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明清档案中的海上丝绸之路(2019年第18期)

http://www.newdu.com 2019-12-11 中华文史网 李国荣 参加讨论

    海上丝绸之路,一般说来是指从南海穿越印度洋,抵达东非,直至欧洲的航线,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因海上船运大量陶瓷和香料,也称“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历史上也曾一度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揭示,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传统的自南海下西洋的一条线,而是可以分为东洋、南洋、西洋、美洲四个方向。
    

一、海上东洋之路


    这条线路主要是与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东亚是明清时期朝贡体系的核心地区,自明初开始,朝鲜、琉球与中国延续了长达五百余年的宗藩关系及朝贡贸易。日本虽游离于朝贡体系边缘,但与中国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一史馆档案中有一幅彩绘地图,上面墨笔竖书——《山东至朝鲜运粮图》。经考证,这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二月十五日侍郎陶岱进呈的。从图签可知,这是一幅从山东向朝鲜运送赈济粮米的地图。当时朝鲜连年饥荒,此图应是在运送赈济粮米到朝鲜后,为向朝廷呈报情况而绘制的。该图所示船只,从山东沿着海路将粮米运到鸭绿江,再转运上岸,这是清代北洋海域海上交通的鲜活例证。康雍乾年间,清廷曾鼓励商船前往日本购运洋铜,中日间的海上贸易迅猛增长。雍正九年(1731)三月初三江苏巡抚尹继善有一件奏折,请求派员前往日本采办洋铜,其中谈到“采办洋铜商船入洋,或遇风信不便,迟速未可预定”。他同时奏报朝廷,正与各省督抚广咨博访,细心筹划,“通计各省需办之铜”。可见当时前往日本采购洋铜的数量不少。档案记载,明清时期北京的国子监专门设有琉球官学,琉球国中山王“遣官生入监读书”,乘船到闽,然后登陆北上京师。琉球国派遣官生留学,在明清两朝一直没有间断,这反映了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
    

二、海上南洋之路


    这条线路主要是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以朝贡、贸易、派驻领事与商务考察等事务居多。东南亚各国是明清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初以来,逐渐建立了对中国的朝贡关系。清政府一直鼓励沿海福建、广东等省从暹罗、安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稻米,以纾解粮食压力。乾隆八年(1743)九月初五,乾隆帝传谕闽粤督抚,“米粮为民食根本”,外洋商人凡船载米粮者,概行蠲免关税,其他货物则照常征收。光绪中期以后,在驻外使臣和地方督抚的奏请之下,清政府对南洋地区事务日益重视,先后选派官员前往考查商民情形。光绪十三年(1887)十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奏折,就是呈报派遣官员前往南洋访查华民商务情形。从这份档案来看,调查殊为细致,认为小吕宋(马尼拉)华人五万余人,“贸易最盛,受害亦最深”,“非设总领事不可”;槟榔屿则“宜添设副领事一员”;仰光自英据之后,“为中国隐患”,“宜设置副领事”;苏门答腊华民七万余人,“宜设总领事”等。由此,晚清政府在南洋各处先后设立了领事组织,处理侨民事务,呈递商务报告。清廷也多次派遣官员随舰船前往东南亚游历考察,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三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奏折,便是奏报派舰船前往南洋各埠巡视,当地侨民“睹中国兵舰之南来”,“欢声雷动”。一史馆档案中,还有《东洋南洋海道图》和《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是清政府与东南亚各国交往而绘制的海道图,图中绘有中国沿海各口岸通往日本、越南、老挝、印尼、柬埔寨、文莱、菲律宾等国的航线和需要的时间,并用文字说明当地的物产资源,是南洋区域海上丝绸之路的鲜活体现。
    

三、海上西洋之路


    这条线路是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与西亚、非洲、欧洲通过海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大国新航路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以及借助于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海上丝绸之路已由区域性的海上通道延伸为全球性的贸易网络。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路线最为长远的远洋航行,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那个时代一个全程式的验证活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次壮举。一史馆所藏明代《武职选簿》,就记载了跟随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随从、水手等人物的情况。清初实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的《起居注册》记载,这天康熙帝召集朝臣商议解除海禁。次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创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大海关,正式实行开海通商政策。由此,清代的中国通过海路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法国的“安菲特里特号”商船、瑞典“哥德堡号”商船、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纷纷起航来华。对西洋的科技、医药及奇异洋货等,康熙、雍正、乾隆几个皇帝都是极感兴趣,康熙帝要求“西洋来人内,若有各样学问或行医者,必着速送至京城”,并下令为内廷采购奇异洋货“不必惜费”。大批在天文、医学、绘画等领域学有专长的传教士进入皇宫,包括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德国天文学家戴进贤、主持建造圆明园大水法殿的法国建筑学家蒋友仁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二十九年,清宫西洋画师郎世宁等绘制《平定西域战图》,次年海运发往西洋制作铜板画,历经种种波折,在12年后由法国承做的铜板画终于送到乾隆帝眼前,这是海上丝绸之路演绎的一起十分典型的中西文化交汇佳话。档案中还有大量外国商船和贡船遇难救助的记载,如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广东巡抚托恩多的奏折反映,有瑞典商船遭风货沉,水手遇难,请求按照惯例抚恤救助。这说明清政府已经形成了一套关于维护海上贸易秩序的措施与政策。
    

四、海上美洲之路


    这是海上丝绸之路最远的线路,其航线最初是从北美绕非洲好望角到印度洋,再过马六甲海峡驶往中国广州,后来也通过直航太平洋经苏门答腊到广州。明万历元年(1573),两艘载着中国丝绸和瓷器的货船由马尼拉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这标志着中国和美洲贸易的正式开始。从此之后的200多年,以菲律宾为中转的“大帆船贸易”是中国和美洲之间最重要的贸易渠道。乾隆四十九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首航中国,驶入广州黄埔港,船上装载的西洋参、皮货、胡椒、棉花等货物全部售出,然后购得大量中国茶叶、瓷器和丝绸等商品。次年,“中国皇后号”回到美国时,所载中国商品很快被抢购一空。中美航线的直接开通,开辟了两国互易有无之门,促使中美之间的贸易迅速发展,道光二十三年(1843)闰七月十二日两江总督耆英等人的联衔奏折记载,“各国来粤贸易船只,惟英吉利及其所属之港脚为最多,其次则米利坚(美国),几与相埒”。这说明当时的对华贸易,美国仅次于英国。在美洲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华侨及华工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道光二十八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急需大量劳动力进行开采,大批华侨及华工涌入美国,拉丁美洲国家也在华大量招工。光绪元年七月初十李鸿章奏报说,华工像猪仔一样运送美洲,澳门等处就设有“猪仔馆”。光绪七年中国与巴西签订《和好通商条约》,第一条就约定“彼此皆可前往侨居”,“各获保护身家财产”,从而为巴西在华招工提供了合法性。除了经济上的贸易往来,中美两国在文化上也相互交流,清末的“庚款留学”即是其中之一。宣统元年(1909)至三年,清政府共派遣三批庚款留美学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才。从馆藏赴美留学生名录可以看到,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胡刚复、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等均在其列。
    作者简介
    李国荣,1961年生,辽宁建平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历史档案》杂志社社长,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宫史研究会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档案专家领军人才。主要著作有《清朝十大科场案》《实说雍正》《帝王与佛教》等14部,担任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典志·科举志》所附《科场案》项目主持人,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总撰稿、《故宫》清宫档案总顾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