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侯瑞華:說《治政之道》的“五種歲稔”

http://www.newdu.com 2019-12-05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說《治政之道》的“五種歲稔”
    (首發)
    侯瑞華
    清華大學中文系
    清華簡新刊佈的《治政之道》簡28有如下一字:
        
    其所在的辭例爲:“其民歲猷,五種歲△,絲纊歲熟……”。整理者指出:“疑即‘刈’字,可換讀爲‘穫’。”[1]從字形上看,此字應與“冘”字相聯繫。
    楚文字中的“冘”往往作爲偏旁出現,如“(邥)”字一般作如下之形:
    (包山簡85)(包山簡97)
    值得注意的是,該字右上部的“冘”有時會寫得類似“用”形,如:
    (新蔡簡甲三322)(新蔡簡甲三398)
    “冘”字的這種變化還出現在其他从“冘”的字上,如:
    “”:(包山簡177)(天星觀簡[2](《璽彙》0001)
    “”:(《清華簡八·攝命》21)(《郭店簡·窮達以時》9)(《上博簡五·鬼神之明》7)(《清華簡一·皇門》1)
    與《治政之道》的字形相比,上舉“冘”形的下部是一豎筆,不作分叉形,但是“冘”字下部作分叉形的情況楚簡中也有其例:
    (《清華簡一·金縢》11)
    而且從“冘”的早期形體來看,其下部本來就是類似“人”形的分叉,如:
    “”:(《集成》10156)
    並且下部作“人”形分叉的形體上部也往往寫得與“用”形相似,如:
    “”: (《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第259頁)[3]
    (《集成》425)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从“冘”的字形值得注意:
    (《雙劍誃古器物圖錄》卷下“列國楚□肯玉佩”)[4]
    《古文字譜系疏證》將此字摹寫作“[5],但是其上部似乎並不是“爪”旁。
    通過與上面那些字形進行對比,我們認爲“”字很可能就是“冘”字。不過由於上部的筆畫難以確定,也同樣不能排除其上部爲“刀”旁的可能性。如果確爲“刀”旁,那麼該字當隸定作“”,可分析爲从刀、冘聲。
    結合簡文文義,我們認爲此字在簡文中當讀爲“稔”。
    “稔”的基本聲符是“今”,而“今”聲與“冘”聲可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涔”字下云:“假借爲‘霃’。《淮南·覽冥》‘涔雲波水’,注:‘大滀水也’,失之。《主術》有‘涔旱災害之患’,注:‘久而水潦也’。《說林》‘宮池涔則溢’,注:‘多水也’,皆似是而實非。”“涔”與“霃”相通,而“涔”的基本聲符是“今”,“霃”的基本聲符是“冘”,故知“冘”聲與“今”聲相通。因此,簡文的“冘”或“”字可讀爲“稔”,簡文辭例即爲“五種歲稔”。
    “稔”是莊稼成熟之意,《說文》:“稔,穀孰也。从禾,念聲。《春秋傳》曰:‘鮮不五稔。’”古書中“歲稔”之說常見,如:
    《國語•吳語》:“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於歲,乃起師北伐。”韋昭注:“稔,熟也。”
    《韓詩外傳·卷一》:“耕桑者倍力以勸,於是歲大稔,民給家足。”
    《後漢書·明帝紀》:“人無傜役,歲比登稔。”
    《後漢書·獨行列傳》:“應時澍雨,歲乃豐稔。”
    《後漢書·方術列傳上》:“百姓得其便,累歲大稔。”
    《後漢書·桓帝紀》:“殘醜消蕩,民和年稔。”
    因此,簡文讀爲“五種歲稔”是非常順適的。
    2019年12月3日夜急就
    
    


    [1]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第140頁。
    [2]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55頁。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259頁。
    [4] 于省吾:《雙劍誃古器物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66頁。
    [5]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3925頁。    
        
     点击下载附件: 2035侯瑞華:說《治政之道》的“五種歲稔”.docx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