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田野研究 >

[王建民]节日调查与报告撰写(2)

http://www.newdu.com 2019-12-20 中国民俗学网 王建民 参加讨论

    4  时空亲历
    节日志要描写节日活动发生的场所,也就是节日志所要求的田野调査点。不同调查点要求分别记述,每一调查点至少有一篇实录。所谓实录,就是要描写这个田野点实际发生的具体情况。田野调查点一定要具体,不是一个大的地区,而是地理和人口规模限定的具体社区或者群体规模限定的社群(community)。这种社区在传统社会中,往往是一个村寨。通常有一个名字,社区成员彼此熟悉。其成员集中在社区内部发生互动关系,社区是紧密关联的,还具有可以被清楚辨认的内部社会结构。现代人类学家也有人把这个概念翻译为“社群”,更多地调查人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再局限于具体区域。比如,调査某个具体节日时,可能会发现一个村子的节日活动中,民众会到村外甚至其他村庄去进行巡神、祭山等活动,调查者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村寨地理范围之内,而应该随着活动的参与者到他们活动的其他空间去。当然,如果村子外由村里人独占、独享的神山、圣水,你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村寨社区的一部分。但可能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地方实际上是多个村落共同拥有的,那就成了几个村子边缘之地,或更大的区域或族群的聚合之地。
    《中国节日志》项目调査强调亲历性,就需要关注节日活动的发生时间。首先,《中国节日志》的实地调査必须要在节日活动的时间点上进行,而不是仅仅依靠事前或者事后的访谈来了解节日的状况。一个地区有几个节日活动点,如果在每年的同一时间进行,或者是一年调査一个点,如果时间不允许,调査组可以再进行分工,节日活动开展时各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点进行调査。这样才能够照顾到不同田野调查点的情况,撰写不同田野调查点的调査报告。其次,要注意时间的延续性。从节日活动的筹备开始,到节日活动的开展,最后到节日活动的结束,每个环节都必须关照。第三,又要注意时间的阶段性。调查要注意到节日活动(包括仪式、主要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分阶段描述筹备、开始、进行过程、结束、后续活动,完整记录调查点基本信息和节日过程,详细描述该调査点节日活动的细节和所涉及的重要人物。
    通过参与到当地人的节日活动之中,调査者从中实际体验被研究者的节日文化各方面。可以从节日筹备活动、节日庆典、祭祀仪式等明确而易于观察的事项入手。通过对节日活动的充分参与,来记录节日活动的细节。如有可能也可以学习、体验和掌握一些基本活动,调查组的部分成员参与到当地人节日集体舞蹈的行列中,花一些时间去学习这种节日舞蹈,去发现一些局外人不易发现的细节,如具体的技巧、讲究等。
     5  深度访谈
    节日志调査还有一个重要手段是深度访谈。许多现象仅仅靠观察显然是不够的。访谈是调査者和信息提供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着讲述故事的发展逐步推进双方进行角色表演的过程。访谈一般由问候、给予民族志解释(项目解释、记录解释、本土语言解释、访谈解释和问题解释)、询问问题、表达兴趣与无知、重复、告别和离开等环节构成。
    问候是开场白,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访谈气氛。接着说明节日志访谈的整体目标,告诉对方你要请教什么问题等。调査者在强调阶段性主题的同时,最好提醒对方注意中心目标,以及阶段性主题和中心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谈话引向那些能够导致发现节日文化知识的路径和领域。
    提问中最主要的是描述性问题。描述性问题是指让讲述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所目睹或体验过的节日场景、经历、日常活动进行陈述,在重要人物访谈时经常会采用这类方式提问。询问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讲述者,以适合他的身份和场景提出问题,不要把问题问得太空泛;二是遇到回答问题过于简洁的访谈对象可以在提问时尽可能拉长提问的长度,以增加回答的信息量。描述性问题往往能引出讲述者对特定场景的概述或对某种活动的全方位记忆,有利于聚焦并分离出初步的主题,刺激出一些专门的、详细型的问题。描述性问题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扫描性问题、聚焦性问题、举例问题、经历问题和原话问题,可以灵活地选择运用。
    扫描性问题是关于节日文化场景重要特征的口头描述,这里的场景可以是与节日有关的空间、时间、事件、人、活动或器物。扫描性问题能引发讲述者滔滔不绝的表达欲。它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询问方式:典型的扫描性问题,即要求讲述者把事情通常的状态、一般特征作一番总结;特定的扫描性问题,即针对讲述者与节日有关的最近某个时间、最近发生的某些事以及他最熟悉的某个地方提问。还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提问,要求讲述者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或者描述节日分布图、节日活动示意图等辅助其解释。有的时候也可以由调查者根据讲述者的描述绘制相关的示意图,请讲述者提出修改意见。用这种办法增加口头解释的信息量,使之更直观。
    聚焦性问题是从扫描性问题引申出来的一种问题类型,它只是针对经历或场景中的某个极小的节日活动片断进行提问。如询问了节日活动的扫描性问题之后,进一步询问节日的每一个具体环节的状况,促使讲述者去谈很多在先前的访谈中被忽略的琐碎细节。
    在节日访谈中,举例问题也是最实用的一种问题形式。就是要求调查对象就所说的事件举个实际发生的例子。举例问题可以贯穿于访谈的始终,能使调查者探索实际发生了的事情中的那些最有意思的表述。
    原话问题是指讲述者针对最熟悉的文化场景言说或陈述事情时,总是会用到那个场景最平常的一些术语和词汇,这时,调查者应该主动接受这些表述,直接就其中某些术语或词汇提问题,避免讲述者为了使调查者能够听懂而刻意翻译原话。发现的本土语言关键概念越多,就越需要从讲述者所用的词汇、短语和句子中寻找答案。原话问题的提问过程也是调查者不断习得对方语言的过程,随着调查者与讲述者沟通的不断深入,原话问题对于寻求有关节日的特定语言表述背后的意义是很有价值的。
    按照节日志撰写要求,访谈在注意节日活动过程的同时,也应当围绕几个方面展开。可以考虑在志略撰写条目中列出的以下几个方面:(1)节日时空:时间和场所。(2)组织:组织、组织者、参与者。(3)节日缘起。(4)仪式活动:仪式、主要活动、规约禁忌。要注意活动中的具体信仰和禁忌,问清楚用什么,不用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等,更不要忘了问问为什么。(5)表演艺术与口头叙事:戏曲、舞蹈、曲艺、音乐、口头传统等。(6)游艺娱乐:游戏竞技、社交。(7)节日用品:饮食、服饰、器物。(8)节日文献等进行。
    访谈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调查者的精雕细刻。调查者对引出与收缩、重述与追问、插话和提问等技巧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节日志文本的质量。
    在讨论节日活动问题时,调査者要不断引出问题,并从问题中导出所需要的信息。应该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应用场景及其转换。比如你问当地人以前和现在的节日状况,这是一个大型扫描性问题,当地人可能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谈起。你可以请他们先讲讲有关节日由来的传说,再说说讲述者听老人们讲述过的以前过节的情况。通过对大问题的分割,既让当地人有了整体关照的意识,也能引发他们说出许多节日在不同时代相同和相异之处。最自然的引导途径是:调查者尽力习得当地人的一些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讨论当地人经常会问或感兴趣的问题。不要过度限制在意义询问上,也问问相关物件的用途,使意义与具体的节日活动能够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当你询问一些问题,讲述者回答过于简短而明了之时,可以用长句式的结构进行提问,以增加讲述者提供信息的数量。长句式结构是指提问过程中包含的不同提示之间的结构安排,由若干小问题串联组成。如果把短句变换成长句式结构,这样提问:“最近一次你主持的祭祖仪式是在什么时间?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你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那天都有哪些活动,你是怎样安排的?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麻烦或难处理的事,你是怎样处理的?”此类问题给仪式主持人的引导指示就要明确得多。讲述者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和层面围绕仪式的有关活动过程和细节展开叙述。使用长句式提问的优点在于可以为讲述者思考问题提供若干路径,把他对问题的分析不断向纵深处推进,由此丰富或突出某些细节。
    有时访谈中又要运用收缩策略。引出问题时,如果讲述者提供了一种完全的理解,无需就同一问题再深究下去;如果讲述者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或者谈话引出了新的问题,或者偏离了主题,调查者可以考虑运用收缩或聚焦策略。聚焦一般指向大的节日研究主题,或者去讨论和节日相关的大的方面。收缩往往使用更多,在一次提问中提出若干问题,问题之间要相互关联,而且内容变得越来越具体,逐步逼近聚焦点。我们可以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就讲述者提供的内容通过语气变化、停顿、重复或追问进行收缩。
    重复策略是访谈过程中使用最普遍的。在访谈中调查者想突出某些方面时,就可以使用重复。重复讲述者提到的一些词汇、短语甚至句子,而这些内容正是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一方面,突出调查者想了解的节日活动等主题;另一方面,通过附加节日活动具体阶段、人物、器物等具体场景来聚焦,以进一步推进在主题方面的调查。调查者也可以重复自己的问题。当讲述者的记忆和谈话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暂时的间断时,调查者使用重复可以逐步激活对方的记忆,帮助其回到原来的问题,继续描述。
    如果调查者对讲述者的回答有疑问,或者发现对方提供的意义和原因解释仍然有必要刨根问底,追问就是此时的最佳策略。不过,在获得若干信息的参照下和话题转到相关问题上时,再行追问会更自然,效果也会更明显。不断地表达无知也是一种巧妙的追问。追问往往会剥离出新的观点和领域,促使讲述者对主题及其相关联系提供更广阔、更完整,或者更具体、更细致的信息。调査者已经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资料,而且从整体上已经对相关问题形成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时,为了进一步确证或者更深层次地触及信息背后的东西,也可以使用追问策略。但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两个细节:一是调查者不应把自己的理解全盘托出,而应事先在头脑中构思一个框架,再就需要发掘的信息一层一层向讲述者询问。从那些构成现象的事件问起,再追问事件的原因,最后落脚于事件的分析。过于性急可能会影响访谈的过程和结果。一个合理的解释往往在主位和客位之间的多次反复交流后才能获得。二是要反复运用激励技巧。调查者要表明自己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信息,但讲述者了解的往往会更多,鼓励他把所见所闻所想全部都讲出来。要用表达无知和兴趣的方式表现出很强的探知欲,追问效果才会更显著。
    调查者要注意问题的顺序和过渡。访谈时,应根据谈话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就问题的顺序而言,提问一般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一般到特殊、由近及远的原则。就问题的过渡而言,一个完整的访谈过程应该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所有问题都应与此有关。在此基础上,过渡的技巧方式有三种:调查者可以抓住讲述者谈话内容中的某一点通过重复其中的词汇和句子转换;可以顺着讲述者所谈的内容进行简要归纳,然后提出新的问题;还可以使用一个过渡性问题,给对方提供铺垫,再转换。总之,调査者要有意识地引导讲述者进行这种转变,而不能在对方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兀地变换话题。
    无论采用什么策略和技巧,如果提问和插话的时机把握不好,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插话和发问往往因人而异,随具体场景的变化而不同,很难确定什么时候最合适。不过,一般而言,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如果讲述者对一个问题仍处于不间断的思考中,正在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其他的部分还没有提到,就不宜插话和提问。二是如果讲述者的回答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不连贯、错误,或者答非所问,那么插话或提问就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插话都是为了延续或推进话题,调查者都必须时刻关注交谈的方向、范围和进度。注意提问和插话不要过于急躁地转换话题,一个话题说完再转到下一个话题。如果一个调査组几个成员提问,因为大家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最好是有一个相互照应。不要大家抢着问,哪一个问题都不能充分展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