政策落实的社会效应不断强化,各民族合法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保障机制更加灵活多样。深入实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创新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不断开拓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发展,需要各民族干部群众新的奋斗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人民日报,2018-03-22(1).
    [2]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13-114.
    [3]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5]中央选举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完成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4-09-04(1).
    [6]尤国珍.中国高层决策六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创新:第1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79.
    [7]乌兰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M]//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230.
    [8]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M]//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561.
    [9]沙驼.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方式和程度问题[J].政法研究,1955(2):43-44.
    [10]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民族研究,1980(1):1-11.
    [11]2017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EB/OL].(2019-01-09)[2019-05-01].http://www.seac.gov.cn/seac/xxgk/201901/1131291.shtml.
    [12]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EB/OL].(2009-09-10)[2019-05-02].http://www.seac.gov.cn/seac/xwzx/200909/1010516.shtml.
    [13]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有关民族乡称谓的通知[EB/OL].(2011-11-17)[2019-05-02].http://jykjs.seac.gov.cn/seac/xxgk/201111/1075556.shtml.
    [14]《中国经济发展史》编写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第1卷[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3-4.
    [15]民族事务委员会资料组.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460.
    [16]黄健英.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6.
    [17]《当代中国的新疆》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新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76.
    [18]《当代中国的云南》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云南: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86.
    [19]毛泽东.论十大关系[J].文史哲,1976(4):5-22.
    [20]林干,王雄,白拉都格其.内蒙古民族团结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346.
    [21]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EB/OL].(2019-01-09)[2019-05-02].http://www.seac.gov.cn/seac/xxgk/201901/1131291.shtml.
    [22]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EB/OL].(2018-12-17)[2019-05-02].http://www.seac.gov.cn/seac/xwzx/201812/1130527.shtml.
    [23]杜淑芳.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报告[J].新西部,2018(7):49-54.
    [24]中国民族统计(1992)[M].上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55.
    [25]张善余,曾明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民族研究,2005(1):17-25.
    [26]赵玉峰,扈新强.流动人口社会参与的民族差异: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9(2):25-35.
    [27]为民族工作注入新动力[N].人民日报,2014-12-24(2).
    [28]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求是,2014(20):31-34.
    [2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07.
    [30]周竞红.创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几点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11):36-4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