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短期统一与黄河流域又一次大破坏时期——西晋十六国——二 六五年——四三九年 第一节西晋的政治概况 魏国自曹操死后,汉国自诸葛亮死后,都失去进攻对方的力量。吴国一 向划江自守,孙权死后,也进入衰落阶段。魏国的司马氏集团,在三国衰落 阶段内,是统一趋势的代表者。虽然它是一个极其腐朽的集团,但也不容否 认它在完成统一事业上所起的作用。二三八年,司马懿灭辽东割据者公孙渊, 北部中国完全统一了。二四○年,司马懿采用邓艾的建议,掘宽漕渠,引黄 河水入汴河。又在淮北淮南,大兴屯田。屯田兵五万人,轮番分出一万人守 边,四万人经常种田。东南有战争,魏军乘船顺流而下,可直达江淮,沿路 储粮充足,免运输的烦费。司马懿说,“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他在淮南 北实行屯田积谷,作灭吴的准备。后来晋武帝在这个基础上,终于消灭了吴 国。 二六○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司马氏集团势力愈益巩固,同时汉吴两 国愈益衰落,统一的时机成熟了。司马昭定计,汉国小力弱,出兵先取,取 汉以后,再水陆并进取吴。二六三年,司马昭遣钟会率兵十余万进攻汉中, 又遣邓艾率兵三万牵制驻在沓中(沓音踏 tà 甘肃临潭县西南)的姜维军。钟 会攻入汉中,姜维引兵退守剑阁(四川剑阁县)拒钟会。邓艾自阴平(甘肃 文县西北)凿山开路,击败汉守军,进入成都平原。汉后主到邓艾军前投降。 汉国人口只有九十四万,士兵却多至十万二千人,官吏多至四万人。普通户 大抵八人就得有一人当兵,实际是老弱妇女以外,几乎所有男子都被迫当兵。 这样残酷的统治,当然为人民所厌弃。邓艾兵一到平原,百姓纷纷散走,官 吏无法禁阻。汉国统治集团除了投降,再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司马昭用兵前 后不过三个月,便灭汉国,因为他早看准了这个形势。 司马昭原定灭汉三年后灭吴,可是他在二六五年死去了,当年,晋武帝 废魏帝,建立晋朝。他需要先稳定内部,因之延迟了对吴国的进攻。 二八○年,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攻吴。其中王濬所统水军,自 蜀出击,占领武昌城。建业失去上游屏障,更难自保。王浑所统陆军进攻历 阳(安徽和县),大败吴兵。王濬水军自武昌顺流直下,逼近建业,吴水陆 军溃散。吴主孙皓到王濬军前投降。吴国人口二百三十万,士兵却多至二十 三万,官吏多至三万三千,吴兵役与汉是同样沉重的。晋用兵前后不过三个 月,便灭吴国,因为孙氏统治早就为吴人民所厌弃。 司马氏政权迅速地消灭汉吴两国,并且在短暂的太康年间,确也曾使社 会呈现出一些繁荣的气象。这是因为它的某些政治措施多少是符合当时人民 利益的,因而有可能完成国家的统一事业和有限度地恢复久遭破坏的社会生 产力。 一 罢州郡兵 就在灭吴的一年,晋武帝令州郡官解除兵权。兵役是东汉末年以来农民 最沉重的一种负担。晋武帝不听群臣谏阻,毅然下诏悉去州郡兵,使农民得 免地方兵役,这个措施对恢复生产力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 废屯田制,立占田制及其附属的课田制 魏国屯田,主要的一种是朝廷招募农户,在各级典农官统率下,垦种官 田。自曹操开始屯田,收有成效,后来魏国逐渐扩大屯田区,荒地很多成为 朝廷直接所有的官田。典农官都是武职。屯田农户受兵法部勒,有典农部民、 屯田客、田兵、田卒等名称,实际是终身服兵役半农半兵的特殊农民。朝廷 当进行战争的时候,不惜“加其复(免一般徭役)赏”,多招农户来加强屯 田,但当战争缓和的时候,就要加强剥削来补偿免除了的一般徭役。屯田农 户耕地有定额,朝廷为增加收入,使屯田官凭军事权力强迫田客在定额田外, 多种田地若干亩。田客人力有限,耕种法势必粗简,谷物产量也势必低落。 从曹操时到晋武帝泰始年间,屯田区旱田每亩收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的生 产量低落到一亩只收数斛,同时,官六客四(用官牛)、官客对分(用私牛) 的租税率却提高到官八客二或官七客三。屯田制到了魏末晋初,不仅被剥削 者穷困不堪,无法再继续生产,就是剥削者也感到无法再进行压榨,反不如 废屯田制,别行新制较为有利。司马昭灭汉的第二年,即罢屯田官,各级典 农官改称郡守县令等文职。二六八年,晋武帝又下诏改典农官为郡县官。屯 田制逐步被废除,到了灭吴的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占田制和课田制,曹 魏以来的屯田制基本上废除了。 占田制和课田制实际是一种租税制度。朝廷规定每户每人应种田若干 亩,并不是按户和口实际授予这个数额的田地,而是按规定的田数向每户每 人征收规定的租税。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它的根据。司马昭改屯田官为郡县 官,屯田农户也就成为普通农民,所耕官田也就成为私田。耕官田有定额, 一般是五十亩,屯田制废除后,加收五十亩租税,作为官田变为私田的补偿。 这就是占田制的根据。屯田官不顾人力,强迫屯田客加种田亩,这就是课田 制的根据。为什么屯田制可以作为占田制课田制的根据呢?这是因为在朝廷 督促农户开垦荒地、增加田数,不顾生产量低落的方针下,普通农户和屯田 农户都在被迫扩大耕地,而屯田农户被迫更甚。占田制规定一户负担一百亩 的租税。在朝廷方面,不管农户实际种田若干亩,按百亩收租税,自然是一 种简便的方法。在农户方面,屯田农户得私田五十亩,普通农户得确定开垦 地的占有权,一百亩租税的负担是可以接受的。课田制改按户加课新垦田为 按丁加课,农户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占田制课田制开始行施时,额定田数比 农户实有田数,相差不是过远,所以占田制课田制是租税制,同时也是农户 土地占有制。 三 赋税制 在占田制基础上,规定赋税制。赋是户调,税是田租。 户调——如丁男作户主,每户每年纳绢三匹,绵三斤。如户主是妇人或 次丁男,绢绵减半。有些边郡纳三分之二,远郡纳三分之一。边地非汉族人, 按住地远近,每户纳賨(赋)布一匹或一丈。 田租——西晋田租每亩八升,朝廷按下列田亩数收税。户主占田七十亩, 户主妻三十亩,一户共纳占田租一百亩(八斛)。一户内正丁男纳课田租五 十亩,正丁女纳二十亩。次丁男纳课田租二十五亩,次丁女不课。边地非汉 族人不课田,按住地远近,每户纳义米三斛或五斗。住地极远,纳米不便, 改纳钱每人二十八文。 两汉户赋用钱。曹操改为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晋户调比魏制加一匹绢 一斤绵。曹操定户调在东汉末大乱时,晋初社会经济已经恢复了一些,按州 郡远近有所增减,应是一种合理的制度。两汉有口赋钱算赋钱和三十税一的 田租。曹操废两汉租赋制,户调以外,不取口赋算赋,田租改为每亩收租四 升。晋斟酌汉魏旧制,改田租为每亩八升。并规定十六岁以上至六十岁的男 女为正丁,十五岁以下至十三岁,六十一岁以上至六十五岁的男女为次丁, 十二岁以下、六十六岁以上的男女为老小。除户主夫妇纳占田租,次丁女和 老小不纳田租,其余正丁男女和次丁男都得纳课田租。所谓课田租,如果纳 租者并无实田,那就等于纳口赋算赋。晋武帝时齐王司马攸说,现在土地有 余,务农的人却嫌少,附业(种课田)多有虚假。晋惠帝时束晰(音析 xī) 说,占田课田,往往有名无实。这都说明占田制课田制,只是一种意在督促 农户加辟耕地的赋税制。它比魏重,比汉轻,对当时农户说来,还不算是过 重的负担。它的又一特征是立户赋税重,附业较轻,因之,西晋虽增收课田 租,但一户所包容的人口,比汉魏仍有增长的趋势。在土地有余、人力不足 的情况下,农户内人口增加,是有利于生产的。 四 王公官员限田 国王公侯得在京师有住宅一所。大国王在京师近郊,得有田十五顷,次 国王十顷,小国王七顷。公侯所占近郊田当是依次递减。 官员按官品高卑占田。第一品占田五十顷,每低一品,减田五顷,至第 九品占田十顷。 这种限田制的效力是可疑的,例如强弩将军庞宗就有田二百顷以上。大 抵官品渐卑,限田制效力渐大,下级官员任意占田,比高级官员要困难些。 既然官员中有些人占田受限制,也就意味着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些阻碍,这对 农户算是起着有益的作用了。 五 恢复户口 东汉末大乱,人口遭受极严重的损耗。损耗的原因,主要是死亡,其次 是流散逃匿和豪强霸占户口,胁迫贫弱户当私属。三国时期,人口不见显著 的恢复,主要原因是豪强阻止私属上升为编户。晋在灭吴前后,对恢复户口 曾有些措施,在这些措施下,太康年间户口达到东汉末以来最高的数字。 司马懿灭辽东,令“中国人(中原人)欲还旧乡者,恣听之”,地方官 吏和豪强不得阻止。后来司马昭灭汉,劝募蜀人内徙,应募者给食粮两年, 免徭役二十年。晋武帝灭吴,优待内徙的吴人,将吏免徭役十年,百姓及百 工免徭役二十年。这不一定是为了减损蜀吴户口来补内地户口,主要还在于 招北方流亡户口归旧乡里。东汉末,士民避乱,或逃入深山大泽,或投奔边 塞外落后族,晋用重赏招募流亡,是恢复户口的一种方法。晋武帝时,塞外 不少落后族率众内附,很可能是中原流亡人起着劝说的作用。 晋武帝定制,民间女子年十七,父母不让出嫁,由官府代择配偶。又发 官奴婢屯田,奴婢配为夫妇,每一百人成立一屯。官奴婢是罪人,其中许多 是司马氏政敌的子女,官奴婢被允许成家,可见朝廷对人口增殖的重视。 与限田制同时颁布的有荫佃客和荫衣食客(与奴相似的仆役)制。荫佃 客制规定一品二品官不得过五十户。三品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六品 三户,七品二户,八品九品一户。荫衣食客制规定六品官以上得荫三人,七 八品二人,九品及不入品的吏士一人。自九品官人法行施以来,士族严格地 区分出各级门第,大体上按高中下三级固定了在政治上的地位。一二品官与 三品官所荫佃客户数悬殊,六品官以上与七品以下所荫衣食客人数不同,这 就是三级士族所享权利的差别。朝廷另给高级士族荫亲属的特权,以换取他 们在限田客制上的让步。对中下级士族,朝廷是有控制力的。这样,原来被 士族霸占的户口,在荫佃客制的限制下,至少有一部分农民,从私属变为编 户。 晋灭魏时,得户九十四万余,人口五百三十七万余(包括原来汉国的户 口),灭吴时,又得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余。三国合计,户不过 一百四十六万余,人口不过七百六十七万余。可是就在灭吴的一年,晋统计 全国户口,共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 八百六十三,比三国总户口,户增一百万,人口增一倍以上。晋灭魏至灭吴, 前后仅十六年,户口的增加很快,显然是国家统一,统治力加强的结果。招 集流亡,督促婚嫁,限制荫佃客等措施,对增加户口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大 抵劳苦群众为减轻赋税与徭役,不免有些隐避,即使在社会安定的时期,朝 廷所得户口数往往小于真实户口数,所以太康户口应是比较可信的数字。 统一以后,不少塞外落后族要求内附,晋武帝为增加人口,允许他们居 住塞内。《晋书》有下列内附诸部的记载: 晋武帝即位后,匈奴大水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内附。散居在平阳、西河、 太原等六郡。 二八四年,匈奴胡太阿厚率部落二万九千三百人内附,居西河。 二八五年,参离四千余落内附。 二八六年,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匈奴十九种之一)等各率种落共十万 余人内附,居雍州。 二八七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率种落一万一千五百人内附。 二八九年,奚柯男女十万人内附。 晋容纳落后族居住塞内,游牧生活逐渐改变为农业生活,这对两方本来 都是有益的。但由于晋官吏的残虐,使内徙诸部落受侵怨恨,本来有益的事 也就不是有益而是有害了。 六 改定律令 两汉律令极为烦杂,魏时已加改革,但还不够简括。司马昭集羊祜、杜 预等名儒重臣十四人,删改魏律,去其苛秽,存其清约,订定新律二十篇, 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余字。律与令合二千九百二十六条,十二万六千 三百字。又从令中划分出条例章程,称为故事,各归本官府执掌。二六八年, 新律修成,晋武帝令抄录死罪条目,在亭、传(旅舍)悬挂,使人民知所趋 避。从汉律令和说解七百七十三万字省约到十二万字,在法律编纂上是一个 很大的进步,在人民生活上,多少减轻些动辄得罪轻重无准的威胁。 上列六条都各有其部分的积极意义,也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久经丧 乱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才有可能来恢复社会经济,补救战争的创伤。《晋书·食 货志》说,太康年间,“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自 东汉末大乱以来,这算是一个难得的光明时期。可是,黑暗又很快掩蔽了光 明。黑暗势力的代表仍是这个以晋武帝为首的司马氏集团。 黑暗势力也就是割据势力,具体表现在两个制度上。两个制度实际只是 一个士族制度,即门阀制度。它是西晋十六国大乱的祸根,也是南北朝长期 分裂的一种祸根。晋武帝时这个祸根完全成熟了。 一 士族制度 魏文帝行施九品官人法,取得了士族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司马氏要夺取 曹氏政权,当然也必须从争取士族入手。司马懿当权,夏侯玄请减削中正官 权力。司马懿不敢得罪高级士族,谢绝夏侯玄的建议。自司马懿至司马昭, 用优厚的待遇收买士族,形成司马氏集团。依靠这个集团,残酷地屠杀拥曹 氏的士族。到司马昭时,拥曹士族已经全部消灭。晋武帝建立晋朝,对待高 级士族愈益宽容。例如刘友、山涛、司马睦、武陔四人各私占官稻田,被李 憙告发。晋武帝说,山涛等三人私占官稻田,查明是刘友干的事,刘友侵剥 百姓来欺骗朝士,应诛死以惩邪佞,山涛等可不问罪。晋武帝罚小官不罚大 官,显然是宽容所谓朝士的高级士族。一个高级士族出身的胡威,曾谏晋武 帝行政不要太宽。晋武帝说,我对中等官以下,一点也不假借。胡威说,我 说的不是指中等官以下,我指的是象我等这一类人。整肃法令必须从我等这 一类人开端。高级士族的利益,在于压迫中下级士族不得上升,晋武帝约束 中等官以下,实际是为高级士族保障利益。他的约束力之所以有效,主要来 自高级士族的支持,对高级士族当然不可能有所谓整肃的法令。 高级士族政治上的权利,从九品官人法得到保障。州郡县设中正官,朝 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 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 书依据门第高低作用否的标准。这种选举法称为门选,结果自然是“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世族”,任何人(包括皇帝)不能侵犯高级士族做高级官的特 权。高级士族的经济上权利,从荫亲属制得到保障。所谓荫亲属,就是高级 官的同族人得在他的荫庇下,免向国家纳租税服徭役,也就是被荫者须向荫 者纳租税服徭役。所荫亲属,多的可以到九族(上起高祖,下至玄孙),少 的也还有三世。高级官以外,宗室(司马氏)、国宾(被废的魏帝)、先贤 的后代、士人的子孙(名门世家)也得按门阀高低荫亲属。这些亲属各有田 和佃客,而且亲属也未必真是亲属。荫亲属制实际是法律承认高级士族按门 阀高低、势力大小,有权从国家总户口中割取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私属,从国 家总赋税中割取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私赋税。高级士族以荫亲属为名,成为拥 有土地臣民部曲类似周朝的贵族领主。区别只在贵族领主得建立采邑或国 家,公开割据;荫亲属虽然可以作“百室合户,千丁共籍(户籍)”的大户 主,但还不能取得割据的正式名号。 数量不大的高级士族在魏代汉的时候,取得九品官人的特权,在晋代魏 的时候,又取得荫亲属的特权。有了这两个特权,高级士族的势力愈益巩固, 各种矛盾也因此而愈趋尖锐化。 二 分封制度 晋武帝亲自看到魏国禁锢诸王,帝室孤立,司马懿父子结合士族,夺取 曹氏政权的事实,因此,他违反秦汉以来虚封王侯的惯例,恢复周朝的分封 制度,大封皇族为国王,希望这些诸王屏藩帝室,对抗士族中的野心家。事 实和他的希望恰恰相反,诸王中很多就是野心家。 二六五年,晋武帝封皇族二十七人为国王。起初国王留居京师,二七七 年,遣各王就国。王国中有五个大国,六个次国,其余都是小国。大国有民 户二万,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次国有民户一万,置上下二军,兵三千 人。小国有民户五千或不满五千,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王国内文武官员, 国王得自己选用。这些国王各拥大批徒党,有机会就可以起兵作乱。 晋武帝既分封同姓,当然也得分封异姓士族。司马昭所设五等爵号以外, 仍保存汉魏以来乡侯、亭侯、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等名号。高级士族一 般都得到五等爵号,并实封土地,立国多至五百余国,这些五等国虽有封地 和官属,郡公郡侯县侯还有军,但危害性比国王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异姓不 象皇族那样容易攘夺政权,又公侯国比小王国还小,更重要的是高级士族的 真实势力都固着在本地方,所谓郡望郡姓(如琅琊郡王姓、太原郡王姓), 就是在本郡或本县有势力的大族。他们分封到别郡别县,便缺乏凭借,无法 建立新势力,因之受封的异姓公侯,实力不在封地上而是仍在本地方。 受了五等爵的高级士族还必须有适当的官职。不受封的和中下级士族也 必须有官职。当时朝廷为安置士族,大量设官,都督增至十个。州陆续增设 到二十个,郡县增设更多,将军多至二十余,此外还有杂号将军。这种文武 官职,只能给予高级士族或某些中级士族,大多数中下级士族,无法安置到 有限的官职里来。朝廷允许国王和五等爵各自选用官属,就是安置中下级士 族的一个方法。事实上这个方法远不能满足中下级士族的要求,士族中存在 着大批失意士人,等待机会反对高级士族。 晋武帝大封国王,以为已经造成了一个皇族势力。他又想造成一个代表 士族的势力,和皇族势力互相制约,合力来拥戴帝室。士的严格含义是儒生。 司马昭死,晋武帝不听群臣谏阻,坚持行三年丧礼,下诏说“朕本诸生家, 传礼来久,何至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意思是说,我家本来是传礼的儒生 人家,不能因为做了皇帝改变我的儒生本色。从来没有一个国君或皇帝行过 三年之丧,他一定要这样做,无非是表示自己是纯粹的士族。他曾和宠妾胡 贵嫔(父胡奋,征南将军)赌博,胡贵嫔不逊让。他发怒说,你原来是个将 种。胡贵嫔说,北伐公孙,西拒诸葛(指司马懿),不是将种是什么?他听 了很觉得惭愧。士族以积世文儒为贵,如果祖先曾做武将或其他杂业就不算 纯粹。大抵自东汉末士族制度形成以来,士族在政治地位上有高低,而且也 在门第世系上矜清浊。晋武帝自称诸生家,就是在政治地位以外,还要争取 门第上的清望。司马师娶东汉名儒蔡邕的外孙女羊氏为妻,司马昭娶魏名儒 王肃的长女王氏为妻,这都是司马氏通过婚姻来提高门第的一种表现。司马 昭给晋武帝聘弘农郡华阴县杨氏女(杨艳)为妻,也是含有同样的意义。华 阴杨氏(详见《后汉书·杨震传》),按门第来说,是无与伦比的纯粹士族。 杨皇后生晋惠帝。晋惠帝一向是个白痴,当他做皇太子的时候,晋武帝 屡次要废他,别立皇太子。杨皇后和大臣们提出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阻 止废立。杨皇后将死,要求晋武帝不得立妾为妻,正式聘娶她的从妹杨氏(杨 芷)为皇后。晋武帝以诸生家自命,愿和华阴杨氏联姻,只好一一听从。杨 芷做皇后后,她的父亲杨骏超升为车骑将军,杨氏声势压倒一切。晋武帝有 意造成杨氏势力,希望它作为士族的代表,与皇族势力合成辅佐帝室的两翼。 事实和他的希望恰恰相反,杨氏力谋利用晋惠帝昏愚,恢复东汉皇太后临朝 称制,外戚擅权的旧例,杨氏早被培养成了野心家。 晋武帝满以为两翼造成了,临死时,诏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子)、杨 骏同辅政。杨皇后杨骏别造诏书,令杨骏掌管全部政权。以杨氏攘夺政权为 爆发点,接连爆发着无穷的祸乱。这种祸乱的根基,就是统治阶级主要是高 级士族的极度腐朽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