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观照

http://www.newdu.com 2020-01-05 《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 袁梅 苏德 江涛 参加讨论

    摘 要:应然价值预设关系到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对民族教育的一种理想化的方向指引。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可基于民族教育的存在价值、逻辑起点、本质属性和自身规律等维度来预设。它体现在对多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族群、对少数民族个体、对少数民族教育自身价值诉求的理性观照。应然的民族教育,应是一种推进国家认同、族间团结融合、文化创生的教育;是一种推进民族性格延续、民族文化革新、民族族群进步的教育;是一种推进少数民族受教个体“国家化”、“民族化”、“个性化”的教育;是一种凸显底色性、协统性、差异性的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 民族教育; 应然价值; 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袁梅,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苏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江涛,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北京100081)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重大项目“蒙古族教育史(1947—2017)”(项目编号:17ZDA322)的研究成果
    应然价值是对理想教育样态的一种价值倾向预设,是以科学的思维逻辑为基础,对完满教育的样态勾勒和蓝图描绘。它不仅是一种方向性指引,更是对现阶段教育实况的研判准绳。一段时间以来,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简称为“民族教育”)应然价值取向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指向“特色”,即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将自己的特色、优势和自己的文化结合起来,办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1]。二是指向“主体”,如有学者从“可能性空间、期望空间、现实空间”的维度指出,“民族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传递文化、繁荣发展各民族。”[2]三是指向“现代”,如有学者强调“要把现代化作为调整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基础,使民族教育发展更具现代性并充满活力”[3]。四是指向“教育本身”,如有学者认为“应建立开放、融合的民族教育体系、做好国家和地区民族教育规划的顶层设计”[4]。可以说,这四个维度的应然价值预设,系统地观照了民族教育的“本体属性”,为我们预设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提供了参考。
    “教育是一种方向性与预期性色彩很浓的实践活动。”[5]“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当然会产生不同的政策主张和实践模式。”[6]正是囿于不同时期的不同价值取向的理性导引,民族教育才得以在“既定目标”的导航下不断进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正确指导下,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实现了各少数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更助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构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而稳定的政治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已然引发了教育乃至民族教育领域的矛盾变化。民族教育何以能在党的领导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应然目标的向导下,获得更高质量、更快节奏、更契时代的发展,亟待我们开展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预设。
    一、民族教育应然价值的预设逻辑
    民族教育到底是什么、民族教育有何价值及个性,等等,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构成了民族教育应然价值的预设逻辑。
    (一)从民族教育的存在价值维度审视
    民族教育的好坏标准,是由其所指向的主体来评判的。而民族教育所指向的首要服务主体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绝不是少数民族自觉性的自我教育。现实中,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不会将自己的教育活动界定为“民族教育”,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民族和个体繁衍延续的“教育行为”。作为一种“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重要手段,教育从来就不会只承担人才培养这一单独使命,而是透过“以文化人”的过程,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此外,从学界较为认同的民族教育的概念来看,民族教育是“对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7]。这也进一步证明,多民族国家在“民族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动地位,是民族教育的缔造者、实施者,决定着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勾勒,就必须从对民族国家的满足程度来预设。
    (二)从民族教育的逻辑起点维度审视
    “少数民族是民族教育最简单、最本质的规定,它包含民族教育过程的一切矛盾的胚芽,亦即是民族教育学的逻辑起点。”[8]在单一民族国家中,就不会存在民族教育的概念。民族教育不仅要满足施教主体——国家——的诉求,也必然要满足受教主体——少数民族——的渴望。实践中,即便国家能够为民族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但受教方的配合程度却是民族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受教族群对施教主体的作用力,不仅影响着民族教育的实效,甚至影响着民族教育的持续与否。少数民族群众对某一形态民族教育的青睐,必然囿于这一民族教育回应了民族群众的族群发展诉求。而这一系列关涉少数民族族群命运前途的核心利益,则是我们预设民族教育必须凸显的关节点。
    (三)从民族教育的本质属性维度审视
    “少数民族教育,它首先是教育”[9],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培养什么人,则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更是民族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民族教育的一切价值彰显,都依赖于每一个生命个体历经教育之后的升华蜕变。思考民族教育的应然性,就必须要从所培养人才的应然性来反向推之。现实中,民族教育对象的需求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需求,必然会产生纷繁复杂的学习动机、学习意愿。譬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个体,必然会对民族教育有着不同的价值喜好;不同时代的受教个体,也会因社会的发展而对民族教育产生不同的价值青睐;不同地域的受教个体,亦会因为经济水平、生产方式以及城镇化程度等,而对民族教育有着更为悬殊的价值体认。因此,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预设,需要在少数民族个体发展的向度予以回应,并且要将个体的主观诉求,同整个族群的进阶愿景、同多民族国家的教育目的相统整,以合理性的民族个体发展诉求,作为勾勒民族教育应然价值的重要锚点。
    (四)从民族教育的自身个性维度审视
    “少数民族教育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呈现出独特的教育现象,不论国家管理民族教育事业,还是学校实践中的民族教育活动,均应遵循民族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10]个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着事物之间的差别。而民族教育之所以能成为其自己,正是因为其所蕴含的独特特质。与普通教育相比较,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首先就在于其教育对象的迥异,即其教育对象包括了绝非单一的少数民族,而是包含了历史、文化、习俗等均存在一定差别的不同少数民族。也正是这种多元性、复杂化的教育对象,导致了民族教育的价值、目的、模式、内容、方法等一系列要素,都弥散着浓郁的个性色彩。因此,在预设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倾向时,就必须从民族教育自身的个性特色出发。
    二、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在于对多民族国家的观照
    尽管民族教育具有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重要价值,但其首要的应然价值,理应是政治性,应是维系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维系多民族国家的主权完整。
    (一)民族教育应是一种国家认同教育
    “把分散的多民族打造成一个整体的国家民族建设,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普遍倾向,中国也不例外。”[11]而这一使命,显然是民族教育的题中之义。应然性的民族教育,应该涵盖“认同教育”,通过相应的价值共识引导,使得受教个体达到“认同”的教育旨归。具体说来,应然性的民族教育所蕴含的认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民族的认同。对本民族的悦纳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延续的首要环节。二是对主体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认同。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本民族学习其他民族文化、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逻辑前提。三是对国家的认同。“国家认同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结群意识和归属的需要。”[12]只有将受教者的民族情怀上升到国家意识,中华民族的概念才能完全确立,国家的政权组织才能恒固久安。因此,应然性的民族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认同教育,需要通过对少数民族精粹文化的渲染,增进受教者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受教者习得本民族文化的动机;需要通过对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递,增进受教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形成稳固的国家意识。
    (二)民族教育应是一种团结融合教育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13],也是构建和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基石和潜在助力。现实中,多民族国家中的不同民族,必然会因空间阻隔、生产相异、习俗有别而出现情感隔膜和价值分歧。显然,理想的民族教育,就必须是一种增进民族团结的教育。不仅要在历史中充分提取各民族相互影响、友善团结的经典案例,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掘各个民族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迹。另外,应然的民族教育,也应是一种促进民族融合的教育。民族共同体绝非是国家场域内各民族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民族在深度交融之后的“民族大厦”建设。理想的民族教育必然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消解民族认同障碍,最大幅度地推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民族教育应是一种文化创生教育
    文化的融合进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一个不断解构和重构的运动生成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契合的时代文化的持续跟进。只有在各民族不断的交流、融合、反思、重构的过程中,才会生发出与时偕行的国家文化。这一互通、融合、重构的过程,也就源源不断地生成了更为先进、更为庞大的新的文化。因此,理想的民族教育,应是一种文化创生的教育。其重要的前提是秉持平等的文化观,以对等的姿态来促成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对话;其关键的举措是在少数民族文化与国家主体文化的交锋中实现文化的融合与重构;其理想的结果是实现国家文化的发展,以新文化的创生作为衡量民族教育实效的重要指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