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结论 自二九一年,西晋贾后专权起,至四三九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前 后一百五十年的长期战乱,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黄河流域遭受几乎彻 底破坏的黑暗时期。二八○年至二八九年号称天下安业的太康年间,恰恰成 为长期大战乱爆发前可怕的暂时寂静。 晋武帝统一中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的一个进步,他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统 一和人民的积极性措施,也应该予以肯定。但是,他至少做了两件倒退的事 伏下了大战乱的引火线。第一是西汉景帝以后,皇子受封为国王,除在国内 收取规定的租税,并无其他权力。曹魏设禁尤为严厉,国王等于囚犯。晋武 帝大封皇子和宗室为国王。国王有文武官有兵有民,在国内是实在的统治者。 这种分封制度,倒退到西汉景帝以前的状况。第二是曹魏严防外戚干预政权, 纠正了东汉外戚宦官相互争夺的惯例。晋武帝重用外戚,倒退到东汉的状况。 历史是前进的,那怕是极迟缓的前进,倒退一定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司马氏收买一部分高级士族,组成司马氏集团,夺取曹氏政权。在夺取 政权的过程中,对另一部分高级士族组成的曹氏集团充分使用了险诈残忍的 手段,对本集团则尽量纵容优待,换取这些人的拥护。统一中国后,朝廷上 新气象很少,相反,险诈残忍贪污腐朽的气氛更浓厚了。 执掌政权的高级士族由司马氏诸王公、外戚、高门(大臣和名士)组成。 这群人中间,外戚与诸王公、外戚与外戚、王公与王公有复杂的利害冲突, 高门与诸王公外戚也有矛盾,但主要是高级士族和中下级士族间的利害冲 突。 在高级士族的贪暴统治下,西晋社会间存在着三个乱源:第一,被高门 压抑的中下级士族投奔诸王公、外戚和少数族豪酋,企图突破门阀限制,取 得自己的富贵。高级士族和少数族豪酋(石勒是农民,但在羯族中是豪酋) 是地主阶级中作乱的阶层,中下级士族是地主阶级中助乱的阶层。作乱者和 助乱者都急于乘机动手,大战乱就在这些人的活动里接连爆发了。第二,居 住边境上和内地的少数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从游牧转化为农民,当然是 愿意安居乐业的,可是,西晋统治者的残酷压榨,迫使少数族农民不得不寻 找生路,要求起兵反抗。这种合理的要求,被本族豪酋利用,从反晋战争引 导到各族间混战。第三,汉族农民被西晋统治者压榨,大量流亡。在蜀地, 流民发动了起义。在黄河流域,因为匈奴族起兵在先,流民有些附和匈奴族 共同反晋,有些随从乞活帅反抗匈奴军,有些投靠坞主壁帅(豪强大姓)守 地自卫,有些逃到边境外依靠游牧族的豪酋。这种混乱分散的情况,使得农 民不能组成庞大有力的起义军,同时也就助长了非汉族豪酋和汉族豪强大姓 的割据势力。 二九○年外戚杨贾两姓争权之乱,促使各种矛盾开始爆发了。从而引起 三○○年开始的诸王混战,再从而引起三○四年开始的刘渊起兵反晋,到三 一六年,西晋朝廷完全覆没。从此,以反晋为名的战乱转入五个少数族豪酋 相继混战的阶段。 匈奴族羯族表现破坏性最为猛烈,鲜卑族(慕容部)、氐族、羌族政治 比较良好,黄河流域人民得到暂时的喘息。前秦败亡后,在前燕、前秦及前 凉旧境内,纷纷出现许多割据小国,这时候鲜卑拓跋部强大起来,逐渐消灭 这些小国,统一了中国北部。 在长期战乱中,汉族人民锻炼了坚固的民族性。冉闵对羯人的报复,苻 坚的攻晋大败,姚泓的战败被俘,都是汉族人民不愿接受非汉族人的统治, 有机会就要推翻它的显例。 由于五个少数族的豪酋都曾取得中国土地上的统治地位,本来居住在偏 僻山谷里和居住在边境外的大批本族人,被吸引进入统治区内的较好地方, 生活和文化都得到提高。本族豪酋失势以后,他们也就逐渐和汉族融合了。 西晋高级士族过着极度腐朽的生活,极度腐朽的玄学思想得以发达起 来。十六国时期,社会变成现实的地狱,宣扬天堂乐趣的佛教得以广泛流传。 佛教能麻痹劳苦群众的斗争性,因之从石勒石虎开始,统治者利用儒学以外, 更着重地利用佛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