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采西斯古城是拉脱维亚最美的古城之一,位于首都里加东北部80多公里处,建于13世纪。采西斯处于高亚河谷的山上,下面是茂密的森林。小城很美,绿草茵茵、花丛处处,布满白桦树和松树。整个小城只有1万人左右,镇上没有红绿灯,在游客不多的时候,街道上几乎看不见多少路人。因为人少景美山林多,这里吸引了不少喜欢安逸的欧美游客前来度假和疗养,是一个理想的疗养胜地。同时,这里是中世纪的军事重镇,至今在丛林中遗留着不少中世纪的古堡和古建筑。采西斯古城很小,小到只有三条很短的街道,十几分钟就能走完,但这里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了解、研究这些历史需要漫长的时间。 第一,伊凡四世在采西斯的战争。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两国,在中世纪被统称为利沃尼亚地区,面积与我国江苏省差不多大小。16世纪中期,在这片土地上,总共存在着6个自治省:里加城(今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大主教教区、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骑士团是条顿骑士团的一个分支,所以又称利沃尼亚骑士团)教区、欧塞尔—维耶克主教教区、柯兰教区和多帕主教区。采西斯就处于条顿骑士团教区。这六支力量一起组成了利沃尼亚同盟,力求保持分而治之又互为依赖的局面。但在同盟内部,最强大的里加大主教和条顿骑士团一直因宗教问题不和,导致这个同盟孱弱不堪。到16世纪,在波罗的海东部区域,曾经的霸主汉萨同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逐渐衰弱下去。利沃尼亚同盟中几个主要经商的自治省失去了汉萨同盟的保护,于是波兰、瑞典和沙皇俄国都想把自己的势力根植进没有保护者的利沃尼亚同盟。对于沙皇俄国来说,要夺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必须夺得采西斯。采西斯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里是利沃尼亚骑士团总部所在地,是历任骑士团团长下葬的地方。在这里,利沃尼亚骑士团修建了坚固的城墙、护城河和塔楼,被称为当时最坚固的城堡。 沙皇伊凡四世(1530—1584)掌握政权后,迅速武力对外扩张。1547年至1552年,伊凡四世率军远征,灭亡了喀山汗国,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蒙古鞑靼人力量,改变了俄罗斯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对比,而且,攻灭喀山汗国,为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脉、吞并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扫平了道路。1556年,伊凡四世率军吞并了伏尔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汗国,然后又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也就是从这时起,俄罗斯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1557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伊凡四世,并于1579年被占领。1572年,粉碎了被称为“奥斯曼帝国之鞭”的克里木汗国政权,当时,奥斯曼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处于鼎盛时期,并向东欧和东南欧紧逼,而粉碎了克里木汗国,给奥斯曼帝国以迎头痛击,挫败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俄罗斯乃至整个东欧的图谋。这时,俄罗斯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但还没有出海口,离俄罗斯最近的出海口就是波罗的海出海口。要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就必须占领利沃尼亚地区,而采西斯又是这一地区的军事重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伊凡四世发动了利沃尼亚战争。早在1503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同利沃尼亚骑士团签订了为期50年的和约,到了1553年,伊凡四世以延长条约期限为由向利沃尼亚骑士团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在俄国和波兰—立陶宛联盟发生战争时,利沃尼亚骑士团必须保持中立,并让俄军借道通过;骑士团还必须在3年之内偿清过去50年应向俄国缴纳的赔款。利沃尼亚骑士团回绝了伊凡四世的要求。1558年1月,伊凡四世借口利沃尼亚骑士团与立陶宛结盟反对俄国,派兵4万从今天圣彼得堡一带攻入利沃尼亚地区。采西斯是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战场之一。1577年,伊凡四世占领了采西斯地区,紧紧包围了采西斯城堡,这座城堡由利沃尼亚骑士团建于1209年,之后不断地加固和扩建。在伊凡四世军队的围攻下,采西斯城堡中守卫的士兵、也是天主教信徒300多人引爆了炸药,将城堡炸去大半,自己也同归于尽。伊凡四世占领采西斯等利沃尼亚地区后,立即受到周边国家包括波兰—立陶宛同盟、丹麦、瑞典的联合抵抗,最后,伊凡四世于1583年放弃利沃尼亚地区的领土,退回俄罗斯,没有达到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目的。这场持续25年的战争,消耗了伊凡四世一生大部分精力,波罗的海主要国家都卷入其中,俄国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失败,回到莫斯科后不久,伊凡四世便于第二年即1584年郁郁而死。直到100多年后的18世纪初,彼得大帝才实现了伊凡四世的梦想,打败瑞典王国,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经过历次战争的考验,采西斯城堡尽管还是当初炸毁的状态,但建筑和城堡的遗址依旧,有的地方得到修复。如今采西斯城堡是拉脱维亚保存最完好的城堡遗迹,同时,也是波罗的海诸国最宏伟的城堡遗迹。从1949年开始,在城堡中建了博物馆,在城堡的院落里,过去的马厩被改造成博物馆展室,介绍采西斯城堡的沧桑历史。在这里登城堡也是一种体验性很强的游览。城堡为保持原始状态没有安装照明电灯,里面很暗,城堡楼梯特别狭窄,只能容一人上下,螺旋状直上直下,登城堡的游客每人领到一盏油灯,提着油灯登城堡,这种古老而新奇的方式,别的地方较少见到。城堡的花园里有中世纪的珠宝商铺,展示中世纪采西斯的珠宝匠及他们的工作场景,游客还可以在这里参与体验、尝试制作。建于1812年的采西斯城堡公园环绕着采西斯城堡,公园的布局颇有浪漫色彩。这里有蜿蜒曲折的小径,有草地花丛,有傍依在城堡旁的池塘,池塘里有野天鹅、野鸳鸯、野鸭子等。古城堡现在承接一些大型活动,经常举行婚礼。 第二,实现拉脱维亚独立的重要战场。拉脱维亚在1918年前,从未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过。在13世纪早期,德国人控制了今日拉脱维亚的大部分以及爱沙尼亚的南部地区,并且在这里建立了十字军国家即后来的利沃尼亚,利沃尼亚地区也成为汉萨同盟一部分。在16世纪,随着德意志汉萨同盟势力的衰弱,利沃尼亚地区成为波罗的海其他列强的争夺焦点,并于1558年至1583年爆发了持续25年的沙皇俄国与波罗的海诸国争夺利沃尼亚的战争。16世纪末,利沃尼亚被瑞典、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中叶,瑞典占领了利沃尼亚地区。1700年至1721年,彼得大帝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长期的“北方战争”,最后打败瑞典,迫使瑞典签订《尼什塔特和约》,割让利沃尼亚给沙俄,从此,沙皇俄国统治这个地区200多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进行谈判,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托洛茨基主张停战,但不同意与德国签订和约,列宁的主张没有获得党内多数票。直到1918年2月,在德国大举进攻下,列宁的主张才获得党内多数支持,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按照这个和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德国军队便开进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国及芬兰等,占领了这些属于沙俄的地区。 1918年11月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布列斯特和约》宣告作废。波罗的海三国人民也开始了争取独立的斗争。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爱沙尼亚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1919年6月22日,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军队在采西斯附近与德军作战,将德军彻底逐出了波罗的海地区。这次胜利,是拉脱维亚独立之路上的重大转折点。现在,在采西斯,立有一座纪念那场战争的纪念碑。 第三,中世纪的古镇风貌。采西斯整个古城都保留了中世纪的风貌,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中世纪生活的原生态环境。 这里有中世纪风格的建筑,整座城市的建筑风格是一体的,有的是中世纪时建造的,有的是后来不同年代建造的,但无论什么年代建造的,城市的肌理仍是中世纪的,城市的格局仍是中世纪的,城市的颜色仍是中世纪的,城市的建筑样式仍是中世纪的。走在中世纪风格的蜿蜒于小镇、铺满鹅卵石的小道上,旁边布满漆饰鲜艳的瓦屋顶的中世纪民居,经过一座座中世纪古典城堡式的建筑,给人一种中世纪的神秘主义之感。 这里有中世纪的教堂。教堂是西方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标志。采西斯圣约翰教堂建于13世纪,位于老城的中心地带。在利沃尼亚时期,这里是采西斯全城的最高点,也是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现在,这里仍是城市的中心,也是采西斯人必然要去的慰藉心灵之地。教堂外墙十分斑驳,记载着厚重的历史,勾起人们的回忆。每天,教堂会定时敲响钟声,管风琴也会定时奏起。 这里有中世纪传统的手工制作与美食。在采西斯,有拉脱维亚最古老的啤酒厂,建于1878年,现在每年在这里举办啤酒节。啤酒节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采西斯,形成了一个传统的盛大节日。在采西斯的小餐馆,一般都是家庭按传统制作的食品,每家都不一样,各有风味。比如,有的自己种胡萝卜,再将新采摘的胡萝卜榨成汁,把榨过汁的胡萝卜渣做成小饼干;有的用当地传统制作方法烤面包,面包的独特味道,是家庭的世代记忆,也是家庭的独特技艺;有的自己家制作咖啡,同样的咖啡,在不同家庭飘出了不同的芳香,还有花茶、果酱、蜜饯等,这样的传统家庭食品很多很多。在采西斯,有很多人从事传统工艺,传统工艺品琳琅满目、精巧而别致。连这里的导游,也是穿着自己做的中世纪服装,讲解中世纪的采西斯古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