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逻辑

http://www.newdu.com 2020-01-05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佳 参加讨论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和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和强调,充分凸显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命题,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法制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全体命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制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政治维度:深入推进“五个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基固本
    “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认同的问题,就是公民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等诸多意识问题的内在统一。认同是“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认同”,共同体就缺乏根基和土壤。中华民族首先是政治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民族问题提出的“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从政治维度出发,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供思想基础,同时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路径。
    提升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只有认同这个国家,才能使中华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让各族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积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基石,激励各族儿女勇于担当、共同推进国家繁荣发展;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要充分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刻内涵,让各民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
    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合,也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和依据,要把握中华文化整体性和个体性、兼容性和独特性等特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供动力之源。
    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己任,带领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先进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经济维度: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中华各族人民在生产劳作、商品贸易等方面频繁往来,交流产生了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了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各民族各地区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是“民族互惠”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塑造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良好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缩小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转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制定并推行支持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有关发展的一系列专项政策,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继续促进和落实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性政策。
    其次,改进支援帮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模式,将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落细,注重典型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距,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国民经济协同联动发展。
    文化维度: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团结的根本和基石。文化为民族认同提供生存根基与前进动力,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文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载体,是各民族生生不息的共同血脉,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兴衰成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合,是孕育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和依据。中华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因此,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表示,加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需要不断增强民族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凝聚共识、聚拢人心,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自信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制维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路护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为处理好新时期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宪法依据和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方向。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推动各级政府民族事务治理权力规范化、法治化,切实提升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提高民族工作法制化水平,要以法制理念、法制思维和法制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法治基础。
    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路护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历经长期实践检验,也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客观的正确性.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改进民族宗教政策,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元素和区域元素相结合,持续完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设计,在立法和实际工作中保障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英模榜样教育价值研究”(2019SQN5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